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须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意义的基础上,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教学内容设计、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完善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和举措,以期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快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高职院校
Innovative Path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u Liangjiang
(Hubei Transport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Wuhan 430202)
Abstract: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diversified and innovativ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and must actively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accelerate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s in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s on the ideas and measures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innovative teaching content design,reform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and improv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evalu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accelera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ly enhancing talent training capabiliti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demand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talent training mode;innovation path;vocational colleges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生产力的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等新趋势,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多样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探究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响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探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只有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职院校才能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职教担当,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内涵式发展。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举措
高职院校探究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崛起,对各行各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顺应这一趋势,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突出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这是高职院校把握发展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和路径,遵循新时代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手段,才能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最后,高职院校需要探究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推进信息化教学等多种途径,系统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三)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
高职院校探究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树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先进理念,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是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加快推进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努力形成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果。然后,高职院校需要在探究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系统优化教育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调整专业布局、加强实践教学、完善教学评价等一系列举措,破解人才培养难题。最后,高职院校需要加快构建开放协同、多元互动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生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际协同、拓展国际交流,广泛吸收利用社会资源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政-行-企-校-研”协同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机制,不断拓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改革创新力量,为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集聚改革创新动能。
二、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需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这是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举措。一方面,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必须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工作室等形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共研课程、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也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实践锻炼。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专兼结合、校企互聘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最后,高职院校要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激发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内生动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设计,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狠下功夫,这一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步伐,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而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只有教学内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成才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当然,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还要注意与职业标准、工作过程相对接,要与时俱进,把最新的技术、工艺、规范及时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最实用的知识和本领。
首先,高职院校在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树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理念,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简单来说,就是教学内容要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要把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让教学内容永远走在前沿,紧跟时代发展。同时,还要把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结合起来,根据岗位的实际能力需求,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学了就能用,一学就能用。
其次,高职院校还要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价值观教育、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塑造这些内容,要通过各种实践性的课程,比如项目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能够和教学内容相配套,如教材、课件、实训指导书、案例库等,为教学内容设计夯实基础。
最后,高职院校还要建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的长效机制,定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估和修订,因为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进步一日千里,教学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要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联动的教学内容开发机制,随时根据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的“常讲常新”。
(三)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除了要创新教学内容设计,高职院校还要重视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这对于破解人才培养难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非常重要,简单来说,就是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组织形式,让课堂教学更灵活、更生动、更有实效,比如,可以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提升能力素质;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造智慧教学环境,拓展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具体来说,在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做以下几点:第一,要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践、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第二,要主动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典型案例,开展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强化专业技能。第三,要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第四,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加强过程性评价和反馈改进,提高教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第五,要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完善学分转换和互认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选择。第六,要加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成立跨界教学创新团队,不断推动教学组织模式的持续优化和创新。
(四)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全面客观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人才培养评价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和助推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有助于引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激励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要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评价理念,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从单一的学校评价转向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综合评价,从注重教学过程评价转向突出学生能力、素质和创新意识等关键要素的评价,建立科学规范、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等多维度评价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确保人才培养评价的科学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主体,建立以学校为主体、政府监管、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提高人才培养评价的客观性和公信力。再次,高职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创新能力评价、职业资格考证等多种评价方式,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实现人才培养评价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最后,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评价的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优化专业设置、改进课程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依据,建立评价结果反馈和改进机制,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要能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对自己成为人才的渴求来设计和形成新型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不断形成有效的人才技能,从而在当前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中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未来,生产力还会不断发展,新型的生产关系也会出现,高职院校需要有更为敏锐的行业目光,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磊,姜克筑.“双碳”战略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机制,要素解构与共生路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4,26(4):19-27.
[2]陈冬霞,常小飞,周学智.需求视角下地矿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2,8(26):29-32.
[3]董超.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学理内核,内在依据与实践路径[J].党政干部学刊,2023(11):21-27.
[4]刘志彪,凌永辉,孙瑞东.新质生产力下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以江苏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23(11):59-66.
[5]李周羲.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专访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冷甦鹏[J].产城,2024(3):34-37.
(责任编辑 朱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