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王娜虹
如果仔细地去观察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除了知识和能力,笔者认为,是表情,从“生动”的一年级,到最后“呆板”的六年级。笔者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学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怎样才能让学生“灵动”起来?直到笔者遇到了“做数学”,似乎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专家章建跃在“做数学: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育人的创新实践”第五次项目研究推进活动的点评中就说道,学生在课堂里快乐的感受,从小学到初中是一个减函数。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关注“做数学”的器材设计,点燃创新的火花。
其实,“做数学”并不是这几年才被专家发现的新课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做数学”都有其存在的实际意义,这必将是提升数学教育质量和内涵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古至今,人人皆可成为数学教师,而这些从生活中实践而来的知识,便成为数学学科的来源和有力的支撑。回溯至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是用绳子打结的办法来记事,“做”和“数学”从此就开始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再到东汉的《曹冲称象》,曹冲小小年纪就为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是啊,“做数学”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哗众取宠的表达,而是长久以来,为数学改革指明方向的行动指南。
杜威以“做”命名的“做中学”,“做中学”的理论基本前提就是教育,要在学校知识的获得与社会的各种活动和职业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只有通过各种各样做的实践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建立已有经验和未知经验之间的联系,才能由主体自身获得经验持续不断地生长。在杜威的影响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把“教学合一”推进到了“教学做合一”,他主张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方法要源于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源于做的方法。他将“做”融入教与学中,甚至优先于教与学之前,是对“做”的价值的高度肯定。
这些典故与理论都是“做数学”的源头,也是“做数学”的根基所在。有了这些支撑,“做数学”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服务于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在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的推进会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陆岳新指出,要重新认识“做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做好一些形神兼备的课例;聚焦做好一批学做融合的学案,充分发挥“做数学”对学习方式变革的引领作用;探索和建构适应新时代的教研方式,聚焦做成一个可操作的研究范式;通过项目研究,推动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陆院长的发言,充分肯定了“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也为一线数学教师指明了如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研究“做数学”的这些年中,数学的教具也是从无到有、由简陋到精致。这些教具,也为丰富课堂形式、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年级学生,智力发展非常快。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状态还没有脱离幼儿时期的范围,思维比较具体形象,知觉发展还不够充分,理解能力也还不够,注意力的持久性欠缺,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在一年级的数学课中,教师应该怎样处理这些矛盾呢?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的教材中,数的运算是个难点,特别是20 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运算。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会借助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的内容。随着新时期对教育方式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小小的计数板应运而生了。传统的小棒,满十根捆一捆,需要学生学会箍好皮筋,而小小的计数板却没有这个要求。小小的计数板,不仅可以利用不同的颜色,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分与合,还可以利用更明显的凑十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突破20 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运算。
计数板,将抽象的过程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过程,也就是运用多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充分而深刻的表象,在逐步“做”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
“做数学”不仅是在数的计算这一单元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思想,认识图形的内容,更是离不开教具的辅助。在二年级“角的认识”这一课中,教师的教具,即学生的学具也在不断地改进。尤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可以用小三角尺和大三角尺进行重合、比较,再归纳。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理解,但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为了讲透这个知识点,教师可利用拼接条,能把这个点演示得非常到位。虽然拼接条的长短不一,但是,只要张开的角度一样,这两个角就是一样大的。拼接条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边的变化,对角的大小没有任何影响。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另一种新的磁性可伸缩角演示器出现了。它的出现,不仅节省了教具的数量,还由点到线,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条边无论有多长,对角的大小都没有任何影响。
就像林群院士所说,数学不单单是做体力实验,更是做脑力实验。教师在设计数学学具的时候,也需要不断地尝试和突破,为学生设计出更多的直观的、好操作的学具,让学生能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生喜欢玩的原因是,玩是多种感官参与,手脑并用。在有了数学学具之后,数学课更像是一节探索趣味课,让学生能在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科知识的构建,还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效能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思维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学具操作。通过数学实验,学生可以在操作过程中把数学问题具体化。比如,“怎样才能滚得远”一课要探索坡高、坡角和坡长对滚的距离的影响。在引导学生思考变量和不变量之间的影响时,教师可以适时提醒学生结合探索长方形面积变化时的方法,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了,在探索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坡高不变,坡角变化;坡高变化,坡角不变。江阴市周庄小学的周静老师设计了一款非常新颖的学具,通过拼插的方式,让学生在简单的操作过程中,实现了变量的控制。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学具,应该大力推广。有了这两个实验,学生很容易发现坡高不变,坡角越小,滚得越远;坡角不变,坡高越高,滚得越远。最后,学生利用斜坡滚物测试仪,实现了坡长一定,怎样才能滚得更远的测试。学生通过一组组实验数据,得出了30°~60°之间的坡角,才能使物体滚得更远。
数学的答案,有时候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据,而是一个范围。通过动手实践、数据记录和分析,学生不断优化了自己的认知,离正确答案越来越近。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还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新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短短十几年,课堂教学手段从传统的黑板到电子屏,教学方式从教师教到学生学,无一不彰显了教育的变革。在理解一些具体的概念时,教具和学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表象,从而通过操作和归纳,理解本质。但是,有些复杂的、抽象的概念,并不是通过借助简单的学具就可以让学生理解的。
随着鸿合、希沃等教学辅助工具的出现,现代的课堂呈现了一种动态的美,特别是在高年级的课程以及初中、高中的课程中。“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特别强,课堂上的搭建对学生要求比较高,从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控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希沃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的几何画板,制作出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对正方体进行旋转、拆分,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直观地看到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个数的特征,从而在脑中形成表象,进而深入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这样的课堂,活动设计依托信息技术而展开,同时兼具游戏和可操作性等亮点。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从玩中学。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激情和兴趣,从而获得知识,生成智慧。
最近,最火热的科技产品莫过于ChatGPT 了。它能够回答连续性的问题、承认自己的错误、质疑不正确的假设,甚至能拒绝不合理的要求。用户与ChatGPT 的对话互动包括了普通的聊天、信息咨询、撰写诗词作文、解决数学问题等。如此强大的AI 系统,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数学却是永不可替代的学科。数学不仅是解方程或记忆公式,还是探索未知、发现问题,并通过创新的思考、实践操作,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动手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恰恰也是AI 无法完成的任务。
同时,鉴于ChatGPT 可以辅助数学优化编程、辅助生成数学优化方案、处理数据等功能,它也倒逼着数学教师不断地成长,优化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做数学”走得更远。
“做数学”的课堂往往有着浓郁的数学味儿,或者还夹杂着一些科学味儿。但就是这样的课堂,能留住学生脸上的笑容,让他们的表情变得生动而有趣,且充满活力。手、脑、口并用的智慧课堂,必将是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重要路径。“做数学”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而数学教师的智慧将是这条路上最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