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二平,邱冬侠,王瑞瑞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输入性恶性疟疾是指在疟疾非流行区域内,由于外来人员(如旅行者、移民)的输入而引起的疟疾,通常由感染疟原虫的患者带到非疟区域[1]。输入性恶性疟疾与自然流行区域内的恶性疟疾有相同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寒战、出汗、乏力等,可导致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和其他严重并发症[2]。输入性恶性疟疾有极大的影响和危害,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恶性疟疾可能导致死亡或产生一系列严重后遗症,如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受损等[3]。同时,输入性恶性疟疾会对社会经济和健康造成影响,导致医疗成本增加。因此,有效护理对预防输入性恶性疟疾至关重要。目前,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的护理需求集中在清洁与消毒、降温、增加营养、药物治疗等方面[4],但存在专业人员相对缺乏、部分地区医疗条件落后、无法提供及时有效护理干预等问题。目前临床护理中,医护人员之间缺乏信息共享以及不同医生之间协作存在问题,造成护理效果的差异化[5]。多维度护理模式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的护理模式,它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还着眼于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交和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全面需求,该护理模式旨在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并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促进康复[6-7]。多维度护理模式应用于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的研究鲜少,对此,本研究分析多维度护理模式在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患者获得更为理想的护理结局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1日~2022年2月28日我院收治的60例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性别、年龄不限;有援非经历,均为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疾确诊病例,且经临床症状表现、显微镜血涂片检查证实;病程1~8 d。排除标准:理解能力或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完成量表调查;有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资料不完整,或中途退出研究者。将2019年3月1日~2020年3月31日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男26例、女4例,年龄(35.47±4.21)岁;病程(4.40±2.21)d。将2020年6月1日~2022年2月28日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男28例、女2例,年龄(34.60±3.75)岁;病程(4.27±2.16)d。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研究对象均已签署相关文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采用蒿甲醚注射剂(国药准字H10900011),肌内注射每次80 mg,首次剂量加倍,进展严重时首次剂量给药后4~6 h重复加80 mg,7 d为1个疗程。部分患者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国药准字H20153107),首次剂量2片,8、24、32 h分别口服2片,8片为1个疗程。对于高热患者给予退热治疗,并积极改善脑供血,并发症对症处理。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监测体温:及时测量体温并记录,以便及时采取降温措施。维持水平衡:提供清洁的水或电解质水,防止脱水。加强营养:输液或通过鼻饲等方法提供蛋白质、维生素、铁等营养物质。安全监测:按虫媒传染病隔离消毒,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采取措施。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多维度护理模式。构建多维度护理小组:由本科资深护理人员组成,均具有5年以上的护理经验,护理前对患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综合文献、以往治疗经验等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小组成员均接受考核。①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输入性恶性疟疾相关知识,包括病因、治疗方式、传播途径、并发症预防等,告知患者正确用药的重要性,并制订相应的知识学习流程与饮食方案。②心理护理。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多存在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倾听患者想法并给予疏导,嘱家属给予支持和安慰,使其感受到家庭温暖,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通过温柔的语气、娴熟的技术增强患者信心,消除恐惧心理。③个案教育。结合患者的病情提供针对性教育,纠正其错误认知和行为,并通过已康复的个案为患者树立康复是必然的信念。④并发症护理。a.贫血: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易出现进行性贫血,护理人员可以给予叶酸与铁剂,促进红细胞再生,若患者贫血严重,则及时补充血制品,输血时严格按照院内规范进行。b.黑尿热:停止使用可能导致溶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嘱患者卧床休息,及时记录尿液颜色并观察生命体征,控制饮食。c.中毒性肝炎:嘱患者卧床,使用护肝降酶及促进胆红素排泄的药物,观察肝功能变化,避免服用损伤肝功能的药物或饮酒。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疾病认知情况,包括发病机制、高危因素、症状表现、治疗措施、并发症5个维度,共25个条目,计1~4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认知水平越高。②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8-9]评分。SAS、SDS各包括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方式,分别计1~4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越严重。③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自制输入性恶性疟疾治疗依从性调查量表,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价1~4分,总分80分。>60分为优,48~60分为良,<48分为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④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及住院天数。护理质量: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包括有效沟通能力、工作服务态度等,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评估,满分100分,评分与护理满意度呈正相关。
2.1 两组护理前后疾病认知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疾病认知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2.4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及住院天数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及住院天数比较
输入性恶性疟疾发生在非疟区域的人群中,特别是前往疟疾流行区域旅行、工作或移居到非疟疾流行区域的人群[10]。输入性恶性疟疾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自然流行区域内的恶性疟疾相似,包括高热、寒战、乏力、头痛、呕吐、腹泻、黄疸、贫血等[11]。若不采取早期干预将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因此,高效、安全的医疗和护理对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至关重要[11]。
多维度护理模式对输入性恶性疟疾的发病机制进行全面解释和介绍,包括病原体、病程、病情变化等方面,帮助患者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能够有效提高对高风险场所和行为的警惕性,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在多维度护理模式中,医护人员会详细介绍输入性恶性疟疾的常见症状和表现,帮助患者更好地识别、了解病情,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订治疗计划,促进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疾病认知评分及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1)。分析原因:在多维度护理模式中,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建立亲密的医患关系,向其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和安慰,引导其更好地面对疾病,减轻心理负担;且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疾病认知教育,包括发病机制、症状表现、治疗措施、预后情况等方面,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减轻心理压力;通过各种心理干预技巧,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练习等,帮助患者调节负性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多维度护理模式强调个性化医疗服务,通过制订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供符合患者实际需求的医疗服务,更好地满足其需求,使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需求、药物的必要性和作用,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2];多维度护理模式倡导建立亲密、信任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积极的关怀和支持,了解其心理和生活状态,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治疗信心,从而更好地完成治疗计划;多维度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在全面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和治疗需求的基础上,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减少了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检查,从而缩短了住院时间;输入性恶性疟疾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传染病学、感染科、营养科等多个专业领域,多维度护理模式通过跨学科的协作,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采用多维度护理模式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与治疗依从性,改善不良情绪,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与满意度,值得临床参考借鉴。但本研究还存在不足,如未对更长期的护理效果进行追踪,在今后研究中将会对此做出分析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