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堕距”视角下典型体育越轨行为表现及分析

2023-12-28 10:24吴文璐
武术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暴力运动员体育

吴文璐

国民大学体育学院,韩国 首尔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了“意识形态风险”,不仅仅是提高思想建设安全、实体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对于体育领域来说,更要引导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着力确保体育文化意识形态安全。报告进一步强调了体育强国的使命意识,并提出了体育工作要做到全面促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为体育社会化积极发展指明道路。在进行体育赛事的过程中,人们对遵守团队价值观的关注程度,可能超越了对体育运动的正式规则的关注程度。[1]也就是说,对于运动赛场上或是运动赛场外的体育环节中树立的体育价值观念格外重视。

检索发现,按研究群体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员暴力和观众暴力;从发生环境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赛场内;按研究内容,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赛场制度和安全。早在公元前1046 年《周礼·保氏》就提出了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欧洲体育最早的意识形态出现是在十五世纪,“disport”和“sport”主要描述人的心理变化,即从劳动、拘束或义务中解脱出来,转移情绪,但并无身体运动的意思;十六世纪,“sport”出现了通过游戏等身体活动来改变情绪,让自己娱乐放松的含义;十七世纪,“sport”增添了通过钓鱼、狩猎等获得某种目的的余暇活动的含义;十八世纪,“sport”有了比赛、胜负等含义。[2]可见从体育意识萌芽来看,国内早一些,但体育研究发展体系意识形成弱与中国的农耕文化以及工业革命进程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中国应该加大对体育的重视力度,对于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不文明、不规范行为给予正向引导,对类似事件的发生保持高度的敏锐感知。在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背景下,运用“文化堕距”的理论视角,对我国体育文化发展中,不能与当下文化形态相契合的内容进行重新审视,旨在为缩短体育文明与实际实践过程中的差距提出参考建议。

2 核心概念界定

2.1 体育越轨

体育越轨可以定义为观看比赛的人、比赛选手不顺应(non-conformity)体育文化价值、规范的行为。[3]体育越轨这一概念来自偏差社会学(Sociology of deviance)。偏差社会学以人类各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违反既定规则的行为(例如,犯罪)或对社会规范的非正式侵犯。通过对人类越轨行为的研究可以了解社会规范是如何形成、如何改变、如何执行的。体育社会化需要遵循体育规则与规范。遵循规则、规范的体育行为是正当的,而不遵循规则、规范的体育行为就是脱离体育正常轨道的,是不正当的。体育规范设立的目的就是防止不顺应规章制度情况的发生。如果偏离轨道引起警觉,就会受到制裁。制裁是明确给出惩戒措施的一种手段,对运动员或运动集体不当行为做出的反应。制裁是为了确保体育在正常轨道上运行的一种有效举措。奖惩机制分明才能确保运动员遵循体育规范,只有在体育越轨行为发生时及时被制止,遵循规范时积极响应,才能使体育在正确的轨道上安全、有序运转。对越轨行为判别最重要的评判准则是体育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

2.2 “文化堕距”

“文化堕距”(culture lag)是指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文化的两个或多个部分,由于变化的时间和程度不一致,导致彼此间的协调性降低。“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1923 年出版的《社会变迁》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科技、物质文化的变化速度是很快的,而人类约定俗成的制度、观念变化相对较慢,就会产生延迟性效果,这样的延迟效果当时间间隔长,意识形态相差较大时,就形成了“文化堕距”。马克思认为物质文化决定非物质文化,而非物质文化形成之后有其独特的稳定性、独立性、特殊性。体育包含很多下位文化,例如,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拼搏奋斗精神等。“体育中允许的行为在社会其他领域可能是越轨行为,社会允许的行为在体育中也可能是越轨行为。”[4]也就是说当体育行为与社会行为无法和谐统一时,就出现了“文化堕距”。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的道德准则、意识形态发生改变,而体育活动中传承下来的一部分文化形态并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改变,形成文化变迁中文化滞后、错位的部分,从而发生了“文化堕距”现象。“文化堕距”理论是建立在概念混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基础之上的,该理论认为,不同情景的元素(例如,日常思想、语言)与人类潜意识相融合,形成特有的文化思想。在体育活动的构成中,凡是对某一集团有特殊利益的文化,必然受到该集团的保护,因而使这种文化得以保存。因此,“文化堕距”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社会整合和社会改革而缩短差距。

3 体育越轨中的“文化堕距”

3.1 体育技战术的“文化堕距”

Suits 认为体育游戏规则分为:第一类“构成性”原则;第二类“惩罚性”原则;第三类“技能性”原则。[5]也就是除了规章制度、惩戒措施,技战术在体育比赛活动中也扮演着很重的角色。策略、狡猾是游戏中经常出现的要素,在体育游戏中它也同样重要。在体育越轨行为中有一类赛场类暴力行为,为对对方运动员起到牵制作用,采取技战术犯规。这一类行为被认为是技战术的一种手段,使原本不正当的行为方式披上正当化的外衣。差别接触理论认为当在特定情境中这样做的人越多,经验链接性越强烈,人会更倾向于做出和群体相同的选择。如果认为体育越轨行为是技战术的一部分的人越多,那么差别接触理论的效用更强烈,犯罪行为倾向越大。体育暴力定义界定的模糊是发生体育战术性(体育技战术)“文化堕距”现象的主要要素。根据体育项目、身体接触的意义、目的、组织和程度不同,体育暴力界定也有所区别。“人们相比是否违反规则,更在意是否在比赛中获胜。”[5]为了达到胜利的目的双方队伍不正当竞争,需要引起群体反思。

3.2 体育社会阶层流动的“文化堕距”

体育社会阶层的流动分为个人和团体。在个人“文化堕距”中,运动员为了自身的运动成绩好于队友,获得金钱、声望、地位,会出现故意抛弃队友,独自行动,小动作,语言打压等行为。在团队性比赛“文化堕距”中,为了获得胜利或者引起媒体、观众群体的关注,而刻意制造暴力活动,博取话题、关注度,获得更多利益,这都是赛场内的阶级流动。而赛场外的阶级流动,有各地方、俱乐部抢夺运动员,签署合约等,当行为方式越界时就会形成“文化堕距”。而这一切的社会阶层流动,又可以分为水平流动(同级别等级赛事)、垂直流动(进入高水平运动队的向上流动、比赛成绩不理想退出优秀队伍的向下流动)、组内流动(运动员赛场位置的调换)、组间流动(单人比赛调入混双比赛)。因为体育社会阶层流动的综合性、复杂性,运动员、团队、教练员或组合、集团为了自身利益会使用不正当的方式加快流动的速度。Veblen 的《闲暇阶级理论》[6]着重论述了在当代社会地位人们为了彰显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弥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的尊重和社会福利,会进行掠夺性剥削行为。虽然掠夺性剥削行为不再服务于原始社会,但在现代文明中,体育提供了原始掠夺性剥削意识的一个竞技场所。在大众认为的“运动员精神”的外衣下,造成冒险性剥削和伤害就是一种“文化堕性”。

3.3 道德过度同调的“文化堕距”

“道德的基本问题是义与利的问题。”[7]也就是说,道德的基本问题是作为规范性行为的正义与追求经济性行为的利益之间的关系。由于成功指向性的态度,出现了献身比赛、追求卓越性、承受危险性等追求利益大于正义的行为,诱发了道德的过度同调。胜利至上的团队精神。当运动团体利益受到损害时,运动员个体会默认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出现牺牲性行为,产生体育道德的过度同调。“越是执着于胜利,越有可能做出越轨的行为。”[8]当过度追求团队利益,以牺牲个体的利益为代价时,给个体造成的不可逆的伤害就是一种“文化堕距”。舆论压力会使身心健康长期受损而精神崩溃、运动表现下降。暴力不仅存在于直接性的语言暴力,也可能是间接性的排挤、冷落等暴力行为。这些暴力表现发生在赛场内、运动员队伍中以及比赛场地外观众片面化场内运动员的不正当行为。

3.4 文化冲突的“文化堕距”

文化层面冲突频发。人类学家Richard Sipes(1973)研究了130 个不同社会中暴力运动与战争活动之间的关系。[9]结果发现社会暴力运动和战争之间存在关联性,一个社会越是从事暴力运动,社会就越可能卷入战争。“激烈的体育赛事之后,观众暴力倾向并没有下降”[9]侵略和体育在某种程度上在文化上相互交织。1956 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发生的匈牙利对苏联“水中血战”事件,就是将比赛意义扩大化,认为是挽救国家尊严的行为。“水中血战”取自媒体拍摄匈牙利水球运动员埃尔文·扎多尔的一张照片,扎多尔赛后说:“我们觉得我们打球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为了我们的整个国家”。[9]1969 年,赛尔瓦多与洪都拉斯爆发了足球战争,起因是领土争夺导致两国外交关系的恶化,双方媒体借机煽动人民。体育成为了“战争替代”的一种方式,缓解了各集团(国家)为了人口增长而争夺领土的压力。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对于群体性防御具有生物学本能。诱发体育越轨行为发生的刺激包括感受到对手的威胁,本能的侵略性精神被认为对史前社会具有生物学功能,这样的体育“文化堕距”对于现代体育来说具有潜在的威胁性,爆发后果是灾难性的。刺激在进行大型体育比赛之前时常发生,对手、球迷会激发运动员“战士的本能”。天生好斗的本能被竞技体育激发,形成了攻击性意识的“文化堕距”。体育并不能代替冲突解决问题,Lorenz 说过“友谊和理解远远超过宣泄,是体育防止群体间冲突的方法。”[9]因此,要拧紧体育竞赛的“安全阀”。除了政治层面,此外媒体上,为了制造话题,创造出体育英雄角色、故事性事件,诱发赛事的紧张感,故意引发暴力事件,使得比赛运动紧张激烈,成为现代沉闷社会的调节剂。性别上,性别转换参与体育赛事,男女不平等。

4 对策

4.1 制度上监管“有效”

为了使体育在正常轨道上不偏离,首要任务就是完善监管机制,做到监管“常规化”,摆脱侥幸心理。严格的处罚可以降低运动越轨行为的发生,当运动越轨行为发生频率较高时,就会使处罚标准更加严苛,以达到监管的作用。

4.2 经济上阶层移动“有序”

要遵循体育规范,阶层结构有序移动,过度渴望目标的达成,结构性移动和行为准则没有和谐统一,会出现结构上的反作用,出现个体的体育越轨行为、体育圈内部的阶层移动公正性被打破,警惕阻碍体育“有序”发展的跨阶层移动行为事件的发生,做到体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3 文化上警惕“团体迷思”

《乌合之众》提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这就像是Whyte 提出的“团体迷思”,当所有人的意见都在向同一个人倾斜时,缺乏自我的主观判断能力,会使整个团体缺乏多维辩证的角度,失去生命力,陷入“迷思”困境。丧失思考的人类,原始冲动的驱始下,会爆发强大的破坏力。同样,在体育赛事中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例如,过度同调的越轨行为的出现,需要体育参与者保持自身独立判断的能力,在接受和质疑之间提高自我判别能力。此外,要求参与者以批判的眼光持续观察体育的目标、组织。制止越轨行为的出现,不仅要求在体育评价和价值规范上做出自己的判断,还要求重塑体育组织。此外,警惕性别社会化、性别极化、性别固定化等父权社会行径使女性在体育参与中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警惕男性对女性体育参与者实施语言暴力和歧视性行为,要使体育去性别化,共同平等参与体育,拒绝女性“周边化”。

4.4 德育上杜绝体育“失范”

德育是阻断个体在暴力性环境“场域”到“惯习”路径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大众媒体有正确的舆论导向,传递公平、正义、和谐、法制的主流价值观,树德立人,这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上的人民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促使体育文化“场域”健康、富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暴力运动员体育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暴力云与送子鹳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向暴力宣战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