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华
摘 要:小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简短明快、浅显易懂的儿歌对于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班幼儿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能培养听话、说话的兴趣,纠正自己的发音,扩充自己的词汇量,进而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语言认知规律,选取丰富多样的儿歌,最大限度地发挥儿歌在幼儿语言教育上的重要作用,促进小班幼儿语言发展,为其日后的语言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班幼儿;儿歌教学;语言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3-0051-03
重视小班幼儿语言发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与成人、同伴交流,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进而更快地融入集体生活。此外,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促进其语感的形成,也有利于他们从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平台上获取知识和信息。从长远角度来看,整个社会语言规范化的提高,更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而小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儿歌在幼儿语言教育上的重要作用,发展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笔者发现,简短明快、浅显易懂的儿歌对于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培养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些經验。
一、利用儿歌培养幼儿听话、说话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将幼儿“乐意与人交谈”“体验语言的乐趣”放到了重要位置。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小班幼儿语言的首要任务便是培养幼儿听话、说话的兴趣。小班幼儿因年龄较小,词汇量有限,知识储备不足,导致语言理解能力较弱,相对来说不易掌握较为复杂句式,加之有些幼儿发音器官还不成熟,当遇到语言运用障碍时,这些幼儿就会产生窘迫感与畏惧心理,进而加重了对语言的抵触心理,影响了其日后学习语言的自信心。而儿歌这类文学作品,是经过作者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具有语言优美、句子短小、生动形象、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等特点,不仅更易让小班幼儿熟练掌握,而且能引起他们愉快的情绪体验,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深受幼儿的喜爱。
在儿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培养幼儿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的学习品质,引导幼儿认真聆听,加深幼儿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倾听是语言学习的第一步,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培养幼儿积极主动、注意力集中、耐心倾听的良好习惯,进而使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分辨他人说话的主要内容,及时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例如在认真倾听教师朗诵儿歌之后,有些幼儿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跃跃欲试,大声朗诵出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太阳咪咪笑,小朋友起得早,一二一二做早操,做早操;先学小鸟飞,再学小兔跳,学着马儿跑一跑,天天锻炼身体好,身体好”;“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些脍炙人口的儿歌引发幼儿的亲切感、愉悦感,他们不仅能集体朗诵,而且能克服恐惧心理,主动上台表演。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儿歌既激发了小班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
二、利用儿歌纠正幼儿的发音
儿童心理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的听觉和言语器官的发育逐渐完善,正确发出全部语音的条件已经具备,三至四岁时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型。一个人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如若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那么以后进行补偿教育就困难多了。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小班幼儿普通话语音训练,纠正幼儿发音,促进幼儿标准语音的发展。
在诵读儿歌时,幼儿在声、韵、调上的问题会完全暴露出来,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小班幼儿正处于积极学习发音的关键阶段,他们某些啼笑皆非的发音易让教师产生误会,比如将“姥姥”说成“袄袄”,将“苹果”说成“苹朵”,将“飞机”说成“灰机”,将“大老虎在睡觉”说成“大脑斧在碎觉”,等等。这个时候教师切勿嘲笑或者模仿幼儿发音,也不要惧怕幼儿无法理解而顺着幼儿的错误发音,而是要用准确的发音与他们进行交流。此外,在与幼儿交流时,教师也不要过多运用叠词婴语等不规范语言,如“笛笛”“甜甜”“拿勺勺吃饭饭”,等等,教师应给幼儿良好的语言示范,让他们进行模仿和学习。如提供给幼儿的动画片、儿童剧不要带方言口语;用规范普通话讲述符合三岁幼儿年龄特点的故事;教给他们生动有趣、朗朗上口的儿歌等。教师不仅要进行准确的普通话示范朗诵,而且要针对幼儿易混淆的音节练习绕口令,例如《娃娃和瓜瓜》:“金瓜瓜,银瓜瓜,园里瓜棚结瓜瓜,瓜瓜落下来,打着小娃娃,娃娃叫妈妈,妈妈抱娃娃,娃娃怪瓜瓜,瓜瓜笑娃娃”;《四和十》:“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要想说好四和十,先要说好十和四”;《小花鼓》:“一面小花鼓,鼓上画老虎,宝宝敲破鼓,妈妈拿布补,不知是布补鼓,还是布补虎”。教师在引导幼儿诵读这些儿歌和绕口令时,要及时纠正幼儿错误的发声习惯。
三、利用儿歌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
儿歌是儿童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丰富多彩,情节有趣,语言形象,寓教于乐,易于儿童接受和记忆,对于帮助小班幼儿理解语言、丰富词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些儿歌可以帮助幼儿储备词汇量,做好语言启蒙,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并掌握一些名词、动词等实词,如抬头挺胸、扁嘴巴等;能引导幼儿掌握一些描写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物外貌的形容词,如风儿轻轻吹、太阳闪闪亮等;还可以引导幼儿掌握一些代表抽象意义的词语,一些形容人物心理活动、状态的词语,如互相谦让、伤心等。例如《小熊过桥》中说道:“小熊小熊本领高,一二一二来过桥,抬头挺胸向前看,一步一步走过桥。”在学习这首儿歌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朗诵,通过对幼儿的提问引导,通过讲解、演示以及幼儿自己的表演,他们很快理解了这首儿歌的内容,在读到“抬头挺胸向前看”这一句时,他们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抬起头来,挺起胸脯,甩起小手,向“桥对岸”走去。
有些儿歌侧重内涵,这些儿歌需要幼儿理解领会作品的内容、确定主要人物、对主人公的行为作出评价等,以此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与理解。例如《静悄悄》中为什么“小鸟不能叫,小鸟不能吵”?原来是“宝宝要睡觉”;《客人来了》这首儿歌中阿姨为什么夸“我”?原来是“我”有礼貌。在师幼一起讨论句子、表演句子时,幼儿从儿歌中学到了礼貌用语、儿歌的主要内涵等。
儿歌这类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通过学习儿歌,不仅能感受到儿歌中形象的语言美,而且能积累各种词汇,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对于较大幼儿来说,更能体验儿歌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与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以此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
四、利用儿歌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人的语言是幼儿自然模仿的样板,然而,儿歌中成熟的语言、艺术的语言,更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典范,这是提高幼儿运用语言能力的載体,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力及日后的写作能力。小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育的黄金时期,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策略不断促进和提升小班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其日后的语言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儿歌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对幼儿所熟悉的事件做简明扼要的描述,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及语言认知规律,幼儿在具体语境中能很快地进行词汇累积,并且在儿歌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发展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幼儿进行语言交往,培养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选择恰当的词语较为生动地讲述出来,如在看动画片时有的幼儿会说:“小猴子爬上又爬下,真调皮”;在遇到喜欢的小朋友时有的幼儿会说:“我们都是好朋友,亲亲热热拉拉手。”此外,有些幼儿还从儿歌中学到了“有……有……还有……”“因为……所以……”等连词,掌握了新的更为复杂的句式,并且能够运用到日常交流中,增加了语言的连贯性、条理性和完整性,促进了小班幼儿语言向更高阶段迈进。
儿歌对于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组织与设计,教师应当选取那些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与其语言发展水平的儿歌素材,让适合的儿歌贯穿在小班幼儿的生活与学习之中,与一日常规、游戏活动、教育活动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儿歌教学真正促进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进而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良好个性和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