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浅析

2023-12-31 12:10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工业化绿色建设

孙 孟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目标,并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步伐。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要性分析

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二战之后,发展工业化便被世界各国普遍认为是摆脱国家贫穷现状,实现民族经济独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工业化发展起步较晚,但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利用一定的后发优势,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实现的工业化发展成就。林毅夫认为,“后发国家在产业、技术、人均收入、资源禀赋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后发国家可以据此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技术模仿而不是制度模仿。一味复制其他国家走过的路不仅不能发挥本国原有的发展优越性,还会适得其反。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文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血腥积累基础之上的。中西方工业化发展背景以及发展理念的不同意味着我们无法长期借鉴对方的制度模式,必须走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如果不结合本国国情,只是一味地借鉴发展制度,必会将后发优势变成后发劣势。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较多地借鉴西方国家发展模式,随着发展不断深入,各种弊端日益凸显。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根据当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明确提出在原有的传统工业化基础上,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出要顺应国际发展大势,明确我国自身发展现状,深刻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质量的工业化,是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重点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二、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一)新型工业化成就浅析

1.全面建成现代工业体系。我国已全面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工业化体系,成为拥有工业门类最多且最完整、工业体系整体建设最全面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配套能力,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经济风险抵御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我国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蜕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基础极端薄弱,制造业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制造业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我发展阶段,向苏联学习并建立起一整套工业体系。第二阶段是代工阶段,“三来一补”合作模式兴起,中国制造业自此起步,形成了中国制造的初期形态。第三阶段是全球化阶段,国内制造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使我国快速成为 “世界工厂”。第四阶段是当前发展阶段,是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也是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阶段。如今我国已形成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工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无所有发展到如今第一制造业大国,是坚持发展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成就。

3.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使我国工业化水平突飞猛进,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对产业发展的助力作用,不断推进产业制造智能化、数字化。除此之外,我国充分吸取西方工业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发展产业同时注意环境保护,坚持绿色生产,节能环保,摒弃边污染边治理、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理念。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通过产品优化升级、科技运用、产业体系建设、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等多种手段,大大提高了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竞争力不断提高,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为我国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新型工业化与全球化接轨提供了重要助力。

(二)新型工业化建设困境解析

1.缺少核心技术支撑。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解决人民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我国已经建成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宝座,工业化发展成效显著。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工业化发展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工业化水平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等,工业发展整体上表现为大而不强、生产规模巨大但没有核心技术作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缺乏竞争力。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中国是农业大国,工业化建立在传统手工业基础之上。传统手工业的弊端以及工业化起步较晚等原因对工业化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造成劳动密集型的基础加工业等简单劳动产业占据国民经济比重较大,核心产品制造业等高新产业比重较小。随着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科技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掌握科技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不被其他国家所牵制。

2.环境污染问题尚待解决。工业化发展总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损耗问题也不可忽视,这也是世界工业化发展的通病。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工业化水平极端落后,大力发展工业化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大力发展工业过程中,人类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一味将自然界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源库,对自然界只讲索取不讲回报,一味开发与利用。因此,在工业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这成为困扰各国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我国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也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早期发展工业化过程中并不具备绿色发展配套能力,缺乏生态保护意识。

3.区域产业发展失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桎梏。总体来看,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工业化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状态。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地理位置优势和人口优势,以及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和交通便利等因素,有利于工业化发展。当前我国东部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发展新阶段,不仅拥有高端的智慧产业集群,而且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偏高。中部与西部地区,因为气候和地理位置因素,交通不便,不适合发展进出口贸易,限制了经济发展,工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拥有巨大的人口数量和广袤的国土面积,不同地区之间的政策落实、人口分布、自然地理环境差距甚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对策研究

(一)创新驱动,科技支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3]33这一重要论述。这既对坚持科技发展,突破创新给予了肯定,也指明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新时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正确处理好科技、创新、人才三者之间的重要关系。科技发展需要创新突破,高新技术人才培养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底蕴,创新突破需要人才全面发展。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坚持以下几点:

1.必须打造完善的新时代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创新发展,需要从根本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4]强化各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改革政府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2.坚持三结合政策。“将先进技术与生产企业、工业产业有机结合,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中国工业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5]将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发展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注意利用地区优势资源,将其作用发挥最大化,建设优势资源产业,为产业转型增添动力。除此之外,还需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养,积极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将高新技术进一步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大资金人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设多元化的新兴产业体系。

3.重视高质量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人才引进与培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人才培养保驾护航作用,为地区建设发展培育、输送高质量发展人才,完善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真正落实好人才待遇问题,留住人才。同时,企业也应重视高质量人才作用发挥问题,建立专门的产业创新研发部门,为技术创新提供发展平台,提高引进人才待遇,使其劳动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

(二)绿色发展,多方发力

工业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49“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要以绿色发展为先导,坚持绿色发展,解决资源环境保护问题。”[4]在发展过程中,应避免环境过度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推进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1.牢固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理念先行,将绿色发展新理念贯穿到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注重加强政府、企业等主体的绿色发展理念意识形态建设,在政府领导班子以及企业负责人中树立绿色发展的生态保护思想。同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等基本绿色发展政策。坚决摒弃传统发展理念的弊端,转变长期以来以牺牲不可再生能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模式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坚决摒弃传统工业化发展的弊端,彻底否定不合时宜的旧思想,坚决不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让绿色发展理念在全体人民心中落地生根。

2.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政策保障,充分发挥国家治理能力。在绿色发展政策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办事时间长、审批效率低、工作流程复杂等一系列问题,这为推进绿色发展带来了严重阻力。首先,必须转变传统工作方式,把绿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设立专职工作部门,加快体制机制变革,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强化环境保护补贴扶持力度以及污染处罚追责力度。重视绿色高新产业发展,加大绿色产业技术推广力度。“绿色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技术进步,而发展绿色科技研发和创新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经济活动,仅依靠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无法实现,需要发挥政府引导支持作用。”[6]政府应做绿色发展的保驾护航者,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加大对绿色产业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相关财政支持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充足的发展动力。最后,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打造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完善配套制度体系,为政策创造更好的实施环境。“制度建设是一切政策实施的基础,也是提高政策执行力的根本保障。”[6]在打造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时,要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明确我国当前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与完善环境标准制度,加快全国污染治理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明确产品合格标准,建立严格的生态红线标准。

(三)区域协调发展,迈向共同富裕

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重大战略,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经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3]31-32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主要解决好区域发展差距问题。首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促进人口有效流动,解决区域发展失衡问题。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解决好人口流动问题。引导人口向二线城市流动,既可以扩大城市人口规模,优化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后盾,也可以缓解一线城市的人口过度膨胀问题,解决 “一城独大”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现象,对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起到良好的解决作用。其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解决好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尤其是区域之间,由于存在自然环境、基础条件、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的差异,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7]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不仅依靠工业化建设,还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问题。为此,必须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政府在区域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改善落后地区民生条件,均衡公共服务建设。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与政策扶持力度应更加宽松。完善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使欠发达地区人民同样享受国家发展红利,解决好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留住地区建设人才,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打造坚强后盾。

结 语

新型工业化是对传统工业化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解决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工业化绿色建设
绿色低碳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