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方法在太极拳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2023-12-28 10:24谢仕莲
武术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质性习练太极拳

谢仕莲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3

质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在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在国内进行着本土化的探索。在“少众”的、研究目的只在乎典型性,而不追求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领域中,质性研究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实施[1]。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虽然也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其关注的焦点主要为太极拳习练者的参与体验或身心经验的建构历程,以及对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太极拳的健身作用等,对相关主题理论模型建构的完整性或相关理论维度的丰富性与合理性研究还存在缺陷,如:习练者参与体验维度匮乏,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是对传播途径、传播者的深度调查,忽略了对传播受众的研究等。因此,通过对质性研究方法的介绍,将质性研究应用于对太极拳的研究进展梳理,分析质性研究对太极拳的参与体验、跨文化传播、运动健身等主题给予何种程度的回答,并在此基础上,前瞻未来质性研究可以解决关于太极拳相关研究的问题。

1 质性研究概述

质性研究也称质的研究、质化研究,根据斯密司(A.Smith,1989)的观念,质性研究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其主要研究方法以民族志为主,而早期民族志的产生在于西方发达国家对落后民族的探索兴趣,形成了质性研究收集当地文化、当地人资料的特性。

关于什么是质性研究,目前有许多讲解质性研究方法指南和理论书籍,但尚无一个明确的概念对其进行解释。陈向明根据“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不同阐释了质性研究的定义,即认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该定义是对质性研究这一方法的界定,而不是对方法论的概括。在未来关于质性研究的定义界定会随着研究者研究策略、工具、情境的不同而不同。质性研究范式之下还涵盖着许多方法论,包括扎根理论、现象学方法论、符号互动论、批判理论、女性主义理论、诠释学等,以及应用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策略,包括民族志、案例研究、焦点小组、参与型观察、口述史研究和定性比较分析(QCA)等[3]。这些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策略都需要研究者实地进行观察和与访谈对象面对面交谈,以获得有效的一手资料。与“质”的研究相对的是“量”的研究。两者无论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手段与工具,还是收集资料的方法、资料分析的方式,亦或研究结论、理论来源方面等都存在差异。比如:在研究工具上,质性研究是以研究本人作为研究工具,以及运用录音、摄像等方式对资料进行保存和对比校正,量的研究则是以量表、统计软件、问卷、计算机等作为研究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质性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许多学者也在运用由QSR 公司设计开发的Nvivo 质性分析软件[4])两者虽然存在差异,但研究者不可人为夸大两者之间的差别,即便是量化研究也避免不了主体间性的成分,比如,理论假设的设定以及变量的设计(Vidich & Lyman,1994)。

早期的质性研究方法多数是在重复量化调查的发现,但是却付出了精确性的代价[5]。这既是质性研究的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在于质性研究通过使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论模型之后,研究者就可获得量化方法很难获得的新发现;其缺点在于质性研究因重视其精确性,这也就代表着抽样规模的减少,其研究结果的普适性低[6]。如何结合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优势,运用于太极拳研究领域是未来重点思考的议题。

2 质性研究方法应用于太极拳研究的意义

在太极拳的研究中,质性研究方法相较于其他研究方法而言,还处于缓慢的发展期。根据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对人产生的作用,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太极拳运动及受众进行探索、挖掘,可以有效利用质性研究的优势。在太极拳研究中应用质性研究方法的显著意义就在于质性研究可以弥补量化研究的不足。在有关太极拳人文、社会、历史、价值、意义,人们对太极拳的观念和体验以及中国哲学方面的研究,研究者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可以从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或特殊群体复杂性进行阐述,这就与量的研究不能获得具体细节的事实真相有着极大的不同。研究者研究的对象虽然为太极拳,但调查的对象是人。人具有社会性、特殊性、复杂性是量的研究触摸不全的,而这“不全”的内容则需要质性研究来深层挖掘,去注重事件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用更加贴近一般人生活的方式将研究结果迁移至其他群体。对于太极拳研究方法的运用,并不是说所有与太极拳有关的研究都运用质性研究,而是需要结合研究者研究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相较于单纯的收集二手资料的文献资料法来说,它更具有说服力。除此以外,无论质性研究还是量的研究,都存在优势与缺点,理论上两者的结合使用可相互弥补不足之处。

3 太极拳质性研究的研究进展

3.1 质性研究与太极拳参与体验

就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体验是指建立在个体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活动,是指人们亲身经历、实践、体会、理解、认识和感受[7]。邱亚君[8](2012)认为,体验是指个体因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内心感受、体悟或亲身感受。这代表着“体验”需要个体参与其中,亲身经历并融入情境而产生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参与体验”更明确了“参与”这一实践性的前提条件,即是通过个体的身体、感官等对事物、环境产生认识。在太极拳的质性研究方面,多数是以习练者的“体验”为研究内容。从引文的走向来看,陈向明关于质性研究的著作是高被引文章,是开启太极拳质性研究的起点。此后,乔雪[9](2012)对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锻炼的中老年人群围绕真实体验进行探索。对访谈内容按照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四个层面提炼出了七个主题。如:长期习练太极拳会改变自身的性格气质,具有“慢”的特性;在对个人益处方面也体验到自我价值的重拾,且有一个相互交流的朋友圈,使生活和练拳都充满了乐趣的真实体验。晁改英[10](2011)从空间的角度,以口述研究方式将习练太极拳者的真实体验描述了出来。比如:在武术空间方面,锻炼者依据技术尺度体验到了在社区和公园两个空间上存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不同;以及在武术技术空间层面,太极拳习练者体验到的专业感悟是“太极味儿”,在有组织、有纪律的社交网络中,感受到“家”的温暖等。也有其他研究者对国外习练太极拳者的习练经验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如:周琪芳[11](2013)在其研究中,运用扎根理论提炼和阐释在美国太极拳习练者的习练经验主题,从习练动机、习练条件、习练过程和习练结果进行多维度分析,从而构建出扎根理论模型—太极拳转变模式。认为习练者的态度由最初的对健康的诉求,逐渐转变至专注探索太极拳这一“人造自然”运动带来的对自我的转变,并将太极拳的意念运动引入日常的生活中,逐步提升自我修养。研究者构建的太极拳对美国习练者的转变模型,在理论上补充了当前西方视角的理论模型,为太极拳跨文化传播起到了启发作用。在关于太极拳“体验”的研究中,也有不以质性研究为方法论得出的结果(见表1)。

表1 其他研究方法对太极拳习练者体验维度研究结果

上述太极拳“体验”维度研究结果均不是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而是借助主观体验量表、流畅体验量表等测量工具得出的,但量表的合理性并未有学者进行评价,也未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看其以质性研究为主产生的“体验”维度,与已经过量表检测的“体验”,存在共同点,但也存在许多不同。共同点在于都是对太极拳习练者本身的主体体验,进行单个视角研究;不同点在于无论何种研究方法,其“体验”维度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代表习练者的主观本体体验维度较多,但质性研究得出的体验维度没有得到任何学者的量化验证,这也与太极拳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范围有关。质性研究在太极拳参与“体验”中的应用,开启了习练者对太极拳认知的重现,使难以言语的“体势”及身体情绪,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并自下而上地逐步提炼类属和主题,构建太极拳参与体验理论框架。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构建的太极拳“体验”理论模型还不够成熟,其体验维度还不明确。因此,在未来,关于太极拳参与体验的质性研究,需借鉴和参考其他体育运动的体验框架和理论模型。如,熊欢[15](2017)以口述的方式记录女大学生户外徒步运动中的身体体验,并将“体验”与时空、环境、人际和运动产生关联,延伸出时空体验、感官体验、身心体验、人际体验和运动体验,丰富的多维度“体验”便可在太极拳体验中形成突破。

3.2 质性研究与太极拳跨文化传播

任锋[16](2014)认为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将太极拳传播到世界便是不同文化碰撞的交流。一直以来,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不仅没有拉大双方的距离,反而提升了对各自体育文化的兴趣。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此,一些学者倡导太极拳文化应该成为世界主流文化的代表[17],但是在实施跨文化传播策略时却存在冲突。如,社会习俗、宗教以及传播方式不佳等造成传播效果低、不理想的现象。

现阶段,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思考和实施如何传播的同时,应该了解和掌握被传播对象的接收现状。张杰[18](2013)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地域——美国进行质性调查,对在美国进行实地传播的传播者进行访谈,采用定性抽样原则,对27 家武馆中的30 名太极拳传播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结果发现:我们所憧憬的太极拳传播繁荣的景象并未出现,却有着传播者之间“多而不合”的现象,且传播途径单一,太极拳受众多以尝试心理参与其中,导致太极拳传播范围广而不深的局面。周琪芳对美国太极拳习练者,以扎根理论为研究策略的方式,对其习练经验进行质性研究,令人费解的是,在传播者方面存在“多而不合”、传播方式单一的问题,该研究得出的结论似乎并没受到影响,从其建构的太极拳转变模型可以知晓,她的研究对象必须为长期习练太极拳并有较清晰认识的人群,这是对为数不多的、被传播并受到影响的积极习练人群,对于这类人群促进其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的因素,被归纳为追求“身心合一”。回首当前存在的传播问题,就意味着有大量的、流动性的、短期的太极拳习练人群,研究这类人群是什么阻碍着他们对太极拳的继续习练,或者从感兴趣转变为枯燥、不喜欢等,了解其传播问题的根本,才是解决问题之道。因此,未来对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质性研究可以将如何解决传播途径单一以及如何将太极拳承载的文化信息传达给受众,使太极拳的传播流于表面作为重要的思考议题,同时,关注传播受众对太极拳的体验和感受是持续性问题。

3.3 质性研究与太极拳运动健身

健身已成为太极拳运动的符号之一,延年益寿,强身健体更是它的主旋律[19]。现代科学研究也极力探寻太极拳的健身机制,以及对人体哪方面产生积极作用。郑松波[20](2010)通过太极拳运动的技击特征来阐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对于为什么会对人体产生健身的效益未详细说明。而在质性研究中,主要从习练者的习练缘由提炼出太极拳对习练者身体产生积极效益的感受,以此说明它的健身效果。在乔雪对访谈者的习练动机调查中,多位访谈对象提到“练习了太极拳降低血压、缓解了血糖,不用再长期吃药,肌肉更有劲了”等表述。周琪芳对美国人练习太极拳缘由调查中也提到“太极拳可以使自己长期处于运动状态,从而使自己感受不到年龄的增长”。周道鑫[21](2015)对戒毒人员习练太极拳的心路历程探索中,被访对象提到“练习了较长时间,自己的食欲增强了,胃部疾病改善了,无精打采的面貌消失了,感觉自己精神状态很好”,而这是因为太极拳运动可以加快胃肠蠕动、消化腺分泌增强、提高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同时,因太极拳“松”的特质,使练习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呈现“松”的信息,进而改善紧张状态,调整睡眠和精神面貌。需要指出的是,质性研究对太极拳健身的作用仅能解决练习对自身身体变化的感受,从而在文章中呈现人性化和生活化的气息,但对身体改善的具体指标未详细阐述,而目前在量化研究中其研究成果众多,但数据的呈现又缺少理论的支撑和构建,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突破:(1)使用扎根理论探索太极拳健身的理论依据,提高研究的信效度问题;(2)结合量化研究成果,在数据支撑的基础上,对质性资料的主题集成提供证据。上述是太极拳对身体产生的积极作用,但物具有两面性,不正确的太极拳习练方式会对人体产生伤害,最为显著的是膝盖部位。对膝关节出现的疼痛现象,学者们称之为“太极膝”。苏龙章[22](2015)等以质性研究方法揭示了“太极膝”的神秘面纱,认为出现“太极膝”的原因在于习练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不足,不足以支撑太极拳的扣膝、挺膝、顺缠、逆缠等动作,从而难有保护关节、韧带的效果,另因为长时间使膝关节与脚尖形成夹角,导致膝关节出现损伤。本应是健身的太极拳,却会使练习者出现身体损伤,究其根本,在于传播和传导太极拳这一环节中,习练者获得的习练途径不恰当,导致练习方式不正确,出现身体损伤,因此,今后可在探讨太极拳健身效果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各个教学者或传播者的传导方式方法,以及比较分析不同人群对太极拳动作的认识有何不同,是否对习练方式产生影响,这样的影响对身体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综合质性研究应用于太极拳研究中的研究成果可知,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处于探索时期。这一阶段,质性研究对太极拳习练者“体验”给予了回答,即习练者自我社会价值的重拾,对习练者的主观体验从幸福感、心理烦恼、疲惫三个结构进行回答,总之,身体和精神思想上的体验以及身体和精神上的体验给予习练者积极或消极影响。而对于因外部环境、时空、感官等的差异,产生的对太极拳“体验”有何不同的回答,尚待探索。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上,质性研究回答了传播途径、传播者存在的混乱情况,也回答了在美国传播受众对太极拳的真实体验,但对于国外太极拳传播受众的体验要“因地而论”,因此,关于“体验”的回答要与本土的“体验”维度相区别。原因在于,研究目的不同,所要获取的资料也不同,前者在于对国外太极拳受众的传播,后者在于对本土化受众普遍现象的解读。综上所述,在未来的研究中,对质性研究的应用需要更加准确、多角度地回答上述存在的问题,以此推进太极拳“体验”维度的成熟和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提升。

4 质性研究方法对太极拳研究思路的启示

研究方法运用得恰当与否,决定着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结果价值的大小。质性研究具有对社会,对人的思想、行为深层次挖掘的作用。质性研究的范式刚好适合太极拳运动给人带来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切实体验的研究,并将过程精确地呈现出来,这给太极拳的研究提供了不同于量化研究的思维方式,给予研究者的具体启示在于:对研究主题的选择。在选择一个题目时,研究者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个题目范围的大小,甚至认识不到使其它研究范围缩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而在质性研究范畴中,要寻找到一个可研究的研究主题,就需要使这一研究主题是可回答的,即研究者认为看到什么样的资料可以回答它们,以及如何获取这些资料[6]。换言之,研究者研究的问题是需要研究者接触到的,并且是真实存在的,研究的主题才具有价值。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通过访谈和观察可以更加贴近行动者的视角,即将“观念”“意义”“感受”和“行为”放在首位,在自然情境下收集资料,而不必怀疑资料的真伪。在收集资料的同时分析资料,在分析的过程中寻找适宜的分析方法,并通过分析问题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不同的角度看待收集到的资料,就可获得研究者满意的结果。

猜你喜欢
质性习练太极拳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从量化机制到质性建构——情绪话语分析刍议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