摘 要: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特殊含义和特征需要通过清晰的理论框架来解读。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文献,可以对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内涵进行理论构建,从而回答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研究结果显示,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可以从新兴技术、文化现象、情感认同、文化认知和戏剧发展五个维度来理解和构建。这些维度不仅反映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同时也为未来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内涵;
2024年1月,习近平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全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概念,即为“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这一指示为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研究提供了明确方向。应当如何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系统影响放置于戏剧艺术转型与传播的纵深视域中进行理论透视,以及如何推动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提升,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内容。在以上精神文件的指导下,本研究通过相关戏剧艺术案例剖析,利用扎根理论的方式从案例中探索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模型,推动中国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一、文献述评
目前,国内外对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视角展开,即技术创新、艺术表现、市场需求。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技术为戏剧创作者提供了创作的全新平台,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戏剧制作可以在舞台上实现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效果呈现,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2]P90。而数字化工具的运用则提升了戏剧创作的制作效率和舞台效果,使得更加复杂、精妙的场景和道具能够被轻松实现。数字化转型赋予了戏剧艺术更多的创作可能性,丰富了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手段,推动着戏剧领域的创新和发展[3]P16。艺术表现的视角则凸显了在戏剧作品中艺术家们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4]P23。如通过非线性叙事或者时空转换等方式来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增强戏剧作品的戏剧张力和观赏性[5]P22。舞台设计方面创新利用投影技术营造虚拟舞台,结合实景和虚拟元素展现出戏剧作品更加立体和多样化的舞台效果[6]P87。人物表演的创新则体现在演员的表演风格、身体语言和声音运用等方面,独特的表演展现出角色的复杂性和魅力,使观众更易沉浸于戏剧作品所创造的世界之中。这些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的创新和变化,不仅丰富了戏剧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提升了观众对戏剧的审美体验与理解深度[7]P121。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创新范畴,许多学者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理论和实践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从中揭示了其新的丰富内涵和特征。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作为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被广大受众所接纳,但对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术内涵解释。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是技术创新、文化传承,还是艺术表现?这些问题的提出,需要对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内涵追本溯源。
本文旨在弥补该研究领域的不足之处。一方面,需要深入探讨并加强公众对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解,构建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框架。该框架不仅需要涵盖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基本要素,还需要厘清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联与内涵。另外,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详细展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于理论的完整逻辑过程。因此,本研究全面搜集、回顾并分析关于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相关范畴,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出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模型,并从这些实证文献中提炼出以往成功应用该理论模型的最佳实践,以期为研究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由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提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强调从经验资料中建立理论框架。该方法鼓励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不设立理论假设,而是直接从问题着手,通过整理分析资料和数据来归纳概念,进而提炼出研究理论。这种研究方法长期以来被广泛认为是质性研究中最科学的方法论,不仅适用于探究和构建社会特殊现象[8]P378-379,还可以验证已有概念。本研究的问题是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是对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提炼与总结,进而初步对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内涵进行理论构建。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逐步分析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相关的文献、政策文件、报刊、微博等文本资料进行逐步编码。同时,考虑到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和文化艺术创新、社会价值观传播、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化等方面会存在关联性,因此,在进行编码的过程中,对范畴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进而找出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重心领域(见图1)。
(二)数据收集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新华网、微博、“学习强国”关于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的文本资料,总共收集51份文本资料,其中5份政府文本,3篇微博,20篇新闻报道,20篇期刊文献及3部著作。根据理论饱和的原则,进行了多轮样本抽取以确定样本数量。首先,对25份样本进行了编码,然后进行第二轮抽取,选取了15份样本进行编码,直至达到理论饱和。总共进行了两轮数据抽取,在编码情况下观察,第二轮编码已经接近理论饱和(见表1)。
(三)开放式编码提炼概念和范畴
开放式编码是对文献原始信息逐字逐句编码,将语句概括为意义相近的主题词。这些主题词构成初始编码概念,并从中提炼范畴。首先,整理、归纳、分类,从收集的相关文本中提取与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相关的语句建立自由节点,总计11个节点和36条原始语句。其次,发展初始概念,对节点归纳、比较、分析,并进行合并整理,衍生出11个初始概念。最后,提炼范畴,将具有相同指向的概念聚合后形成范畴。例如将创新思维、创新文化资源、创新艺术实践归纳为创新文化范畴,最终得到10个初始范畴(见表2)。
(四)主轴编码确立主范畴
主轴编码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范畴的质性和层面,并且发现范畴与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关联,从而发展主范畴及其副范畴。本研究探求的是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内涵,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面上其逻辑性的内在关联进行概括与分类,并归纳出了5个主范畴(见表3)。
各主范畴和相应的初始范畴如表3所示,其中创新技术、人工智能被归纳为新兴技术这个主范畴。文艺节目创新、文艺产业这两个初始范畴被归纳为文化现象这个主范畴。创新文化、文化内涵、文化自信则被归纳为文化认知这个主范畴。戏剧生态建构和戏剧院团被归纳为戏剧发展这个主范畴。情感消费和戏剧表演被归纳为情感认同主范畴。
(五)选择性编码完成核心范畴的界定
选择性编码指的是在所有已经归结出的范畴内,通过系统化的分析归纳出一个核心的范畴,把全部其他类属连成一个整体,并把大部分研究的结果囊括到一个相对宽泛的理论范畴中。本研究以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作为核心范畴,并围绕着核心范畴的“故事线”构架成:文化认知和情感认同是通过戏剧艺术作品,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认知,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唤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现实条件,新兴技术、文化现象是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现实路径,戏剧发展是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达成的结果。
(六)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了检验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模型的理论饱和度,本研究从48篇文献中,采用了30篇进行开放编码,再从剩下的18篇中随机抽取5篇文献,按照前文所述的过程重新进行开放编码—轴心编码—选择性编码。经过分析,并没有发现新的概念范畴,每个范畴之间也没有新的概念产生。另外,我们还将编码结果和模型交给了三位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得到他们的肯定反馈。
三、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模型阐释
经过提出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后,本研究对相关文献、政策文件、社交媒体内容等进行了编码,构建以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为核心的完整故事线,并建立了一个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模型(图2)。研究将运用最佳戏剧作品来解释模型中核心概念、主要范畴和初始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文化认知(创新文化、文化内涵、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情感消费、戏剧表演)是通过戏剧艺术作品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认知,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唤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现实基础。新兴技术(创新技术、人工智能)和文化现象(文艺节目创新、戏剧表演)被视为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现实路径,而戏剧发展(戏剧生态建构、戏剧院团)是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深化发展和实现的结果。下面对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模型的各个维度进行具体阐述。
(一)文化认知
创新文化、文化自信和文化内涵构成了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现实条件,创新文化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涌现出来的一种推动创新的文化理念,包括鼓励创新思维、培育创新能力及推动创新实践的文化氛围。戏剧艺术作为文化表达的一种形式,通过呈现和探讨当代社会中的创新理念、挑战、变革,引发受众对创新文化的思考与讨论[9]P150。因此,戏剧艺术需要不断挖掘创新思维和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拓展表现形式,丰富内容表达,从而创造出新颖、有影响力的作品。戏剧艺术持续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文化自信。具有文化自信的创作者和艺术家能够更好地汲取传统文化智慧、勇于拥抱世界文明成果,从而在创作中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与观点。文化自信不仅能够激发创作者的创造力,也有助于戏剧艺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独特魅力。而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的灵魂则是文化内涵。戏剧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其内涵包含了对社会现实、人性世界的深层反思与表达。如诗意化表达的话剧《杜甫》[10]P86,工业题材剧的《炉火照天地》[11]P34,红色题材戏剧《觉醒年代》[12]P45等作品,通过戏剧表演形式,生动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创新文化在戏剧表演中的多样表现。这些作品不仅关注历史与现实所带来的社会议题,同时也引导观众思考和感悟其中的文化自信和时代精神。戏剧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历史故事和社会命题的演绎,传递出文化自信的力量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激发和引领着观众对于文化认同和审美情感的共鸣,促进了创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情感认同
情感消费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主要关注的是情感享受和心理满足。而戏剧表演则是一种视听艺术形式,通过舞台表演、文字、音乐等元素将故事情节生动展现给观众。情感消费和戏剧表演共同为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具体的内涵和实践基础。在许多经典戏剧艺术作品中,情感消费和戏剧表演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观赏价值。以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为例,戏剧表演通过舞台上的精彩演绎、角色的情感表达和剧情的发展,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悲剧冲突和情感碰撞的世界。受众在欣赏这部戏剧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了情感的起伏、心灵的震撼,同时也通过情感消费获得了对人性、道德、命运等主题的思考和启示。而这种戏剧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和心灵共鸣,正是情感消费与戏剧表演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戏剧艺术得以在当代社会中持续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再如中国的民族歌剧《白毛女》以其真实展现旧社会农民与恶霸抗争的故事而闻名。在这部歌剧中,情感消费体现在受众对角色命运和情感经历的关注上。受众在观看《白毛女》时,会感受到角色命运的变化,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巨大震撼。戏剧表演则是《白毛女》这部民族歌剧的核心元素。通过舞台表演等元素,演员们将故事情节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受众。他们不仅是角色的扮演者,更是情感和心灵的传递者,通过精湛的表演唤起受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因此,情感消费与戏剧表演在戏剧艺术作品中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戏剧艺术的发展。观众通过情感消费的参与和体验,使得戏剧作品的影响力得以延伸和深化,而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这种情感消费完美地呈现出来,则为戏剧艺术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和意义。情感消费与戏剧表演的结合,让戏剧艺术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的实现条件。
(三)新兴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新兴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作为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维度之一,创新技术、人工智能为戏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受众可以沉浸在更加丰富多彩的戏剧世界中,与表演者和故事更为紧密地互动。人工智能在剧本创作、角色塑造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艺术家们更好地构建戏剧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情感张力。
戏剧艺术作为一种表现方式和文化传承载体,自古至今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AI带来了戏剧创作领域的新冲击和可能性。以《人工智能:当一个机器人写剧本》为代表的AI创作戏剧,引发了人们对创新技术在戏剧艺术中的应用探讨。AI的出现,虽然在创意生成和灵感启示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但也引发了对情感和文化深度的思考。AI戏剧作品可能缺乏人类情感的渗透和文化背景的丰富,这是一个需要克服的挑战。AI与人类创作者的合作交流可以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AI提供的新颖想法和大量创意可以成为人类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激发出更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作品[13]P48。在这一时代背景下,AI技术与戏剧艺术的结合将为受众带来跨界合作、创新实践及全新的艺术体验,促使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引领传统表现形式走向深度融合,为艺术创作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灵感,同时拓宽观众的审美视野和体验感受,推动戏剧艺术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艺术与科技的互动。
(四)文化现象
要使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得到深化发展,需要在戏剧创作中注重探索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题材,引入当代的视角和价值观念。文艺节目创新促进了文化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创新的文艺节目有助于拓展产业链条,增加商业机会,推动文艺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在创新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可以展现出更多的创作潜能,为观众带来新鲜、有趣、富有创意的作品,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例如广播剧作为戏剧艺术的延伸形式,能够打破传统的表现模式,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制作和传播,与其他艺术形式如影视、音乐等进行跨界合作,拓展创作资源,实现更多元的创新可能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推出的广播连续剧《彩虹路上》创作纪实,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和人生价值观,在情感交流和心灵共鸣方面具有独特魅力。这部广播连续剧突破了传统广播剧形式的局限,采用广播剧视频纪实的方式,通过视频形式呈现录制现场,让受众看到演员们的表演,看到演员们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使受众更容易沉浸其中,感同身受。这种视频广播剧的形式,不仅可以拓宽广播节目的表现形式,还可以让人们以更直观的方式感知戏剧艺术的魅力、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为受众带来更丰富多彩的感官体验。不但提升了影响力,还促进了文艺作品的传播和推广。同时,创新的文艺节目也为文艺产业带来更多商业机会,激发产业发展的活力,推动整个文艺产业链条的发展。因此,文艺节目创新与文艺产业的结合会实现艺术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推动文艺产业持续繁荣。
(五)戏剧发展
戏剧生态构建、戏剧剧团的传承与创新,是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进一步发展和实现结果。构建一个健康的戏剧生态不仅仅是简单地提高戏剧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生态系统,使得戏剧在创作、演出、研究和教育等方面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和支持[14]P6。首先,在创作方面,需要鼓励和支持新人创作,培养优秀的编剧和导演,推动戏剧作品的多样化和创新性。其次,在演出环节,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演出机制和市场,保障演员们的权益,鼓励高水平的演出表现,提升观众体验和参与度。在研究方面,要加强戏剧理论研究,深化对戏剧艺术的认识和探索,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最后,在教育方面,需要加强对戏剧的教育普及,培养校园戏剧人才,推动戏剧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促进年轻一代的戏剧文化传承和发展。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健康繁荣的戏剧生态,实现戏剧艺术的持续创新和传承。这种生态环境中,剧团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表达独特的艺术观点,吸引更多受众,促进戏剧文化的传承、创新。戏剧剧团作为戏剧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戏剧的延续与创新,同时也是年轻戏剧工作者的重要平台,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实践创意的舞台。在戏剧生态的支持下,戏剧剧团可以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拓展戏剧创作的边界,为观众带来更加精彩的戏剧体验。
四、研究总结
(一)理论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而戏剧艺术创新也被学者们所关注,但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研究却鲜有涉及。现有研究多从思辨的角度探讨戏剧艺术创新发展、文化价值、社会意义、审美趋势,也有极少数学者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动因[15]P2,但对于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缺乏深入探讨。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戏剧艺术的相关文本资料进行开放编码、选择性编码等多轮循环分析,并总结如下结论。
1.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了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理论模型:文化认知和情感认同构成了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现实基础,新兴技术和文化现象是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现实路径,戏剧发展则是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实现结果。
2.根据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模型可以看出,扎根理论揭示了行为结构的五个维度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同维度的精神内涵互相联系。这提示我们应该重点关注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着力点。
(二)研究贡献
1.研究内容创新。首次运用扎根理论对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梳理,阐释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所包含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完善了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这一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研究主要聚焦于新兴技术与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和创新互动的“故事线”,突出了当代科技发展如何影响戏剧艺术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科技媒介反哺和丰富人们对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的认知和体验。
2.研究理论创新。以往戏剧艺术的研究立足于戏剧作品研究,或者立足于戏剧本体美学的视角、文学叙事的角度,少有基于经验数据资料的自下而上的理论构建,因此,本研究是首次通过对现有实践的全面总结和分析来进行的,抽象出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理论模型,为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
3.研究方法创新。目前国内外对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研究尚处于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学界对该问题的讨论还缺乏成熟的理论框架。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可弥补上述问题的不足,在研究方法上会对已有研究形成有利的补充。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所采集的数据来自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文献和微博等文本资料。在收集和编码数据的过程中,遵循理论饱和原则,尽量考虑资料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资料信息发布本身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侧重性,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将利用深度访谈作为补充资料,以验证和丰富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持续深化和完善研究内容。尽管本研究在实践总结基础上探讨了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但当前相关理论研究依然很匮乏。随着戏剧艺术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研究与时代发展趋势紧密相关,为了推动这一研究走向正确轨道,需要进一步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第1版
[2]谢清果,韦俊全:《文以情传: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情传播机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
[3]杨扬:《新世纪以来史料发现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扬子江文学评论》,2024年第1期
[4]敖日力格,姜欣辰:《论“仿”作为一种创作机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
[5]王卿蕾,万娜:《昆曲〈梅兰芳·当年梅郎〉的艺术探索》,《四川戏剧》,2023年第7期
[6]琳达·哈德伯格,石昊:《叙事体戏剧与包豪斯剧场》,《戏剧艺术》,2017年第2期
[7]石倩:《睡魔神的流变与昆曲〈惊梦〉的表演传统》,《戏剧艺术》,2022年第6期
[8]Lara Vanderstaay,Book Review:Remaking Red classics in post-mao China: TV drama as popular media.Global Media and China.Volume 7,Issue 3,September 2022
[9]王磊:《戏剧表演特点与艺术审美呈现——评〈中国小剧场戏剧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9期
[10]张嘉琦:《诗人的剧,剧作家的诗——话剧〈杜甫〉的诗意化表达》,《戏剧文学》, 2024年第3期
[11]章萍:《工业题材剧的艺术打开新方式——评话剧〈炉火照天地〉》,《中国戏剧》, 2024年第2期
[12]王佳健:《红色题材戏剧〈觉醒年代〉的创新》,《中国戏剧》,2023年第9期
[13]朱凌宇,何静,田野:《AIGC在传媒领域的应用探索与潜在风险》,《传媒》,2024年第2期
[14]银家钰,钱激扬:《城市剧院与跨文化戏剧——新跨文化主义视角下剧院因素对跨文化戏剧发展的影响研究》,《艺术管理(中英文)》,2023年第1期
[15]郭万超:《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文化动因——构建新质生产力文化理论的基本框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沉浸式传播下主旋律广播剧的生存态势和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YSB223。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姜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