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平
摘要: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尝试融入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文章结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了信息技術融入物理课堂的作用,阐述了信息技术融入物理课堂的原则,讨论了信息技术融入物理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信息技术;融入;兴趣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成为高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众多创新教学技术中,信息技术是应用效果较好的工具之一,因为它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象化,让物理知识以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方式予以呈现。为了落实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其融入物理课堂的方法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1 信息技术融入物理课堂的作用
从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给物理教学带来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1.1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拥有庞大的资源库,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互联网上相关的知识内容可以作为教学素材被应用,这可以有效弥补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例如,在进行“重力”知识的讲解时,除了课本上的重力知识,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对乘电梯时的“超重”和“失重”情境予以再现,与学生讨论“超重”和“失重”时人的身体反应。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不仅可以全面了解物理知识,而且能够明白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1.2创新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使物理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中,枯燥乏味是部分学生心中物理学科的代名词,学生对物理知识提不起兴趣,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然而,在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微课、线上实验等创新教学模式出现在课堂上,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因此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教师在备课时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应用,授课时有更多的教学方法可以应用,教师的课堂教学会因此变得更加高效。
1.3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的学习动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兴趣仍是主要的因素。从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来看,信息技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之一。首先,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物理,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究知识。其次,信息技术使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多样,它可以摆脱教学形式给知识呈现带来的束缚,让物理知识以本真、全面的状态予以呈现,这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本质。最后,信息技术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串联到一起,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训练、作业间的脱节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始终围绕关键知识进行学习,这让学生的学习行为更为科学化,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 信息技术融入物理课堂的原则
信息技术作为创新型教学技术,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助力。
2.1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原则是保证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中科学应用的首要原则。高中物理知识难度大,逻辑性强,引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厘清逻辑关系,顺利完成对知识内容的学习。而且,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在课堂上对其应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时,应当将以生为本原则作为教学准则,在内容上以学生兴趣为本,在形式上以学生体验为本,在目标上以学生思维为本,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核心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基础保障。
2.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原则是高中物理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原则。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技术,可以辅助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对知识难度的判断,明确是否需要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对于知识关联多、逻辑关系复杂的物理知识,教师应当先分析该知识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让物理知识的特点可以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得以展现,引导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对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2.3恰当精准
恰当精准原则是高中物理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关键原则。恰当是指应用时机的恰当性,精准是指应用时间的精准性。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坚持时机上的恰当和时间上的精准,才能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在备课阶段,教师需要先根据教学目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予以设计。例如,教师想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前导学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信息技术利用就要凸显趣味性,做好知识与学生兴趣要素的结合。教师想要将信息技术利用应用到课堂教学阶段,给予学生思维上的指导,那么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要展现逻辑性,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进行解疑,这就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恰当性要求。精准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时间的控制方面,如导入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时间应控制在3分钟之内,课堂当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要跟随教学进度予以控制。如果既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关键点,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完成物理知识的学习,保证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
3 信息技术融入物理课堂的策略
物理是一门严谨且复杂的学科。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接触的物理知识日趋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但趣味性却大大降低了。这会让很多学生出现抵触心理,学习积极性也因此受到影响。针对学生的这种表现,教师在融入信息技术时,应着重凸显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在满足学生兴趣需求的基础上,对物理知识的特点及逻辑性予以呈现,让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服务,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功能。
3.1课前导学融入信息技术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大多依靠自己的语言表达进行课前导学。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这也是学生对物理学习提不起学习兴趣的原因。然而,当教师在课前导学环节应用信息技术时,物理知识的展现形式就会变得丰富,趣味性也会因此得到体现,这可以更好地发挥课前导学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因此被激发。
例如,在进行“圆周运动”的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自行车问题”,提出“自行车的两个齿轮哪个转动得更快”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因为自行车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教师这种导学方式可以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学生坚持认为“小齿轮转动得更快”。教师询问缘由,该生表示“自己讲不出道理,但之前骑自行车的时候因为好奇观察过”。于是教师将该问题抛给其他学生,但均说不出缘由。这时,教师引出课堂教学主题,带领学生一起进行问题探究。
3.2课中探究融入信息技术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融入要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功能,让信息技术为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助力。
例如,在进行“曲线运动”的教学时,学生不理解什么是曲线运动,那么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生活中曲线运动的案例,如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水管里喷出来的水的运动轨迹,运动员抛出铅球的运动轨迹等,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观察曲线运动,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样是在“曲线运动”的课堂上,学生对曲线运动轨迹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困难,那么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案例中曲线运动的轨迹清晰、完整地展现出来,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概念,理解“力的方向与力的速度是决定曲线运动轨迹的关键要素”这一知识点。
3.3课堂训练融入信息技术
课堂训练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所设计的知识探究环节。一次科学而有效的课堂训练,能够收到给予教师教学反馈、巩固学生所学、锻炼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等效果。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常规的训练以类型题解答、生活案例分析为主,这种训练模式虽然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但对学生思维的拓展程度十分有限。所以,为了更好地完成高中物理素质教育目标,教师要对课堂训练环节进行创新,信息技术由此被应用。
3.4课后作业融入信息技术
课后作业是考查学生知识学习的效果,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知识的关键环节。教师尝试在作业环节融入信息技术,可以将线下课堂转移到线上,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空间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例如,在完成“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测试石块和棉花下落快慢”的实验作业。有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忘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时他们就可以登录线上教学系统查看实验视频,通过对比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从而保证了实验作业的顺利完成,避免了因为学习问题堆积而无法完成作业,出现学习积极性下降的问题。
綜上所述,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物理课堂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而且能够改变教学环境、师生关系,让物理课堂进入全新的状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将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发挥出来,教师要做好信息技术应用原则的研究,保证信息技术可以科学、合理地应用于课堂当中,充分将其设疑、导思、呈现等教学功能发挥出来,给予学生思维上的引导,帮助学生高效地进行物理知识学习,促进他们物理素养的提升,实现高中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斌,孟庆国,张强,等.信息技术辅助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探究[J].中学物理(高中版),2022,40(7):16-18.
[2]郭龙婷.论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实践[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2):71-73.
[3]周义龙.剖析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融合的方法[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11):101-103.
[4]汪元林.在信息技术下开展高中物理学习的有效探究[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2(22):65-67.
[5]谢林作.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6):89-91.
[6]翟荣钊.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创新[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22(9):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