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婷
核心素养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为幼儿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稳固基础。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存在于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中,存在于师幼的积极互动中。教师应组织各种适切的活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并贯穿于一日活动中。本文以班本课程《橘子罐头》为例,阐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班本课程架构。
一、背景阐析:聚焦核心素养的班本课程架构
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包含六大素养十八大具体内容。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主要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能够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个性和成长需求,为其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两者指向的内容不谋而合。
虞永平教授指出班级是课程架构与实施的基础。基于此,教师在组织课程活动时,应重点探讨怎样构建切实可行的班本课程,包含班本内容的预设与详细课程的制定等。
班本课程是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利用园内外的各种资源生成的有班级特色的课程。新学期伊始,幼儿园里的橘子树挂满了累累果实,孩子们禁不住摘下品尝。然而,橘子竟不是想象中甜甜的味道。孩子不仅产生了诸多疑问:为什么成熟的橘子还这么酸?要直接舍弃这些橘子吗?可以制作橘子美食吗?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开展了《橘子罐头》班本课程活动,把学习媒介从阅读书籍转到接触大自然,把学习空间变成室内外相结合,鼓励幼儿在追寻自然、探索发现、分享交往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目标设定:基于核心素养的班本课程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由此可见,《指南》涉及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具体要求,正是核心素养在幼儿阶段全面而具体的表现。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教师应明确什么是幼儿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结合《指南》思想预设班本课程的教育目标。
(一)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培育探索精神
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方面提出幼儿应勇于探索,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敢于尝试,探索问题解决办法等。幼儿品尝橘子后发现是酸的,橘子的酸激发了幼儿想要让橘子变甜的好奇心。第一次制作失败后,没有气馁,集体寻找解决的办法,最终成功制作出甜甜的橘子罐头。在多次的探索、尝试等过程中,幼儿不仅收获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也培养了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
(二)自主学习,在具身活动中养成学习习惯
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包含了学会学习内容,指出幼儿应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懂得自主学习,养成学习习惯。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积极参与如何制作橘子美食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活动开展提供了经验铺垫。活动后,幼儿能够根据操作经验,共同梳理剥皮、去籽等步骤分别适合选用什么小工具,为以后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学习习惯基础。
(三)团队协作,在实操行为中锻炼社交能力
核心素养的社会参与方面包括了责任担当内容,指出幼儿应具备团队意识、协作能力、遵守规则等技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在讨论“橘子可以做成什么美食”时,幼儿提出了多种想法,他们决定通过投票来取舍,养成了解决问题、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在小组合作操作、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幼儿的团队意识得到培养,分工合作能力得到相应提升,构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实施细节:运用核心素养的班本课程教学
秉持着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以班本课程为载体,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能力。在班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捕捉幼儿兴趣、引发幼儿探究,借助集体教学、小组学习和家园共育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班本课程实施,从而实现幼儿主动参与的目的,全方面收获课程探究经验。
(一)捕捉兴趣,深层次完善班本课程设计
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是开展班本课程的基点,兴趣萌发后,幼儿才会积极关注与思考。关于橘子,幼儿的已有经验是橙色外表、味甜微酸的认识,但这次的品尝出乎意料。为了避免橘子太酸而被丢弃,他们想改变橘子的吃法。通过讨论,最终决定将橘子加工成橘子罐头。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聚焦核心素养,明确主题内容,梳理关于橘子罐头的主题网络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主题内容,使主题更深入。
(二)注重引导,多途径促进班本课程实施
1.集体教学,梳理提升。
幼儿与家长查阅的制作橘子罐头的方法略有不同,教师可以组织《橘子罐头制作方法调查表分享会》谈话活动,引导幼儿大胆向同伴分享自己调查表的内容;生成《采摘橘子罐头》生活活动,采摘橘子,為加工橘子罐头做准备。第一次制作失败后,生成《酸酸苦苦的橘子罐头》谈话活动,引导幼儿根据制作过程中可能导致橘子罐头又酸又苦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继而生成《小工具大作用》的科学活动,探究小工具是如何帮助幼儿将橘子剥皮去籽,避免再次制作出又酸又苦的橘子罐头。
2.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剥完橘子后,有的幼儿不舍得丢弃橘子皮,自发生成了《晾晒橘子皮》小组活动,为制作橘皮茶做准备。负责晾晒的小组成员懂得了根据天气判断是否进行室外晾晒,积极与同伴分享晾晒过程中橘皮的变化等。晾晒结束后,主动提出共同泡制、品尝橘皮茶,分享品尝的感受,体验活动的乐趣。
3.家园共育,助力成长。
家园共育有利于班本课程的逐步推进。针对如何制作橘子罐头、橘皮茶,幼儿缺乏相关的经验,教师可以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共同查阅资料,将制作方法绘制下来,带回班级分享。幼儿具有初步的任务意识,能够理解老师的任务要求,向家长转述并主动去做。家长开展亲子活动,帮助幼儿获取加工橘子罐头的知识经验,针对橘子太小不好剥的情况,同幼儿一起收集合适的小工具为橘子剥皮去籽,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准备。
(三)自主参与,全方面收获课程探究经验
1.学做记录,交流分享。
第一次制作橘子罐头以失败告终,味道不是想象中的酸甜。由于又酸又苦,幼儿不舍地倒掉了橘子罐头。带着疑问,小朋友进行了分组讨论,借助心智绘图的方式记录讨论的结果。在一次次的集体、小组讨论活动中,教师同幼儿一起绘制了多幅心智绘图、记录表的内容,幼儿不断习得借助简单符号记录讨论结果的技能,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2.巧借工具,解决困难。
橘子树长得非常茂盛,多数的果子都在高处,这给采摘带来了困难。幼儿借助果园提供的椅子和梯子,采摘高处的橘子。第二次制作橘子罐头时,收集不同的小工具,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剥好橘子。在课程活动中,幼儿渐渐懂得借助不同的工具,帮助自己完成不同的事情。
3.追溯过程,查找原因。
品尝了又酸又苦的橘子罐头后,师幼一起猜测原因,幼儿根据自己看到的橘子罐头里残留的橘籽和橘皮,回忆制作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猜测各种不同的原因。在分组讨论的环节中,幼儿的表达欲望很强,积极参与讨论,借助心智绘图的方式分析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面对第一次的失败,幼儿并不气馁,而是集体讨论,查找原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4.分工协作,提升能力。
在第二次剥橘子的活动中,小组任务是将本组分到的橘子全部剥好,幼儿剥完一个再拿一个,没有哄抢放在桌子中间的橘子。每组的小工具种类多,不过每种的数量并不多,幼儿在操作时没有发生争抢同一个小工具的情况,多为轮流使用,交换尝试不同的小工具。通过几次的分组活动,幼儿的分工合作能力大有进步,能够互相配合完成小组任务。
(四)教师支持,施策略助推班本课程开展
1.抓住契机,引发探究。
教师利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契机,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提出问题,引发他们亲身感受且愿意亲自探究。通过采摘、品尝、讨论、实操等活动,让幼儿对“橘子罐头是如何制成的”有了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2.巧妙暗示,促发思考。
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助力、指导幼儿选择合适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当品尝了酸酸的橘子后,启发幼儿讨论“橘子该怎样变好吃”,进而生成了橘子罐头的活动。在第一次制作橘子罐头失败后,启发幼儿讨论“橘子罐头酸酸苦苦的原因”,进而引导幼儿借助工具,解决问题,成功制作出甜甜的橘子罐头。在探究和分享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得到了发展。
3.鼓励合作,分享交流。
經历一次失败后,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讨论、交流制作橘子罐头时遇到的问题与发现,一起想办法收集小工具等,并进行验证猜测。通过师幼的讨论交流与合作探究,指导幼儿尝试整理、梳理小结,体验交流与协作的快乐。
4.梳理经验,温故知新。
在活动开展的不同阶段,教师鼓励幼儿借助心智绘图、图示等梳理探究过程,回忆过程中如何做、如何调整,最终结果是否和预期效果一致,剖析原因及拟定下一步方案。在活动中,教师能够及时同幼儿回顾制作的过程,分析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推进整个课程内容的开展。
四、实施成效:落实核心素养的班本课程效果
在《橘子罐头》班本课程探颐中,教师尊重幼儿成长规律,结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不仅帮助幼儿获得了动手实践的知识经验,还培育了幼儿观察、交往、操作、语言表达等核心素养,提高了班本课程实施的效果。
(一)课程设置:根据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橘子罐头》班本课程活动中,教师从幼儿的真实困惑以及兴趣出发,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其积极性。此次的《橘子罐头》班本课程贴近日常生活,促进了幼儿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随着主题的持续深入,不仅帮助幼儿习得了关于制作橘子罐头的知识经验,还让幼儿在探究制作橘子罐头的过程中获得了观察、交往、操作、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推进:尊重幼儿的规律性和渐进性
幼儿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层次丰富的材料,保障幼儿需要,助力幼儿的成长。此次班本课程的开展,从橘子的外形特征到橘子新吃法的探索,让望而却步的橘子变成垂涎欲滴的橘子罐头;从品尝讨论、调查分享、团队分工再到小组协作,让幼儿的发展循序渐进;由制作失败、小组讨论再到收集工具,让幼儿获得成功;由偶然品尝的经历、绘制调查表、动手操作再到品尝罐头,使主题慢慢推进,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开展:顺应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思维特点
幼儿的学习发生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以直接经验为主。《指南》指出:“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记录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综合能力。”教师为幼儿提供机会,通过集体活动、家园活动、小组活动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感知,将发现的知识进行有效内化。
(四)课程效果: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和成长发展
在《橘子罐头》班本课程开展过程中,幼儿遇到了许多问题。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在制作的过程中,不管结果如何,教师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予其调整方法的机会,使其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辅助他们逐渐养成积极主动、全神贯注、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实践、乐于想象和创新的良好学习品质。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局限于一次讨论、一场教学,而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让我们多听、多看、多思,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付出实际行动。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让我们把课程教学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幼儿的一笑一颦,引导幼儿的一言一行,让欢声笑语与幼儿相伴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