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惠琪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文化,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高度凝结,是民俗心理的生动体现,也是无数个体生命经验的汇聚与升华。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其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践行。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因素中,文化与文化自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发挥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是促进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1]。加强对这一群体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才,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和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云南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较高,他们在文化自信建设中的使命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职责是对本民族特色文化的继承。因此,探析和研究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推动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时,更有利于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话语权。
到底什么是“文化自信”,云杉认为中华民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定的信心,才能够获得持续的坚守与从容,拥有面对未来的勇气,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2]。张雷声则将文化自信视为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变革中保持自我和面对世界的标识[3]。可见,文化自信更加强调主体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是主体充分肯定和认可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及坚定地相信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它不仅能够让人们拥有坚定的信心和坚守的从容,而且还能够激励人们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潮流中勇于挑战、奋发进取,不断探索未知,并在创新和创造中发挥出最大的活力。
鉴于此,可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作如下界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价值上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发展上传承与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扬弃” 外来文化,以及在生命力上坚守本民族特色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以下3 个层面:一是这一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价值认同。自古至今,中华民族不间断地发展得益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延续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食粮。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到首要位置,始终以其为法宝,树立坚定的信念,对其加以传承创新。二是这一群体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引领,做到实事求是。三是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特色文化的坚定信念和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借鉴,即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再发展和对外来文化的理性扬弃。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对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保有高度自信,并努力做到自觉传承;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西方文化的传入,要时刻警醒,应以客观的视角和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且对其加以审视,剔除其糟粕元素,主动汲取其中的优秀元素,从而使自己的文化更加完善和丰富。
总之,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丰盈精神和卓绝智慧。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继续激励和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引领全球文明的发展走向[4]。
2.1.1 存在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倾向
深刻地反思我们的生活,发现外国文明几乎渗透在每一个角落,如圣诞树、快餐店、韩剧、日剧、美剧、英剧、圣诞节、万圣节,个人价值主义倾向、西方宗教仪式等。部分国人热衷于庆祝外国的节日、学习外国的礼节、模仿外国的腔调,甚至少部分人对于外来文化存在盲目崇拜和盲目接受的现象,这一心理和行为不得不引起深刻反思和警醒,因为这种盲目崇拜的心理倾向和过度接受的行为会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倾向,部分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会被西方外来文化的新奇性和多样性所吸引,他们把它当成一种时尚潮流进行崇拜,却忽略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5-6]。
2.1.2 忽视本民族文化特色
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缺乏对自己本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视,还有一部分人甚至认为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并没有特色,他们把文化看作是观念的、虚无的、缥缈的东西,认为它是一种虚拟的存在,与现实世界毫无关系,同时也不承认文化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这一群体中还有一部分人对于自己本民族的节日、饮食、语言、服饰、歌谣、舞蹈等根本不了解,对于自己本民族特有的节日活动,主动参与意识淡薄,主动宣传意识缺乏。他们对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文化缺乏传承和创新意识。还有一少部分人直接忽视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认为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弱化甚至消失,所以没必要那么在意。
综上所述,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这种不自信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无法充分地拓宽眼界,无法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更无法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文化创新力和创造力。
2.2.1 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制约
云南当地的环境是影响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是生活环境的制约。云南大多数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差的老少边穷地区,离开了原生环境,本民族语言、文字、歌谣、服装、配饰等也随之缺少了原生状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没有了学习和传承的原生环境和特有氛围,慢慢地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生活地的主流文化靠近,本民族文化意识便出现逐渐减弱的态势[7]。二是交通环境的制约。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其交通条件十分艰苦,进一步导致当地基础设施落后,“两低、两差、两不足”是目前西部落后地区交通设施最突出的问题。“两低”表现为:路网稀疏、连接性较弱;“两差”表现为:道路等级质量不达标、出海条件跟不上;“两不足”表现为:投入的资金和本地发展能力有限。比如,云南的昭通市、文山市、普洱市等地处于山区,经济发展受限,缺乏投入资金,铁路网不发达,目前仍采用以公路为主的交通模式。这些环境严重限制了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极大限制了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向外传播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无法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良好的有效交流,使其对自己本民族文化影响力的认知大打折扣,进而削弱文化自信意识。三是教育环境的制约。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失去了母语的原有语境,少数民族语言和歌谣的传播便会大打折扣,甚至消逝,民族文化的自信意识自然也随之削弱。
2.2.2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日趋消失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地区之间的联系也愈加紧密,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吸引了游客或者投资的进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样态,使得传统文化资源失去原有的本真性,且日趋消失。比如,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婚丧嫁娶等风俗被本民族的人简而化之,使得原来的习俗模态后辈们根本不知; 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了解和使用它的人群越来越少,慢慢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少有人穿戴,使得少数民族服饰慢慢淡出了大众视野; 有些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充满了现代特质,慢慢隐去了最初的味道……这势必会削弱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特色文化的自信意识,从而导致他们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倍感忧虑。
2.2.3 异质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国家之间正在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8]。西方文化借此机会传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势必会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比如,西方国家新奇的习俗、独特的洋节日、高科技的迪士尼科幻电影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引着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面对这种异质文化的冲击,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因自身的辨别能力不够,会对外来文化产生盲目崇拜的心理,从心理上贬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从而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不自信的心理状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多元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9]。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确引导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而使其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首要位置、发挥主流文化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文化自信。
“主体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这种主体意识决定着人们能否坚定地相信本民族的文化,同时决定着人们是否盲目地接收外来文化。由于部分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坚定的主体文化意识,使得他们并不能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去接收外来文化,往往是盲目的,从而导致了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度减弱。所以,对于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要加强他们的思想理论教育。比如,在课堂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羡慕别国特色文化的同时,别国同样也在羡慕和学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一些外国文学家和史学家都在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源远流长、屹立不倒的原因,为他们国家的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因此,作为具有理性思考力的大学生群体,不应该一味盲目地接收外来文化,而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克服其消极因素保留其积极因素,为我所用。
加强这一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千百年来,我国56 个民族的多样性文化包含了兼具传统性和时代性的思想精髓,共同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56 个民族的文化早已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和血脉当中,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认识、敬仰、掌握、继承。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应注重在教学和实践内容上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内容,加大对二者的发扬力度。并且利用多样化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式让全体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历史深度和丰厚底蕴,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使其产生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信心、提升民族自豪感,最终达到不断培养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土文化传承意识、本土文化创新意识、本土文化担当意识和本土文化超越意识的目的。
3.3.1 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自信感染力
要增强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和文化自信度,需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领域的一些资源,比如公共文化场所。对此,可以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景区、网上3D 展厅等各类实体的和虚拟的公共文化场所,充分发挥其教育优势和思想影响力[10]。还应积极举办一系列与中华文化及当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宣讲和教育活动,以便多途径为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文化滋养。
社会可以从4 个方面增强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大型公共文化活动来实现。比如,在云南各大高校免费为学生播放少数民族历史题材的电影; 打造一些公益性的有关中华文化的文创产品,通过奖励的形式发给学生;挑选一些特别有积极意义的少数民族节日进行宣传和推广;推动相关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二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组织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三下乡”或定期进行实地教学,以此激发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茶艺、扎染、彩辫、刺绣、剪纸等传统技艺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本土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独特之处,增强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三是学校应与传媒行业积极合作,创作一些有针对性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力作,并用其激发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四是鼓励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走进各大文艺场所消费民族文创产品,并引导其对民族文创产品背后的历史进行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3.3.2 营造和谐的蕴涵少数民族文化的校园环境
大学是培养大学生的摇篮,是传播文化的主阵地,应当坚持文化的守旧创新,自觉成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战略高地,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在具体实践中,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极其重要的一点,它决定着能否顺利地推进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工作的开展,影响着培育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的途径是否有效。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是一种独特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形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打造校园文化,应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和基础,融合世界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再结合学校和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学校的文化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对其不断改进,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其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例如,在校园多元社团中可以设立少数民族文化社团,主要宣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举办少数民族特色活动,为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少数民族文化的平台,挖掘本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背后蕴含的优秀文化观念和思想精华,不断提升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
3.3.3 发挥少数民族家庭文化熏陶功能
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它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在孩子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原生性的作用,具有提供教育、指导行为、传授知识、培养品德、提升素养等功能。然而,由于地区特色、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各种家庭的文化环境差异显著。其中拥有融洽、和谐、温馨气息的家庭,家庭成员能够通过深刻的思想交流、情感互动、精神鼓舞,给孩子带来积极的精神状态,从而促进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全面成长,且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培育,这种文化氛围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也不例外,其家长更要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尤其要通过家庭式教育和活动推动后辈继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珍惜每一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每一次民族活动,积极传承本民族独有的语言文字、歌舞民谣、传统工艺等。通过家庭式教育的熏陶,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久而久之就会耳濡目染,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开始重视本民族特色文化,进而提升对自己本民族特色文化的自信意识。
通过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初步研究,可以看出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发挥好各方面的效能,团结协作,以提升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