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维易
近日,晋中市一名教师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抱怨课间“圈养”现象越来越严重,大部分学生在课间选择留在班里,甚至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动不动,即使大课间活动有20 分钟,下课铃响起后操场上和楼道里依旧空空荡荡。对此有学生表示,学校严格规定下课只能在自己所在楼层上厕所、喝水,不允许到其他楼层、操场玩耍。甚至有些学校还安排了“巡视员”,如果有学生发出声音或者追逐打闹被“抓”到,就会扣班级的考核分,所以大家下课都不敢出教室门。
随即,“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的话题迅速在互联网上引发探讨。许多成年人纷纷回忆起自己童年时的校园生活,认为课间十分钟虽然很短暂,但却是校园生活最美样态的集中展现,无数幸福快乐的童年回忆都发生在这段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但是可以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丢沙包、跳皮筋、打乒乓球等等,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以缓解久坐学习带来的不适感;如果课堂上有没有听懂的知识,可以与小伙伴交流互动,答疑解惑,巩固知识;还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或书籍,放松心情,享受美妙的时刻。总之,课间十分钟应该是快乐、轻松和充满活力的,学生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放松,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事实上,造成学校将学生“圈养”起来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一些学校管理者害怕出安全事故、害怕担责任,或许由于过去的确出现过学生发生磕碰,家长来学校扰乱教学秩序的行为,所以学校选择风险最小的管理方式。更有甚者,个别学校以安全为名,将体育课的内容也都安排成了“低风险”的室内活动。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由于建筑面积不足和校园人数超标,学校本身已经在超负荷运转,活动空间更显逼仄,让学生课间全部走出教室,根本没有活动的区域。总之,不管是主观上的不敢、不愿意,还是客观上的不能、不方便,学校的确面临不少困难。
但是,课间十分钟是学校为学生安排的休闲、娱乐时间,是让学生休息放松、缓解上课疲劳、释放天性的宝贵时间,决不能因为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就将其取消。如此做法,虽然在短时间内收到了稳定校园秩序的效果,但对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心理健康都会存在极大的隐患。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打出“组合拳”,制定科学有效的课间十分钟活动实施办法。
首先,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篮球、排球、羽毛球以及棋类游戏等区域,班级的文体角应有跳绳、皮筋、毽子等器材,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班主任也要鼓励学生有序地从楼道里走出去,到操场上活动。即便操场上确实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也可以灵活调整,让各个年级在不同的课间外出活动。其次,作为校园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学校要常态化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将校园安全工作做细致、做扎实。为保障学生课间活动的安全和秩序,可以由体育教师、各年级教师、班级干部在楼梯、操场进行巡查、值周,遇到存在安全隐患的追逐打闹及时制止;体育教师看到有学生动作不规范,也可以随时指导,让教育无处不在。最后,在校园管理规范、校内设施安全到位的情况下,出现校园安全问题时,社会和家长不能一味将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课堂等形式,让家长意识到孩子在学校难免会出现磕碰。同时可以建立由政府部门或第三方机构规范处理校园安全事件的工作机制,降低学校与家长产生直接矛盾的概率。
在多年的采访经历中,记者曾经看到过校园课间的许多动人场景,折射着教育的美好与希望。比如前不久在山西省实验中学参加活动,课间十分钟几乎所有的运动区域都有学生在活动,有学生在篮球场、羽毛球场打球,有学生在跑道上奔跑,也有学生在使用各种运动器械拉伸筋骨,操场上一派生机勃勃、青春洋溢的景象。上课铃响起后,学生们迅速回到教室,操场上瞬间空无一人,只有琅琅读书声在校园回荡。而多年前在繁峙县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采访,那里的大课间活动更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个别喜欢画画、手工的孩子留在教室,其他学生几乎全部被老师“赶”到了操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篮球、跳绳、毽子等运动器材,还有体育教师在操场上巡查。校长说:“我们的学生在校时间长,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少,很多情绪无法及时得到排解。所以我们充分运用大课间的时间,喜欢运动的孩子我们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器材,由体育老师负责教授动作、巡查安全。如果孩子不是特别喜欢体育运动,哪怕只是在操场上和同学们散散步、聊聊天,或者和老师谈谈心,也能让心情得到放松。总之就是课间一定要让孩子在户外活动,伸展筋骨、缓解压力。”当时正值黄昏,天空逐渐变成橙红色,夕阳的余晖洒在操场上,这所坐落在大山脚下的校园里随处可以听到孩子们的笑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禁足”不是学生的平安符,打破“圈养”怪圈,让青春洋溢的学生“破圈”撒野,让学校的课间热闹起来,让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