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对抑郁的影响:成人依恋的中介效应

2023-12-29 03:01徐西良王旭江董珂萌段海丹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强迫性购物成人

徐西良, 王旭江, 董珂萌, 段海丹

(1.信阳学院 教育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 2.河南科技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河南 洛阳 471000)

0 引言

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期到青年期的重要过渡阶段,其生活和行为方式有较大的变化性、不确定性以及难以控制性.同时,因为大学生面临着环境适应、学业压力、未来规划等一系列挑战,使得大学生成为抑郁的高发群体[1-3],大学生轻度以上抑郁症状检出率超过50%[4],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抑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在网络购物越来越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催生出网络强迫性购物这一行为.大学生是网络强迫性购物的易感人群,关注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是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5].大部分学者认为网络强迫性购物是一种具有酒精成瘾或物质成瘾相似症状的行为成瘾[6-7].网络购物成瘾是由于网购本身独特的吸引力(例如缓解情绪、应对压力等)使个体重复进行该行为[8],最终花费过多的时间或者金钱,并对生活功能造成损害,如若强制终止该行为则会导致个体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并且会极尽办法去实现网购[9-10].强迫性购物行为不仅困扰消费者个人,而且损害家庭关系,甚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11].网络强迫性购物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降低其主观幸福感受,并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12-14].基于此,提出假设H1:大学生的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之间存在直接效应.

有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的依恋类型以不安全依恋类型为主[15].强迫行为的形成与个体童年的创伤经历和不当的养育方式有重要关系[16].其中,不当的养育方式通过影响其早年的不安全依恋模式,最终形成成年后的不安全成人依恋类型.强迫症状与不安全依恋呈显著正相关[17-19],强迫性行为对不安全依恋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0].此外,成人依恋与抑郁也有着密切的关系[21].在童年时期有丧失重要亲人的经历、与母亲分离或亲子关系质量差的个体,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为他们在最初探索世界的时候没有建立起安全的经验.并且,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在日常生活里通常更容易受到负性刺激的影响,进而出现抑郁症状[22-23].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都正向预测抑郁,且焦虑维度的预测能力大于回避维度[24].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强迫行为能够正向预测不安全的成人依恋,不安全的成人依恋又能够正向预测抑郁.那么,网络强迫性购物除了能够直接预测抑郁以外,是否可以通过不安全的成人依恋间接影响抑郁?基于这样的疑问,提出研究假设H2:成人依恋部分中介于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

总之,既往的研究对网络强迫性购物、成人依恋、抑郁两两之间进行了大量讨论,但是缺乏三个因素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故本研究选取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拟建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作为预测变量、成人依恋作为中介变量、抑郁水平作为结果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对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旨在为高校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采用整体分层抽样的方法,以信阳市两所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得到了学校的同意和支持.共发放700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662份,有效回收率为94.57%.其中,男生319人(占48.2%),女生343人(占51.8%);大一196人(占29.6%),大二181人(占27.3%),大三245人(占37.0%),大四40人(占6.0%).

1.2 研究工具

1.2.1 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量表(CSOCSS)

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量表由曾欣虹等[25]编制,量表由13个题目构成,包含网购强迫性冲动、网购强迫性行为和网购后的负面情绪三个维度,题目均采用Liketer 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进行选择,13个题目均为正向计分,总分越高.表示网络强迫性购物程度越高.问卷整体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网购强迫性冲动、网购强迫性行为和网购后的负面情绪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2、0.89和0.94.

1.2.2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26]有36个题项,有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两个维度.题目均采用Liketer 7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进行选择,量表有26个正向计分题目,10个反向计分题目,两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其依恋焦虑或依恋回避的程度越高.问卷整体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1和0.88.

1.2.3 抑郁自评量表(SDS)

采用Zung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中文版由舒良[27]修订.问卷共20个条目,单维结构,10个条目为反向计分,采用4点计分,总分乘以1.25后所得的整数部分为标准分,标准分越低状态越好.我国以SDS标准分≥53为有抑郁症状.在本研究中,问卷整体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3.0和AMOS 23.0整理分析数据.利用描述统计的方法计算大学生强迫性购物得分、抑郁标准分、依恋焦虑均分、依恋回避均分与标准差.使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探讨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运用Bootstrap方法检验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强迫性购物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标准P<0.05.

2 研究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调查对象具有单一性的特征,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因此需要检验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使用Harman单因子检测对数据进行计算和检验,结果提取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12个,检验结果得出最大因子方差解释率为20.56%(<40%),故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强迫性购物、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抑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强迫性购物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413,P<0.01);强迫性购物与依恋回避呈显著正相关(r=0.103,P<0.01);强迫性购物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295,P<0.01);依恋焦虑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438,P<0.01);依恋回避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298,P<0.01),各变量均两两相关,可以进行中介分析(见表1).

表1 强迫性购物、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及抑郁的描述性结果及相关(r)

2.3 依恋回避在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分析

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基于研究假设,建构模型(见图1).拟合结果显示,模型的各指标均良好(χ2/df= 1.371,IFI= 0.999,CFI= 0.999,GFI= 0.997,NFI= 0.996,TLI= 0.998,RMSEA= 0.024) ,说明数据拟合验证了理论模型,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中介作用分析.

图1 依恋回避作为强迫性购物与抑郁间的中介模型(标准化)

基于模拟的拟合结果,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依恋回避在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共重复抽样5 000次[28].结果表明,网络强迫性购物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0,t=7.92,P<0.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20,0.34],且加入中介变量依恋回避后,网络强迫性购物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显著(β=0.27,t=7.23,P<0.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1,0.05],网络强迫性购物对依恋回避的正向预测显著(β=0.10,t=2.66,P<0.01),依恋回避能显著正向预测抑郁(β=0.27,t=7.54,P<0.001).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成立.直接效应为0.27,占总效应的90.00%,中介效应为0.03,占总效应的10.00%(见表2和表3).

表2 依恋回避在强迫性购物和抑郁之间的中介 模型检验结果(n=662)

表3 强迫性购物对抑郁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依恋 回避的中介效应分解表

2.4 依恋焦虑在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分析

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依恋焦虑的中介作用,基于研究假设,建构模型(见图2).拟合结果显示,模型的各指标均良好(χ2/df= 2.138,IFI= 0.997,CFI= 0.997,GFI= 0.995,NFI= 0.995,TLI= 0.993,RMSEA= 0.041),说明数据拟合验证了理论模型,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中介作用分析.

图2 依恋焦虑作为强迫性购物与抑郁间的中介模型(标准化)

基于模型的拟合结果,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依恋焦虑在大学生强迫性购物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共重复抽样5 000次[28].结果表明,网络强迫性购物对抑郁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31,t=7.92,P<0.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6,0.21],且加入中介变量依恋焦虑后,网络强迫性购物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显著(β=0.15,t=3.61,P<0.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12,0.20],强迫性购物对依恋焦虑的正向预测显著(β=0.42,t=11.63,P<0.001),依恋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抑郁(β=0.38,t=10.01,P<0.001).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成立.直接效应为0.15,占总效应的48.39%,中介效应为0.16,占总效应的51.61%(见表4和表5).

表4 依恋焦虑在强迫性购物和抑郁之间的 中介模型检验结果(n=662)

表5 强迫性购物对抑郁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依恋焦虑的 中介效应分解表

3 讨论

3.1 网络强迫性购物对抑郁的影响

本研究证实了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网络强迫性购物正向预测抑郁水平.这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H1,与前人结果一致[12],即大学生在强烈的购物冲动和无法抗拒的购物欲望驱使下出现网络强迫性购物行为,而后导致抑郁情绪的发生[29].根据认知评价理论[30-31],情绪是个体对事件或行为知觉到的有害或有利的反应,因此,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倾向越高,个体重复进行该行为,最终花费过多的时间或者金钱的可能性越大,对正常社会功能造成损害越大,则越有可能对当前网购的状况做出消极负面的判断,进而增加抑郁情绪.同时,抑郁无望理论认为[32],具有网络强迫性购物倾向的大学生由于对强迫性网购行为屡次的控制失败,导致其将失败归因为自身的稳定且难以控制的因素,从而体验到无望感,最终产生抑郁.因此,大学生的网络强迫性购物行为能够预测抑郁情绪的发生,缓解网络强迫性购物行为是减少其抑郁情绪的有效途径.

3.2 依恋回避在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

依恋回避在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假设H2获得了证实.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对抑郁水平的影响有一部分的效应是通过依恋回避实现的.研究显示,依恋回避会导致个体更容易遭受欺负,进而降低个体的安全感水平,并导致个体抑郁[33].此外,根据依恋理论,依恋回避个体在出现网络强迫性购物行为时,易产生低自尊感,消极评价事物,更易患抑郁症[34].

3.3 依恋焦虑在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依恋焦虑在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假设H2获得了证实.这表明,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对抑郁水平的影响有部分效应是通过依恋焦虑实现的,依恋焦虑个体自身的行为导致了较差的心理健康结果.与安全依恋个体不同,依恋焦虑个体在出现网络强迫性购物行为时,会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怀疑,且对于从周围他人获得社会支持的可能性持有消极看法,也倾向于认为自己缺乏周围人的关爱和承诺[35].而精神分析的抑郁理论重视爱和情感的丧失对抑郁发展的影响,当个体感到情感丧失发生后,会引起个体出现严厉的、不合理的自我批评和惩罚,最终导致抑郁的形成.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要建立亲密关系,克服孤独感,因此,成人依恋对维护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36].基于本研究的结果,成人依恋在网络强迫性购物和抑郁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首先,学校可以在心理健康课堂上强调网络强迫性购物以及不安全成人依恋的危害,增加学生们的相关知识认知,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其次,学校可以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对于依恋回避或依恋焦虑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为他们提供合理的情绪宣泄渠道,由此提升情绪表达能力,也可以进行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干预,以此唤醒自尊和积极的态度,改善个体与社会联系的质量,培养大学生安全型的成人依恋,最终缓解其抑郁情绪;最后,家庭应与学校共同关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和心理健康,逐步改善不安全依恋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而降低抑郁程度.

3.4 研究不足

本研究的研究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取的样本量不大且来源简单,代表性不强;二是由于本研究是横断研究,不能动态地揭示网络强迫性购物、成人依恋、抑郁之间的纵向关系;三是本研究采用的是自陈问卷,测量结果可能存在误差.今后的研究可以增加样本量和提高样本的代表性;采用纵向研究,适时跟踪随访,动态揭示三者关系;将自陈问卷与他评量表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4 结论

(1)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对抑郁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作用,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程度越高,抑郁水平就越高;

(2)大学生依恋回避在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3)大学生依恋焦虑在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强迫性购物成人
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关系:基于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
我们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
成人不自在
虐恋为何总是如影随形
圣诞购物季
近六成港人强迫性囤货
快乐六一,开心购物!
不可错过的“购物”APP
Un rite de passage
支付方式对于有强迫性购买倾向消费者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