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 杨柳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舞蹈是内蒙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重要的表现形式,代表了内蒙古地区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文章重点首先阐述了内蒙古地区民族舞蹈的历史发展脉络,然后以内蒙古地区非遗舞蹈中的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和安代舞为例,分析其独特的表演风格,最后为内蒙古非遗舞蹈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内蒙古非遗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表演风格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136—03
引言
舞蹈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艺术形态之一,它来源于人类最初的原生态生产及生活方式,深深根植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中。舞蹈不仅可以表现人类心理活动,也是满足人们表达美好生活愿望和宣泄情感的需要。我国的内蒙古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地区,在其繁衍、发展的进程中,创造并拥有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就包含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不同时期的内蒙古舞蹈风格都具有显著的特点,古代的蒙古族舞蹈主要是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形态,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风格。[1]其中,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安代舞、查玛舞、萨吾尔登舞等被列为内蒙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种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其独具一格的表演风格特点给大众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一、内蒙古民族舞蹈形成的历史脉络
在古代,大部分居住在内蒙古地区的人民以狩猎和放牧为主,因此,内蒙古地区的舞蹈主要是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形态,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舞蹈。在元朝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地区,并建立了蒙古族政权。在元朝时期,蒙古族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为其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内蒙古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文化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内蒙古舞蹈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内蒙古人民基本已经摆脱了对大自然和游牧生活的依赖,同时也已经拥有了较为完备的文化设施和物质条件。[2]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内蒙古舞蹈开始向多元化发展,这些舞蹈不仅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蒙古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内蒙古非遗舞蹈的表演风格
目前已经被列为内蒙古地区非遗的舞蹈包括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安代舞、查玛、萨吾尔登等。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人民善于歌舞,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敬畏都融入了舞蹈艺术之中,因此,内蒙古非遗舞蹈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这些舞蹈的表演风格中可以深刻地体会生活内蒙古地区的人民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的情感。下面重点以内蒙古非遗舞蹈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之一的“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安代舞”为例,分析内蒙古地区非遗舞蹈独特的表演风格。
(一)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是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斡尔族人民的精神食粮,是达斡尔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繁衍、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舞蹈艺术。它在表现达斡尔人生活习俗和民族性格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表演风格独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鲁日格勒舞以其古朴、粗犷、雄浑、典雅的表演风格而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
鲁日格勒舞起源于远古时期,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游牧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鲜卑民族的一部分,达斡尔族自古就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习性,其民间舞蹈就是由其独特的生活习俗而产生的。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起源于距今约1400年前。达斡尔族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狩猎还是放牧,都要进行集体劳动,但他们没有固定的劳动场所,为便于交流和沟通,就经常用歌唱和舞蹈来交流生产经验。他们根据生活实践的积累和总结,将歌唱和舞蹈融合起来,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鲁日格勒”。[3]
鲁日格勒舞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场舞,是以各种形式出现的舞蹈;第二部分是“转”,是表现人物动作的一种形式,舞蹈演员多以男性为主,多为三人或五人组成一个舞队;第三部分是“接”,即表演结束时的一种形式。鲁日格勒舞在表演过程中,无论男女演员都会有一个统一的动作。男演员的动作为双手握拳向上举起,右手从左手下方穿过并向右绕一圈;女演员的动作为双手交叉在胸前,左手从右手下方穿过并向左绕一圈;男女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同的动作。最后,男演员和女演员分别回到各自的位置上休息。
鲁日格勒舞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不是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而且在服饰、音乐、乐器、场地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例如,在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中,道具的运用非常广泛,它可以根据表演主题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道具,如用于表现英雄人物时,则选用长矛、大弓等;用于表现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时,则选用弓箭、马鞍等。同时,道具还可以起到衬托和烘托舞蹈主题的作用,使舞者与道具之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内蒙古达斡尔族生活的地区,无论是劳动休息,还是节日聚会,人们都喜欢跳鲁日格勒舞,它不仅是达斡尔族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也是人們表达情感最直接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鲁日格勒舞也不断地丰富着舞蹈内容和形式,逐步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例如,过去在表演时不是很规范的舞步现在逐渐被规范了;鲁日格勒舞中的“转”和“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只有一个“转”和一个“跳”而现在则是有许多种不同组合的舞种。
(二)安代舞
安代舞作为蒙古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民间舞蹈,它用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舞姿向我们展现了蒙古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坚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正是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来,并以独特的形式流传到今天,从而成为蒙古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之一,它用独特的情感特征向我们展示了蒙古民族人民乐观向上、坚强勇敢、健康健美的精神面貌。
安代舞原是一种在肃北草原广为流传的原生态舞蹈,被誉为蒙古族集体舞蹈的“活化石”。早在公元13世纪时期,蒙古部落就已经开始流传着安代舞。到了元代时期,安代舞的艺术形式就已经较为成熟,其特点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20世纪50年代后期,安代分为“传统安代”和“新安代”两种,新安代是传统安代随着社会发展做出的演变,是以娱乐为目的并且具有审美性的歌舞艺术,这个时期的安代舞摆脱旧俗的桎梏形成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民俗活动,并且经过舞蹈编导们大胆创新实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在内蒙古地区,逢年过节、庆祝丰收、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安代舞采取以“唱”为主,同时,伴之以相应舞蹈动作的歌舞形式。其音乐曲调风格独特,悠扬婉转、韵味醇厚有强烈的感染力,主要使用长鼓作为乐器,同时还配有很多不同风格,造型、色彩各异的马头琴。安代舞的唱词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而且可以即兴形式,除了开场白部分和收尾部分之外,安代的唱词基本上都是多种变化的,歌手可以尽情地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抒发情感,或赞美、或嘲讽、或嬉笑怒骂,根据不同情景尽情地表达不同的情感。[4]
安代舞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单人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还有集体舞。它既有强烈的舞感,也有优美的舞姿。安代舞表演时,舞者一般都是由一名男子作为领舞者来进行表演,领舞者会根据舞蹈的主题内容和舞蹈风格来确定动作。在表演时,领舞者会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和身体姿态来完成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同时还会借助自己的舞姿来展现出舞蹈艺术所蕴含的各种情感。当舞者跳到高潮时展现出朝气大发、产生雄伟的姿态。
“安代舞”的舞蹈动作节奏也具有明显的律动特征,它有强拍、弱拍之分,节奏鲜明,韵律突出,舞蹈动作欢快活泼。在“安代舞”中,它的节奏多为“二、三、四、五”。“二、三”的节奏有明显的半拍,“四、五”的节奏有明显的半拍和无节拍,节奏变化明显。“四、五”是舞蹈中最基本的节奏型,是由两个相对的四拍组成,其动作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安代舞”就是以“三、四、五”为基本节奏型。
(三)内蒙古其他非遗舞蹈的表演风格
“查玛”一词的原意是征服了自己的敌人而欢腾跳跃,载歌载舞之意。查玛舞的舞蹈动作步态灵活,多采用转体、摆臂、跳等动作,舞姿矫健优美,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力量感,既表现了蒙藏人民不怕敌人,百战百胜的雄壮气势,又表现了抚育儿女后代、繁衍生息的生活气息。查玛舞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在原有藏族文学、诗歌、舞蹈基础上编入了藏族地域的歌舞、戏剧等形式,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愿望,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蒙古族丰富的戏剧审美意识。[5]
萨吾尔登舞是以上肢为主要表現形式的一种舞蹈形式,有分手跳、持具跳、合唱跳、合唱跳等。舞蹈家们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装,头上戴着花帽子、头巾、耳环等饰物,他们的舞步随着舞姿的变化而变化。萨吾尔登舞的形成既有蒙古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也有蒙古族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内蒙古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内蒙古非遗舞蹈多数是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人民通过口头流传和文字记载,将自己民族的传统舞蹈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承。除此以外,内蒙古地区的牧民通过家族和亲戚之间互相传授的方式传承舞蹈,这种传承方式一般是不定期进行。为了让内蒙古非遗舞蹈在传承和发展中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可以将这些舞蹈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对其进行积极宣传,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培训班或者是活动等形式,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学习内蒙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另外,为其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在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出路,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提高内蒙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发展水平。
四、结语
内蒙古非舞蹈是内蒙古地区人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不仅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且是民族审美心理的艺术表现,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艺术特征,既有古朴典雅、粗犷豪放的风格,又有柔美、抒情的韵味。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展示了内蒙古地区人民热爱生活、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点,是内蒙古地区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内蒙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的风格特点分析,有利助我们对内蒙古民族文化及民族艺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内蒙古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诺敏.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及韵律特征探讨——评《蒙古族舞蹈基本教法——中国民族民间舞基础教学实录》[J].中国教育学刊,2022(4).
[2]易雅雯.浅析蒙古族舞蹈的艺术风格特征——以剧目《长调》为例[J].明日风尚,2021(1).
[3]鄂晶晶.达斡尔族民间舞蹈“鲁日格勒”的艺术特色探析[J].中国文家,2020(4).
[4]巴依斯力扣.蒙古族舞蹈中安代舞的健身价值探究[J].尚舞,2022(6).
[5]闫蕊.蒙古族“非遗”传统舞蹈查玛舞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J].炎黄地理,2022(12).
作者简介:平原(1973—),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研究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东北民族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