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华
幼儿教育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劳动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奋斗精神和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幼儿劳动教育资源却越来越少,这导致幼儿园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此外,部分幼儿园教师并不重视开发劳动教育资源,一味采取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传授幼儿劳动知识,导致幼儿的学习兴趣降低,无法达到理想的劳动教育效果。因此,如何加强幼儿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提高幼儿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兴趣,成为幼儿园教师需要探索的重点课题。本文阐述了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资源开发现状,以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为例,分析了县域幼儿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对策,以供参考。
一、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劳动教育对于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在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背景下,幼儿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使幼儿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劳动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在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活动中,加强劳动教育就是加强创新教育,有助于幼儿在劳动过程中感知生活、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提高创造力。同时,在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劳动教育资源,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培养幼儿的奋斗精神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奋斗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从幼儿的身心特征出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开展幼儿劳动教育,能够让幼儿掌握劳动技能,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信念。同时,劳动教育能够为幼儿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有助于让幼儿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幼儿的奋斗精神。
(三)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劳动教育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动手、动脑的环境,能够让幼儿获得感知锻炼,促进幼儿身体协调发展。同时,幼儿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会变得更自信。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现状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质量,受幼儿园劳动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的影响。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劳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明显的差异,对体力劳动资源的开发和脑力劳动资源的开发不均衡,劳动教育中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教育关系不明朗等。其中,以下两点问题较为突出。
第一,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不全面。部分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的时候,没有明确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导致幼儿的劳动教育变得模式化。虽然很多幼儿园已经提高了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但是部分教师仍未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不能很好地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很难让幼儿在劳动教育中有所领悟,甚至会导致幼儿产生厌倦劳动、抗拒劳动的情况,这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第二,劳动教育的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的结合不充分。劳动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理论知识层面的学习,还有实践层面的学习。但是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部分教师并未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导致幼儿较少在实践中开展劳动学习,从而影响了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效。
因此,幼儿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开展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劳动教育,并着重培养幼儿的劳动实践能力,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县域幼儿园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一)特色的农业资源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独特的气候资源和地理环境形成了有利的农业资源,当地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茶叶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大田县拥有茶园面积0.2万公顷,大田县乌龙茶、绿茶产品被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无公害产品,屏山乡被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无公害产品产地。大田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茶文化教育资源及农业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茶文化教育资源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在劳动中认识茶文化,了解茶文化,掌握制茶工艺,增长幼儿的见识。
(二)传统的手工工艺
大田县的手工工艺是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幼儿对劳动的热爱,同时丰富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内容。例如,大田县的“篓筥”,就是很好的传统手艺劳动教育资源。在《诗·周颂·良耜》中就有“或来瞻女,载筐及筥”的记载。“篓筥”是一只带盖子的筒状竹篮,厚竹片搭骨架,细篾条编织竹席,篮壁薄如纸皮。“篓筥”的篮壁内外刷上防水的清油,竹丝的青绿色泽、篾条纵横经纬和原生态的纹理拼出的吉祥图案一览无余,像工艺品一样美观。教师可以将传统手工艺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让幼儿在劳动中认识传统手工工艺,学习传统手工工艺,了解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影响和作用。
(三)优秀的非物質文化遗产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具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田县的大板凳龙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田迎板凳龙的习俗历史悠久,每年正月十三是大田县均溪镇后华村迎板凳龙的日子。大田板凳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组成,是一种祈福的文化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在活动中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树立文化自信。
四、县域幼儿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对策
(一)以特色农业为载体,加强劳动实践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重要论述是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因此,幼儿园要将劳动教育与当地教育资源结合,开展更好的劳动教育。大田县具有特色的农业资源,在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以特色的农业资源为载体,加强幼儿的劳动实践,丰富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
例如,福建省的大田县以茶业为主要农业支柱,教师在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大田县的地方特色。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前往当地的茶园进行实地采茶,让幼儿亲身体验采茶的劳动乐趣。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当地的制茶工艺流程,使幼儿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此外,教师可以安排幼儿品茶,引导他们在品味香醇茶汤的同时感受劳动的意义。通过这种实地参与和实践的过程,幼儿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同时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还能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以传统手工工艺为载体,培养劳动意识
传统手工工艺,特别是流传下来的民间手工工艺,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的智慧,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追求。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大田县的一些传统手工工艺与劳动教育资源结合,让幼儿学习传统的手工工艺,了解传统手工工艺的起源及其文化意蕴与当代价值。通过传统手工工艺的教学和实践,幼儿能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工艺,如大田县的“篓筥”,具有精美的编织工艺和实用价值,是当地的文化符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幼儿了解“篓筥”的制作材料和工具,展示不同样式和用途的“篓筥”,并引导幼儿观察其编织方法和特点。随后,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篓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讲述其在大田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动手制作“篓筥”。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可以使用竹子、藤条等材料,学习基本的编织技巧和方法,通过亲手操作体验传统手工艺的乐趣。同时,教師可以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设计和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篓筥”。除了“篓筥”,大田县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刺绣、剪纸、泥塑等。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手工艺项目进行实践教学。教师通过多样化的传统手工艺教学实践,能使幼儿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幼儿了解和传承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三)以文化遗产为载体,提高劳动能力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宗教、社会等方面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人们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资源。县域幼儿园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以文化遗产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还能让幼儿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对本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的大板凳龙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师可以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引导幼儿了解大板凳龙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这种舞蹈表演在大田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通过观看大板凳龙的表演视频或现场表演,幼儿可以体验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感受其带来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魅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学习和表演大板凳龙。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可以学习表演板凳龙的基本动作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板凳进行表演。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幼儿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板凳龙的文化内涵和表演技巧,提高劳动能力、提升文化素养。
结语
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县域幼儿园劳动教育长期被弱化和边缘化,缺乏应有的学科地位和课程地位。为了丰富劳动教育内容,解决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短缺问题,县域幼儿园的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本土劳动资源,通过开发和利用地方劳动资源,培养幼儿的创新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建立系统化、序列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学段贯通、指向核心素养的劳动课程资源架构,进而增强劳动教育成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大田县第二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