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彭,宋歌,丁超,方勇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粮食工程与营养健康产业学院(南京 210023)
“学科导论”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程中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改革措施[1]。“学科导论”课程的开展有益于帮助大一新生对学校、专业及未来的大学生涯筑建信心;有益于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有利于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增加学习的主动性[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简称食工专业)授课内容繁多,包括化学类、生物类、工程类等,调剂转入食工专业的大一学生理工科基础往往比较薄弱,但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下,通过单一PPT方式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课堂上容易产生低头族。同时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互动,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不能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久而久之,更加剧了大一学生对从事本专业的不满,对未来大学学习生活失去信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智慧教学成为可能,如今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小型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等教育资源不断推陈出新。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3]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4],提出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教学方法创新,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志趣。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工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教师追求的目标。
“雨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教育部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一款旨在连接师生智能终端的新型智慧教学工具,它能将互联网的资源共享与交互功能科学融入微信和PPT中[5]。教师可通过“雨课堂”将多种形式的资源同步发送给学生,包括MOOC视频、习题、语音等材料;课堂支持随机点名、实时答题、弹幕互动,完美解决传统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融洽的问题。“雨课堂”将课前、课中、课后、考核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高效记录学生平时的课堂互动情况、作业提交情况及预习情况[6]。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将“雨课堂”引入教学过程,越来越多的课程借助“雨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7]。
因此,为了让大一新生了解、认识、接受食工专业的重要课程,利用“雨课堂”这款教学工具的优势在“学科导论”教学中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构建方式新颖、师生交互、能量丰富的“学科导论”课程。将“雨课堂”融入“学科导论”教学中,以期增强师生之间的动态互动,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也为培养多元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指导,为食品科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添砖加瓦。
为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基于“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采用“课前预习+课中交互+课后反馈+学期考核”四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教师在“雨课堂”进行教学课件准备时,将课件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部分,并通过“雨课堂”发送到学生手机,学生定时定效定量定质完成预习。以“学科导论”粮食安全专题为例,预习材料可以包括粮食危机、现代种业等的PPT、视频、语音、新闻、论文等。教师通过后台数据获取学生预习情况,进而有目的性地对授课方式和课程内容做出调整,更加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学生也能在课堂上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对重难点进行精准把握。
为避免传统上课点名耽误时间,教师发送课堂二维码至学生手机,学生扫码签到参与课堂。课堂上,学生可以点击“不懂”或“收藏”按扭及时标记有疑问或重要的知识点,以便课后归纳总结。教师通过后台统计的“不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侧重点,让课堂更加高效。
课堂上,教师对需要讨论的话题通过开启“弹幕”与学生实时互动[8]。如: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你将来愿意从事什么类型的职业?如何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危害物?长江水是如何变为饮用的自来水?你喝过白酒吗,为何有白酒越存越香的说法?很多学生课堂上沉默不语,逃避与教师交流,他们可以匿名发送弹幕,积极实现课堂互动。弹幕功能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展现给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拉近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
此外,教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可通过“雨课堂”发布实时习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主观题以及投票题,可以根据答题情况灵活设置答题时间,并通过后台学生答题实况精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投屏后台反馈的每道题的每个选项的答题人数,对于错误率高的题目,剖析学生错误的答题思路,同时反思适合的教授方式让学生更易理解。
“雨课堂”在课后可以形成全面的教学数据分析、教学总结反馈和教学效果评估,利用“雨课堂”多元性的数据结果分析,包括线上学习成绩、视频学习进度、课上测试、课后讨论活跃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总结,进而客观全面的总结分析[9]。此外,根据课堂中的内容,将相关电子资源、线上资源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手机去追踪专业的热点问题,挖掘深层次内容。如在讲授食品营养主题时,推送国内外著名课题组的网站、著名学者的先进科技成果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本专业的学习信心和决心。
在学期末,采用翻转式教学的方式,学生自主进行选题制作PPT,例如关于节粮减损、关于饮料加工、关于食品检测等话题,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教师和全班学生根据该学生分享情况进行提问、讨论和打分[10]。同时,“雨课堂”会反馈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课堂交互环节和课后反馈环节的平时表现情况,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根据2022学年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学科导论”的教学情况,对大一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参与调查人数有180人。主要调查内容为使用“雨课堂”对“学科导论”课程开设情况的满意程度及学习该课程后对食工专业的学习兴趣。由统计结果可知:97.2%的大学新生认为使用“雨课堂”后提高对食工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在思想上和生活上有了理性认识和初步规划;81.1%的学生会主动地查阅一些感兴趣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知识;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比例降低33.3%。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课程的实施效果提升显著。基于“雨课堂”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导论”课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还使教师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实践证明,基于“雨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堂抓不住重难点、学习效率低、教学内容丰富却分散、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不仅如此,“雨课堂”由于兼顾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双重优点,且操作简单,得到了很多高校教师的青睐。
对于教师而言,结合“雨课堂”方便教师对学生从课前阶段到考核阶段情况的掌握,并有针对性的对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对于一学期同时兼顾多个班级或多门课程的教师,以及兼顾科研工作或行政工作的教师,“雨课堂”的推出,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避免教师因力不从心而达不到教学目的,违背教学初衷。
对于学生而言,“雨课堂”的应用帮助学生在预习阶段激发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比如向学生发送视频、新闻,抛出有意思的问题等。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比如发送弹幕、翻转课堂、课堂讨论等。期末复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雨课堂”获取PPT、题库,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雨课堂”的“学科导论”教学采用“课前预习+课中交互+课后反馈+学期考核”四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充分体现:(1)科学管理,效益显著,课堂做到教学课程可视可控;(2)方法新颖,互动增强,授课方式新颖,师生充分交流;(3)无声润物,应用面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繁多,包括化学类、生物类、工程类等,其中生化符号、反应式、计算公式复杂多变,反应机理、工程设计抽象难懂。形成的方式新颖、师生交互、能量丰富的“学科导论”课程能够实现融教于趣、积云成雨、无声润物,基于“雨课堂”的四位一体教学实施路径同样可作为范例推广至全院其他专业课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