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琦 樊卓
【摘 要】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空间形式与构建内容能够体现建筑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特性,将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的空间形式与构建内容进行分解呈现,探索空间形式与建构内容形成的内在文化内容,总结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中存在的农耕文化的传统性、民俗文化的民族性、接纳传播的包容性的深层文化内涵属性。
【关键词】壮族;干栏式;建筑空间;文化属性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214—03
干栏式建筑是早期居民为适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一种建筑形式,是建筑底层架空,将人类活动区域集中至二楼,利用楼梯连接架空底层与活动二层的一种建筑形式。由于早期居民活动范围较为临近水源,且需要规避野獸,干栏式建筑通过底层架空的方式满足早期居民的需求,属于早期巢居建筑。广西壮族居民聚居在桂西北、桂西、桂西南、桂中西部、桂东地区,其中桂西北、桂西、桂西南、桂中西部的壮族建筑为干栏式建筑[1],干栏式建筑覆盖了绝大多部分的广西壮族建筑形式。文化内涵是群体反映出的精神与思想,一般文化内涵通过既定的物质形式、行为方式等表现出来。桂西南、桂西、桂西南、桂中西部地区地理环境为丘陵地带,广西壮族聚居在这些地区进行生活与生产,形成的干栏式建筑带有壮族群体居民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空间形式
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包括全干栏式与半干栏式两类,一般是2—3层,楼层之间采用外部楼梯进行连接,顶部采用交错的屋顶进行遮蔽,屋顶与建筑形成一间阁楼,采用出挑的方式增加建筑的可用空间,建筑结构采取梁柱结构进行支撑,建筑空间围绕火塘建设堂屋,形成壮族“家屋”的形象。
(1)干栏。干栏是高出地面建筑的底下结构形式,一般是采用木材或者竹材进行搭建,早期壮族居民为了躲避野兽以及规避广西地区的自然灾害,适应岭南地区炎热多雨、潮湿瘴气自然气候环境,利用广西山地的坡度进行挖填,就地取用木材,建设生活生产空间,形成干栏式民居建筑[2],同时为了满足农耕生产需要,在干栏底部进行牛、羊、马等畜类的蓄养,将居民生活利用率较低的干栏空间功能需求最大化。目前由于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壮族居民慢慢开始不需要依赖农耕进行生活,上人下畜的干栏功能开始消失,气候造成的居住问题也通过现代设备解决,壮族干栏式建筑的干栏空间失去实用功能,过渡为壮族民族建筑意向的空间结构形式。
(2)中柱。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采取的是传统木结构建筑,整体的建筑空间是通过梁柱完成的,顶部采用坡屋顶,屋顶中间采用大梁进行支撑,形成较为规整的平面布局,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的梁柱架构形式较为简单,主要是穿斗式与大叉手结合穿斗式两种类型[3],在大梁正下方支撑的柱子称之为中柱。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有别于瑶族、苗族干栏式建筑,必定存在支撑大梁的正中心的中柱从而形成奇数的中柱,形成一种围绕中柱辐射展开的立柱效果,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除却极少部分采用中心中柱以外,大多数都是采用偶数立柱进行中柱支撑主梁,形成较为宽阔的开间与多个分隔空间。
(3)火塘。火塘是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空间中主要的热量来源,一般设置在在堂屋,也有部分壮族干栏式建筑将火塘设置在卧室,属于壮族居民冬季取暖的主要来源,是壮族居民起居的中心,由于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一般不设置厨房空间,火塘同时也能代替厨房使用,壮族居民生活围绕火塘进行[4]。壮族干栏式建筑受到结构与材料的限制,保温性较弱,采光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壮族居民采用火塘解决生活需要,并成为壮族干栏式建筑的主要中心形式以及壮族居民生活中心,属于广西壮族建筑中的一种民族生活与文化的象征内容,虽然现代壮族干栏式建筑通过新材料与设备解决了保温采光的问题,但是通常还是会在干栏式建筑空间中设置火塘,提升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的空间意向。
(4)阁楼。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通常是多层建筑,极少情况下只有一层建筑,建筑顶部采用坡屋顶,形成“山”字造型,坡屋顶与建筑上层空间形成一间阁楼,屋顶的房檐下垂,遮蔽顶层阁楼的墙体,形成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架空层无遮挡,上层建筑采用围合形式开窗进行通风,建筑阁楼的空间开放性较低,空气流通弱,采光不足,层高受限,种种因素导致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的阁楼一般不作为居民活动区域,用以摆放安置杂物,部分特殊的壮族干栏式建筑将阁楼与二层居民生活空间混合,只有楼担,不设置楼板进行搭建阁楼[4],此类干栏式并非真正意义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但依旧会设置明确的楼担形成阁楼意向。
(5)楼梯。干栏式建筑属于在地上做架空的巢居建筑形式,地面架空层与二楼居民生活区采用楼梯进行联系,居民需要从地面楼梯进入二层入户,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的楼梯一般设置在建筑的正立面,分为直入式与侧入式两种,正入式楼梯与干栏式建筑正立面垂直,正对建筑大门,楼梯与建筑呈现正“T”型,形成中轴对称,但是由于楼梯正面直入建筑,导致占地面积过大,建筑整体进深更长,为更符合山地地形,会将楼梯进深缩短,导致楼梯角度更为陡峭,侧入式楼梯与干栏式建筑正立面平行,楼梯从建筑前方侧面开始,上楼梯后转折90°进入建筑室内,正面侧入式楼梯比较正面直入式楼梯更节约空间,也是壮族干栏式建筑主流的楼梯入户形式,除却正面直入式与正面侧入式以外,还有侧面正入式,楼梯设置在建筑侧面,与建筑侧面平行,上楼后90°进入建筑正面的前廊,这类楼梯入户方式在壮族干栏式建筑中较为少见,一般是侗族等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楼梯入户方式。
(6)出挑。出挑是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用以增加建筑投影面积,扩大更多的空间的一种方式,从纵向上划分,出挑包括单层出挑与多层出挑,从横向上划分,出挑包括双面出挑与四面出挑,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的出挑包括挑廊、挑柜、挑台、挑檐[5]。挑廊与挑台采用悬臂与柱进行支撑,在建筑外扩大居民活动的使用空间,用以休息聚会、晾晒作物与衣物,挑柜是利用建筑墙面空间,设置固定的收纳家具,在梁柱结构基础的建筑中灵活利用墙体实现空间收纳,挑檐是壮族干栏式建筑坡屋顶的屋檐向外延伸形成的遮蔽雨水日照,保护建筑结构的构建。出挑是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在空间利用率较低的山地地形的限制下,最大程度的拓展建筑可用空间,迎合建筑周边生态环境的建筑空间形式。
二、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构建内容
(1)门窗。壮族干栏式建筑的门作为建筑空间起始内容,连接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中的堂屋部分,一般采取与墙面平齐的方式进行布置,壮族干栏式建筑的门一般采用较为简洁的材料进行安装,没有过多的装饰,采用石材作为固定构建,门楣之上镶嵌一对圆形门簪,室外门坎左右设置枕石,一些有条件的壮族家庭,会在门面、门簪、枕石上雕刻花纹或文字,除此以外,会设置门匾,以及设置采用棂窗形式的腰门,用以保持室内的通风与采光;壮族干栏式建筑的窗户一般采取竖向长方形的直棂窗或格棂窗,部分富裕的壮族家庭在窗户上进行大量的装饰,将简洁的棂窗设计成各类不同风格与造型,窗楣上雕刻各类花卉纹样,但是壮族干栏式建筑的窗户只具备通风采光以及装饰作用,坚固性较弱。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门窗与建筑空间的通风采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建筑界面中展示壮族装饰特征的主要载体构建。
(2)柱礎。广西山地地区气候多雨潮湿,对建筑的腐蚀性较强,干栏式建筑底层干栏结构一般采用木材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在广西山地地区气候腐蚀下容易造成结构的崩坏,同时由于底层柱子需要承担干栏式建筑的整体体量,易造成柱子下陷,因此需要采取坚固性能好的材料对底层柱子进行柱础加工,保持干栏式建筑的整体平衡,广西壮族聚居地区以山地居多,在柱础的材料选择上一般选择当地的石灰岩、花冈岩进行加工,放置在架空层柱子底,有条件的壮族家庭,在保证柱础承重功能的前提下,对柱础进行凿刻雕塑,设计各种不同样式的柱础与柱础纹样,部分纹样带有壮族民族文化的葫芦、太阳图样,使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的柱础构建有别于其他地方民族。
(3)山墙。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的山墙形式,体现出壮族干栏式建筑与外来建筑文化交融学习的特征,壮族干栏式建筑的山墙与中原地区建筑墙体有一定的相似性,早期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采用竹篾编织的编织墙,后转化为穿斗架[6],经过与中原的交流共融,受到中原地区建筑抬梁式建构影响,形成了一种折中主义的,带有广西地区地理气候特征的穿斗式山墙[7]。壮族干栏式建筑采用石块与土砖修砌成墙面,建构硬山搁檩式建筑构建样式,同时在山墙中线靠近正脊位置开小窗进行阁楼的通风,以及檩下进行纹样装饰,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壮族干栏式建筑的广西特色壮族干栏式建筑的山墙样式。
三、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形式的文化表现
(1)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形式中体现的地域文化。广西壮族聚居的桂西北、桂西、桂西南、桂中西部地区,地形地貌主要以山地为主,气候潮湿,多蚊虫瘴气,建筑只能采用干栏式建筑,建设在山脚或者山腰,最大限度的利用建筑空间的同时规避灾害风险;广西山地丘陵地区在冬季较为阴冷,干栏式建筑采用的木材材料作为建筑主要材料,保温性能较差,室内体感温度过低,不利于正常生活起居,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在建筑内的堂屋或卧室区域安置火塘,通过火塘提升室内温度,同时设置阁楼,降低起居空间的层高,解决干栏式建筑冬季保温性差的问题;楼梯的设置除却正面直入式楼梯以外,正面侧入式楼梯与侧面正入式楼梯都是为了让干栏式建筑在山地区域,大限度的利用建筑空间;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的底部柱础,为解决干栏底层自然侵蚀,采用当地地域性石材材料进行加工。以上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形式中的干栏、火塘、楼梯、柱础的设计都能体现出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2)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中的民族文化。广西干栏式建筑包括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干栏式建筑、瑶族干栏式建筑、苗族干栏式建筑等,不同民族的干栏式建筑从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建筑形式蕴含的民族精神也各有不同。壮族干栏式建筑中柱形象带有壮族的父权意识,具有父亲的文化意向;中柱的家屋文化形象后期让位于火塘,导致目前常规的壮族干栏式建筑采取偶数的中柱,将房屋正中心位置空置出来放置火塘,火塘的建筑空间中心的文化意向渐渐超出的壮族干栏式建筑原有的空间形式,按照家屋主人的活动空间的中心确定火塘位置,形成强烈的壮族家屋文化形象;广西壮族与中原汉族交流频繁,壮族干栏式建筑受到汉族礼教建筑影响,重视建筑的对称与规整,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楼梯常规设置在建筑正前方,楼梯位置与建筑形成对称的空间,以此区别于侗族、瑶族等干栏式建筑;壮族干栏式建筑的出挑是为满足壮族农耕文化需求与对歌民俗的需求在建筑中体现,在建筑中展示壮族民俗行为与特征的民族文化;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采取带有民族文化意向的纹样进行门窗、柱础的装饰,从形象上进行民族表达。
四、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的文化属性
(1)农耕文化的传统性。壮族对田地的依赖性较高,具有较为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在壮族干栏式建筑形式上呈现上人下畜的空间特性,空间内不设置卫生间,采用楼板留空保留二楼与干栏架空层的联系,方便粪便在架空层堆放收集用于农耕,阁楼收纳储存干草、作物,挑台晾晒作物的农耕特征,此类特征在现代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中依然保留,虽然传统的农耕需求不在,但是仍然具备农耕文化的传统意向。
(2)民俗文化的民族性。壮族文化与其他民族,特别是侗族、瑶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相比,依然保持民族特色特征,壮族干栏式建筑采符合壮族依山聚居的特性,建筑外部的挑廊符合壮族远眺对歌的民俗习性,门窗与柱础的太阳、葫芦等装饰纹样,体现壮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具备较强的民族特征。
(3)接纳传播的包容性。在广西地区,壮族文化辐射度较高,壮族干栏式建筑形式传播影响到侗、苗、瑶族等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同时壮族干栏式建筑能够接受汉族建筑文化,融合壮族本土早期信念与装饰,形成独特的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特征,在壮族干栏式建筑中具备较强的文化包容性。
五、结语
广西壮族干栏式建筑空间形式与构建形式能够体现建筑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特征,在文化特征的表象下是壮族对于传统农耕、民族民俗、与其他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内涵。农耕文化的传统性通过建筑空间功能表现,民俗文化的民族性通过建筑空间与建筑装饰进行表现,包容性通过建筑构建与装饰表现。
参考文献:
[1]赵冶,熊伟,谢小英.广西壮族人居建筑文化分区[J].华中建筑,2012(5).
[2]陈一榕.壮族干栏建筑的文化考察[J].百色学院学报,2019(6).
[3]陆琦,赵冶.广西壮族传统干栏民居差异性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2012(1).
[4]刘虹伶,杨真静,唐鸣放.桂西北地区壮族传统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实测研究[J].建筑科学,2021(6).
[5]钟云燕.干栏式建筑的艺术特点与发展研究[J].大众科技,2016(6).
[6]朱涛.广西民族建筑的表象探源[J].重庆建筑,2007(12).
[7]张鹏飞,魏云飞,胡瀚丹.论干栏式建筑及其墙体形式[J].山西建筑,2018(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南宁学院科研课题“壮瑶药主题智慧药园公共设施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2XJ43)项目过程成果。
作者简介:王瑾琦,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樊卓,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西南民族建筑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