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结合手法淋巴引流对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急性期水肿的疗效观察

2023-12-27 07:51周晓彬寄婧杨宁宁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8期
关键词:瘀斑淋巴急性期

周晓彬,寄婧,杨宁宁

(1.甘肃省中医院康复医学科,甘肃兰州 730000;2.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1)

肱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首选手术治疗,骨折早期由于损伤周围组织反射地引起血管壁渗透性增加而引起组织水肿[1-2]。如果术后患肢水肿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会影响到肢体的活动,还会影响到血液的回流,导致血液对组织的供氧减少,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导致肌肉坏死、组织纤维化、软组织延展性下降、关节粘连、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 所以探讨术后早期有效控制肿胀的方法,对于建立良好的骨愈合微环境、减少肘关节功能丧失和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手法淋巴引流(MLD)是由丹麦医生Vodder 发明的用于促进淋巴循环、减轻肢体肿胀的治疗方法,最早被用于淋巴结肿以及炎症疼痛等问题, 后来被用于淋巴清理术后、骨科术后、软组织损伤后产生的肿胀[4-5]。 肌内效贴是一种将肌内效胶布贴于体表以达到增进或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具有减轻疼痛、改善循环、消除水肿、支持或放松软组织及矫正姿势等作用[6-7]。 基于此,本文选取2022 年4 月—2023 年4 月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80 例肱骨远端骨折术后急性期水肿患者为对象,进行分组研究,探讨肌内效贴结合MLD 对肱骨远端骨折术后急性期水肿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甘肃省中医院陇中正骨医院收治的80 例肱骨远端骨折术后急性期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骨折鉴别诊断学》[8]中肱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2)经X 线确诊为肱骨远端骨折;(3)未使用石膏或夹板进行固定;(4)无皮肤破损者。 排除标准:(1)伴有深静脉血栓;(2)伴有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3)伴有精神疾病者;(4)伴有感染性疾病。 本研究经过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表1 两组肱骨远端骨折术后急性期水肿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为其提供临床治疗与康复治疗,禁止使用要求之外的其他治疗。

1.2.1 对照组

采用患肢自我管理加MLD 治疗。(1)患肢自我管理宣教:①患侧肢体略微垫高,高于心脏的位置。②患侧肢体禁止进行血压、血糖检测,输液等检查及治疗项目。③禁止患侧肢体下垂超过30 min。④围术期期间禁止吸烟。整个治疗过程于术后持续7 d。(2)MLD治疗:消肿治疗均有经过严格规范化培训,并通过国际综合消肿治疗资质认证的康复治疗师完成,淋巴引流参照Asdonk 博士改良的消肿手法,利用铲形、静止圆、旋转、抓握等多种基础的综合手法对患肢进行治疗,30 min/次,1 次/d,整个治疗过程于术后持续7 d。

由于研究对象是创伤后急性水肿患者,伤口周围区域存在部分血管壁破裂,因此按照以往正常的淋巴引流顺序和常规手法操作会加大损伤部位血液及蛋白质的漏出,故急性期创伤后水肿的治疗,需要根据血管壁的完整程度将患肢分为3 个区域, 即水肿区域、水肿边缘区域、淋巴引流区域,针对不同的水肿区域给予不同的淋巴引流治疗。 见表2。

表2 患肢引流区域划分及操作方法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贴扎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使患肢自然伸直,沿淋巴管走形方向在患侧上肢进行爪形贴扎,上肢内侧贴扎的起始端固定于近端腋窝淋巴结的位置,然后向下自然延伸,发出多尾呈网状交叉分布于患肢肿胀部位,外侧贴扎的起始端固定于锁骨上淋巴结的位置,然后向下自然延伸分布于肿胀部位, 采取贴布自然拉力或小于10%的拉力。 在每次MLD 后贴扎,1 次/d,在下次治疗前去除。整个治疗过程于术后持续7 d。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后7 d 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疼痛评分及瘀斑消散程度。

(1)水肿程度百分比变化:在每次治疗前测量两侧上肢肘横纹上10 cm 处的围度,计算水肿程度,水肿程度百分比=(患侧肢体周径的平方/健侧肢体周径的平方-1)×100%,该数据表示与健侧肢体相比水肿程度增加的百分比,但该数据只能用于单侧水肿的比较。

(2) 疼痛评分:VAS 评分以0~10 数字标尺表示疼痛强度,0 分表示没有疼痛,10 分表示剧烈疼痛[9]。

(3) 瘀斑消散程度采用瘀斑评分标准进行评估。重度3 分:瘀斑深紫色,面积大于4 cm×4 cm。②中度2 分:瘀斑紫色,面积大于2 cm×2 cm。 轻度1 分:瘀斑淡紫色,面积小于2 cm×2 cm。 无瘀斑0 分[1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水肿程度百分比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侧上肢肘横纹上10 cm 处水肿程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侧上肢肘横纹上10 cm 处水肿程度百分比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肱骨远端骨折术后急性期水肿患者治疗前后水肿程度百分比比较[(±s),分]

表3 两组肱骨远端骨折术后急性期水肿患者治疗前后水肿程度百分比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治疗前治疗7 d 后对照组(n=40)试验组(n=40)t 值P 值21.40±6.50 22.15±7.46 0.479 0.633 7.33±1.99a 3.82±1.81a 8.224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 后,两组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肱骨远端骨折术后急性期水肿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 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肱骨远端骨折术后急性期水肿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治疗前治疗7 d 后对照组(n=40)试验组(n=40)t 值P 值3.40±1.22 3.83±1.15 1.605 0.113 2.00±1.01a 0.90±0.87a 5.208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瘀斑消散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瘀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 后,两组瘀斑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两组肱骨远端骨折术后急性期水肿患者治疗前后瘀斑消散程度比较[(±s),分]

表5 两组肱骨远端骨折术后急性期水肿患者治疗前后瘀斑消散程度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治疗前治疗7 d 后对照组(n=40)试验组(n=40)t 值P 值1.88±0.69 1.78±0.66 0.664 0.508 1.50±0.68a 0.95±0.50a 4.113 0.000

3 讨 论

肱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上肢骨折类型之一,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骨折或手术后均会导致创伤周围的循环系统破坏,发生严重的肿胀和疼痛,血液中的血浆蛋白及血细胞漏出堆积在组织液中,导致组织胶体渗透压不断增加,不被及时清除的蛋白质和白细胞将在组织液中发生纤维化,形成的纤维化组织又可压迫和损伤淋巴管,同时也会导致组织瘢痕形成,从而严重影响肘关节的活动度,造成恶性循环。 组织的肿胀增加了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距离,导致受损部位新陈代谢缓慢从而影响伤口愈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7 d 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肘横纹上10 cm 处水肿程度百分比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 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 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瘀斑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说明,肌内效贴结合徒手淋巴引流相比单纯的徒手淋巴引流在肱骨远端骨折术后急性期水肿、疼痛、瘀斑消散程度方面效果更佳。

徒手淋巴引流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最安全的水肿治疗措施。手法力度轻柔、缓慢,治疗时不会使患者产生疼痛和不适感,也不对伤口周围产生挤压感。其原理为:(1)手法通过作用于皮肤表层对毛细淋巴管上皮细胞的锚丝产生牵拉从而打开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促进组织液中堆积的蛋白质、炎性致痛物质、血细胞、坏死细胞等大分子物质和水肿液进入毛细淋巴管;(2)促进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液进入集合淋巴管,从而达到消肿止痛、加速瘀斑消散的目的;(3)加速集合淋巴管壁中平滑肌和淋巴瓣膜的收缩速率,徒手淋巴引流后2~3 h 内淋巴回流速率都会加快。研究显示,徒手淋巴引流结合消肿治疗能减轻小腿骨折引起的肢体疼痛,快速消除肢体肿胀,缩短手术等待时间[11]。对于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运用徒手淋巴引流技术,能够减轻患者术前的疼痛感和足踝部的肿胀[12]。

肌内效贴扎治疗技术近年来备受瞩目,其中爪形贴布主要用于消除水肿,促进淋巴液回流。 研究发现其减轻水肿的机制可能为: 利用爪形贴的多分叉尾端向锚点产生持续的回缩力“抓”起皮肤,使皮肤产生较多皱褶,增加皮下间隙,从而促进淋巴及血液循环,减少疼痛递质的积累以及炎性因子的刺激[13]。此技术还可长时间作用于患者皮肤, 代替治疗时的双手,使治疗效果延长。

本研究尝试将两种治疗方法联合,手法淋巴引流会通过作用于皮肤对毛细淋巴管錨丝的牵拉,增大毛细淋巴管对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炎性渗出等大分子物质的重吸收,增加淋巴液的流动速率,改善局部循环,利用肌内效贴布可较长时间持续作用于患肢的优点,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淋巴液的生成并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综上所述,试验组患者的水肿程度、疼痛及瘀斑消散程度明显改善,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内效贴对肱骨远端骨折术后急性期改善水肿、缓解疼痛、促进瘀斑消散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瘀斑淋巴急性期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优质护理干预采血者穿刺点按压情况对血肿、瘀斑的预防效果
喜疗妥联合红外线照射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皮下瘀斑的疗效观察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现瘀斑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富含脂肪及淋巴组织的冰冻切片制作体会
三七伤药片外敷预防罂粟碱肌注后皮下瘀斑及硬结的疗效观察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