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静 湛凯晴 洪小璐
【摘 要】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全国文旅行业发展呈现“文旅融合、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的“一融两高”新态势,文旅市场需求和供给两侧都发生重大变化。有着丰富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古色古香的小村落,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将村内现有的旅游资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实现文旅融合,把握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机遇。本文将在非遗文旅的融合机理及场景理论的概念基础上,讨论在狮峰村现有资源上突破英歌舞传承困境的对策的可行性,并在促进英歌舞文化传承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英歌舞
【中图分类号】F592.7;G1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100—03
一、非遗文旅融合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历史先辈世代相传至今的宝贵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用性和文化意义,在历史的场合中已经经历了先辈们的反复运用和检验,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和生活这里对于现代社会和现实生活仍然有指导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其逐步成为学界的重要话题之时,越来愈多的国人在其中了解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当文旅融合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之时,更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宝贵的文化源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实现创新型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也是未来文旅融合发展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二)非遗文旅的融合机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濒临消失的文化遗留物之一,为旅游地提供了独特且丰富的文化资源。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文旅的融合发展实质上都是人民的经济需求和文化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非遗保护的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旅游发展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将非遗保护和文旅融合结合起来,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非遗传承的崭新途径。非遗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源自于非遗和旅游业之间的极大的契合度,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科技发展的助力下,社会良好氛围的支持下,为非遗和旅游的融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外部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机理、动力与路径》探讨了非遗文旅的融合机理(图1),文中指出非遗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是形成“1+1>2”的叠加效应。当非遗文化进入消费者旅游地,非遗文化走出了严肃庄重的博物馆,进入了平民的日常生活,大众在日常生活的旅游中便能体验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中国文化遗产的独特影响力,这正是人民群众消费观念和文化生活品质得到提升的重要途径。[1]
(三)场景理论
除了上文提及的非遗文旅的融合机理可以作为非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重要理论基础,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便是芝加哥社会学派提出的场景理论。场景理论是芝加哥社会学派近年来提的新理论,指的是在特定的社区范围内和实体的建筑当中,特定人群进行着有特色的活动。在场景之中,人们的行为活动传递着文化、价值观,这一功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参与活动的个体乃至群体的消费心理,进而影响消费行为。
在场景理论下,非遗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塑造了一个让游客真实可感的文化场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共同营造出一种空间的符号性表达,以此来提升游客的体验,激发游客的消费行为。
由此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关键是要打造非遗的文化空间,位游客带来真实可感的非遗文化体验,在旅游在感受非遗文化。能否提升游客对于非遗的场景体验,是未来非遗文化融合旅游业发展能否取得重大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英歌舞的概况及其发展困境
英歌舞是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是潮汕文化的具象化代表。英歌舞将传统的戏剧、武术、舞蹈等复杂多样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在2006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的英歌舞是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民俗仪式,其表演内容主要取材于我国四大名著的《水浒传》。英歌舞的主要表演内容一个是梁山好汉为了营救卢俊义,在元宵节乔装打扮,混入了大名府,从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豪放的肢体律动中,营造了恢弘阳刚的气势。在每一个潮汕人心中,英歌舞是阳刚之舞,是英雄之舞,在一八零八位好汉的歌舞所营造的宏大场面中,在舞蹈表演者手持“英歌槌”舞动的磅礴气势中,英歌舞所蕴含的意义已经从最开的,歌颂梁山好汉的可贵品质延伸出新的意义。现如今,我们对于英歌舞表演内容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民俗活动中舞蹈仪式,而是赋予了英歌舞喜庆纳福的民俗意义,成为了广东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地民俗节日、喜庆之日必不可少的庆祝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歌舞的传承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英歌舞的表演长达数小时,除了需要“气”,在表演的数小时中,表演者在休息时为了保证脸谱妆造也不能喝水,这对于表演者的体力要求极高。除此之外,学习英歌舞不但辛苦,而且缺乏经济支撑,无表演就难以寻得赞助,在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情况下,作为最适合学习英歌舞的年轻人,宁愿前往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打工赚钱,也不愿意为了“文化传承”留在村里学习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英歌舞也失去了传统的传承环境,潮汕地区仍然未建立专门从事潮汕英歌舞传承与发展的队伍,当地对于英歌文化了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肯学习英歌舞的人员锐减,英歌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才缺失。
三、在狮峰村现有资源上突破英歌舞传承困境的对策
(一)结合狮峰村当地的“荷花节”创设“英歌文化节”,双节联动带动当地消费
英歌舞作为一种舞蹈,其传承绝对不能仅仅知识依靠代代的心口相传。当地部门应该牵头各大高校及研究人员,走入民间探访英歌舞的文化传承人,通过走访调查掌握舞蹈的技巧,并记载下来形成文本资料和影像资料。同时应当牵头组织英歌文化节,邀请各地的舞蹈队及民间团体参与表演。文化节可以进行招商冠名,以此来解决表演的经费问题,解决舞蹈传承人的后顾之忧。狮峰村这样古色古香的村落为英歌文化的传播和立足提供了温床,狮峰村夏季的“荷花节”,其中的赏荷花、采莲子等活动作为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在旅游圈内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此时如果将“英歌文化节”的时间与“荷花节”的时间安排在一起,“英歌文化节”也会因此获得一大波流量,被更多游客知晓。游客既可以在赏荷花、采莲子的劳作中放松自己,也可以在英歌舞的表演中,在非遗文化的熏陶中的到精神上的满足。
(二)以狮峰村的场地为基础,结合英歌舞特色拍摄英歌舞主题的旅游宣传片
英歌舞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后,更加推进了英歌舞保护的重要日程。在新媒体时代的浪潮冲击之下,如果对于英歌舞的传承置之不理,其传承和发展可能会式微。相关的文化部门应当对英歌舞这类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充分的重视,积极展开相关的保护工作,以此促进英歌舞的传承和发展。
影像资料是舞蹈传承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的门面和“明信片”,美国电影《跳出我天地》也很好的融合了芭蕾舞蹈元素。国内的《精舞门》系列电影,片中更是展现了近十套舞蹈,其中融合了通臂拳、醉拳、蛇拳、猴棍等多种传统武术,完美地将传统的中国功夫巧妙融合在最具时尚气息的街舞之中,及做到了文化传承又兼顾了良好的观赏体验。英歌舞的传承也是如此,当地的村委可以主动联系文化局,由文化局牵头拍摄一部以英歌舞为主题的旅游宣传片,取景地选在狮峰村。经过改造后的狮峰村在依山傍水的基础上,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良好的完善,凭借村内古色古香的建筑及盛林书院中的非遗体验室,可以营造出非遗文化的宣传氛围,加上其本身自带的流量,同时也扩大了新的宣传片的传播程度,扩大了英歌舞的知名程度。
(三)以狮峰村为基础,打造特色的非遗文旅小村
以盛林书院为核心向周边辐射,进行房屋院落的外观改造,打造一个集展示、研究、传习、创作、表演、体验和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
獅峰村的古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特色,加上村内的明清时期的古宅,这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先天基础。可以将村内的建筑进行修缮和美化,再为其增添带有英歌文化的标识如字画、雕塑等等。完善后的古宅可用于民宿出租或者打造成英歌文化的展厅。狮峰村作为网红村,就有一定的民宿基础,将村落改造成非遗文旅小村之后,考虑到游客的大量涌入,更是需要民宿的数量,同时,也应当着力完善村内的基础建设, 包括英歌文化墙的打造、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为入驻的非遗传承人及游客提供优美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未来,将狮峰村打造成以非遗展示、民宿旅游、休闲农业、教育体验等配套板块与非遗小村中心板块协调建设, 促成多元业态发展模式。通过非遗文化科普教育、互动性的非遗文化体验、多元化的休闲娱乐项目,在狮峰村打造的“英歌氛围”中,为游客呈现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盛宴。游客将从看到做,进而达到“游客沉浸在文化氛围中”和“村落居民得到经济红利”的双赢。
四、狮峰村与英歌舞文旅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从促进乡村振兴带动狮峰村当地消费的视角看,以狮峰村为基础,针对英歌舞文化传承的改善措施符合符合上文提及到的非遗文旅的融合机理(图1),和芝加哥社会学派提出的场景理论。
从融合机理看,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内,广东省GDP已连续33年排名全国第一,其省内的民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及狮峰村当地部门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互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奠定了融合基础。狮峰村内为保留青壮年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村内经济创收而对村落进行趋向“网红村”改造的内在推力,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的外在推力相结合,构成了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推力。以创设当地特色的节庆活动,拍摄非遗主题的旅游宣传片,打造特色非遗文旅融合村落等方式作为促进非遗文化和旅游业融合的路径,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以上三个前提,符合非遗文旅的融合机理,将促进英歌舞国家级非遗文化与以狮峰村为基础的农村旅游业融合,以此来达到对英歌舞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品质的追求,最终成功的提高狮峰村的旅游吸引力,促进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建设中国美丽新乡村。
狮峰村形成的特定社区范围,及村内的古色古香的古建筑为后续狮峰村改造成非遗文旅小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非遗文旅小村中的特色活动如“荷花节”“英歌文化节”等等,为对于长期处于城市精神压力大的都市人群,以及对于精神文化层面具有较高追求的人群塑造了一个让真实可感的文化场景。游客身处这样的场景之中,场景所表达出的文化、价值观,形成抽象的符号感和信息将会在无形之中影响个体的消费行为和心理,促使游客才非遗文旅小村的特定环境之中出现更多的消费行为和体验行为,以此来促进游客对于英歌舞文化的感知和体验,促进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带动狮峰村当地的消费发展,助力狮峰村在成为中国美丽新乡村的路上更进一步。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乡村振兴视角之下,加快促进非遗文化与农村旅游业的融合,可以进一步完善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承工作,文旅融合所带来的新机遇,迎合了现代社会人民对于精神文化层面更高品质的追求,在“古村+非遗”的特色融合中,古色古香的非遗文旅小村所打造的特定消费场景,必然会带动入的大批游客产生消费行为,在扩大了人民群众对于非遗文化的体验和认识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可观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间接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将会吸引一大批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会家乡寻求工作岗位,大量的青壮年群体又成为了适合学习英歌舞文化的人群。乡村旅游与非遗文化的融合,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带来的经济来源和游客都十分客观文旅融合带来的力量,在未来将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
参考文献:
[1]徐鹏飞,韩顺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机理、动力与路径[J].北京文化创意,2020(5).
[2]庞亚婷.晋西黄河流域非遗文旅开发路径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6).
[3]何玉梅.东山上崛起了非遗文旅小镇[J].科学之友(上半月),2019(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项目编号:pdjh 20236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