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姗姗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新时期,每一所高校都应该全方位重视艺术教育的普及,在美育发展中巧妙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中华美育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基于文化学视角,历史属于国家根基的体现形式,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关键组成,记录了生生不息的民族历史,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美育体系,对大学生民族责任感、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的培育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需要重视美育课程的创新设计,扩展综合实践活动,巩固现有的美育师资团队,不断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融合的价值。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点,首先,使用价值为先,展现物质审美形态,包含民间建筑及艺术品。如绣花鞋、布老虎、草编、风筝及年画门神等图案制作技艺,都有着丰富的图案、鲜艳的色彩,充满趣味的造型,让观赏者得到美的震撼。其次,情感体验,存在一定的文化表演审美形态,包含民俗礼仪或者民间娱乐,有秧歌、社火、祝寿及满月等,这些审美形态都体现出显著的程式特点,涉及大量道具,本质上是一种能够观赏的审美模式[1]。最后,把审美及精神指引当作核心的精神心态,包含宗教信仰或者自然观念,相关的表现形式都能够直接感知,还蕴含区域的审美信仰和风俗礼仪特点。如此非物质遗产的形态有多层次特征,存在于不相同的时期和不相同传统文化的审美形态,和以往的美育审美内容进行对比,展现出更多审美趣味。也就是说,在美育实践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高大学生审美意识,帮助大学生拓展审美研究领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显著的风格,个性、大量的形态样式,从某种层面上和音乐、文学等相关的艺术形态存在差异,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存在着活态传承优势……相关特点和经典艺术表现有所不同,或者体现出旨趣相悖。一直以来被理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始面具的脸相,含有一定愤怒之情,涂抹两种颜色。有巨大、作凝视状的眼睛,以眉间为基础扩展到嘴唇部位,被戏剧性扭歪……相关存在审美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可以充分激发大学生生成审美兴趣,特别是引导学生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妙[2]。培养学生感知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中形成情感共鸣。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多与劳动生产及民间风俗存在关联,审美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相扣。相关的系统组成中,任何人都扮演着审美创造的主角身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实践,主体不但要和审美对象互相交流,还要在审美的世界中创造大量诗意,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地方性知识》为例,卡尔·魏兹记录如下:“巴厘的语言中没有艺术和艺术家这个词……礼物的绚丽,带有较强直捷性,包含一定丰饶特点,相关农民可以在自然界中寻找生命的力量,翻新其生命力。”[3]另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元素也归属审美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田野美感有广阔样式。基于此,与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高校美育实践中,不如转变思维,突破美育局限性,帮助学生理解和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生活趣味,加强学生审美认同,进一步探索本土审美生活。
非物质文化融入高校美育中,存在着诸多优势。第一是灵活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和群众的生活密切关联,还和群众审美意识有较大联系,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创造智慧,此智慧渗透在文化知识、审美价值等诸多层面。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部分进行针对性提取,围绕教育具体情况合理挑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加强教育质量[4]。第二是视觉性,美育实践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学习者不同的视觉体验,差异化的非物质文化题材涉及特殊的视觉化元素,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包含较强工艺性,教育者要将作品素材全方位展现出来,提高教学成效。可以在美育课堂中,引导学生观察传统工艺印染品的载体,拉近学生和该物体之间的距离,以视觉形象给学生创设良好情境。借助真实的物品,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性服务,进一步推动美育教育指导发展。第三是实践性,高校进行美育教育指导,通常以纸上作图为基础点,充分结合非物质文化资源,提高美育的实践性。工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特殊性,比如,明式家具,教育者利用模型部件,充分扩展学生想象空间,对现有的模型部件进行拼接。使得学生全方位体会古人的智慧,带给学生真实的学习感受,逐步加强高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首先是活态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中,教育者要密切了解活态化传承特点,因为民俗的本质便是彰显文化特色,也是区域的显著标志。民俗文化不仅要体现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还体现出祖祖辈辈的情感。要重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带领学生主动加入民俗项目中,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得到滋养,夯实学生文化信念[5]。其次是创新发展。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应坚持创造性发展,教育者要对教育资源进行灵活转化,把其当作大学生获取精神财富的一种途径,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和挖掘。美育实践中,应从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导方针出发,全面致力于经济社会的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的讲解为基础,提高文化软实力。最后是“三好”理念。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其作为祖先智慧的结晶,文化内涵彰显出流动性。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之间互相融合期间,应从始至终坚持传承、保护及利用等“三好”原则,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历史教育和艺术价值。美育指导应坚守文化信念,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新,创设文化自信的全新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留存的精神财富。在高校美育实践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促进美育教育内容的丰富度,还能够开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崭新视角。如今的美育指导要以国际视野作为出发点,以本土文化的传承中渗透思想资源,形成典型性区域特征的美育结构系统。然而我国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较多类型,不能直接嫁接到美育指导中,所以要深入探索两者之间的融合策略,最大化提高美育教育成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目前而言属于起始发展阶段,我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探索的学者数量比较少,同时学科背景相对复杂,研究的范围不够全面。理论更新比较滞后,部分学者以原有专业为起始点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当美育资源也更多呈现出探索性特点[6]。延伸分析观察的视角,加强理论基础剖析,势必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化整合的关键点。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之间融合的意识,要按照实际内容开展、加工、优化、整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了解对应素材,具体化辨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美育教材不同点,全方位落实审美教育指导。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性,新时期下应大力吸引传承者夯实理论,创造大量理论素材。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的融合满足发展条件,顺利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的结合。完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育人体系,进行文化遗产资源的选取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教材的融合,要关联到如下层面。第一是民族及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是多个民族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有56 个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具备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换言之各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资源,包含多项内容:多种类型的语言文字,如满语或者鄂温克语;民族文学艺术表达,如故事、歌谣等;手工制作技艺,如刺绣、服饰、编织以及蜡染;建筑风格,如宫殿、桥梁和村寨;民俗宗教活动或者节日活动。后者是民间流传的文化遗产[7]。第二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区域的不同会出现中文化结构差异,不相同的地理区域中会有各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高原雪山及藏族文化有所不同、洱海和白族文化不同等。准确来讲,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草原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谷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海洋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高校美育实践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要体现出课堂学习的重要媒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指导。具体内容的选择,和其他类型课程存在差异,不需要进行单一的审美理论知识渗透,而是进行美育目标的设定,努力健全高校学生完整的人格,逐步完成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顶层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育者要对课程目标进行分析,挑选单一学科或者诸多学科的内容深入组织和评价,满足课程目标的实践需求。设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课程。第一种模式以穿插为主,渗透美育教育资源,适当穿插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件,把人事物视作基础点,不对主流课程内容进行改变[8]。第二种模式以附加为主,保存原有美育指导的实践目的,准备好书本和教学单元的内容,适当附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观念。第三种模式以渗透为主,对现有课程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从多个维度重新设计,确保美育中能够科学地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彰显出美育课程及课程美育的重要作用。内容安排方面,贯穿于和民间艺术存在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号召教师和传承人才共同构建完整的课程实践平台,优化美育教材编写思路,满足研究需求,初步界定美育课程实践目标,从目标定位出发规范、完善教学内容。
新时期下进行美育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应充分重视实践活动的设置和创新。第一类活动是社团形式,学生的生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若组织学生进行单一化美育教育学习,无法使高校学生真正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精髓。实践本质上是美育指导的内在动力体现,组织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加强高校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性。高校要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有责”的口号,真正在美育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9]。实践活动为美育创新提供较多条件,现阶段最佳的渠道便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活动的开展,推广优秀的文化遗产,打造排除课堂教育指导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妙的空间场所。比如,高校组建书法社团、陶艺社团、民间乐团或者古琴社团等,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社团的体现形式,丰富高校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有助于起到知行合一的融合指导效果。高校还要关注艺术展演或者艺术竞赛等活动,巧妙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起来,使得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韵味及精髓,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育中融合的特殊化价值。
第二类活动是田野实践指导,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小传统”的艺术模式为前提得以生存、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全面彰显美学元素。农耕文化代表了我国人们世代相传的生命追求理念,给集体发展提供了情感烙印。还能够凸显民族风貌,利用审美趣味和艺术创新感,彰显着极强的审美价值。在美育实践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要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存在形式,还需对融合路径及渠道进行深化,加大力度探索田野参与式的审美价值,确保大学生可以及时走出校园,深层次感受到广袤田野的气息[10]。
第三类活动是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项目。审美教育中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创新,号召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践中阐释及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上分析民俗学知识及人类学知识,鼓励学生以感觉器官密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接触,整理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成果[11]。基于此在参与和访谈等学习模式中落实区域调研,拉近高校学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的接触距离,转变美育教育存在的局限性,提供专业化及生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中用心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还可以在学术成果研发上对美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承载了充满韵味的民族美德,以融合的方式促进文化培育人才,使得学生形成温良恭俭、达济天下的良好品质。学生广泛吸取民族情怀和艺术韵味,拥有着集聚民族特征的精神感悟,加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校园文化的建设,教育者要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与此同时,教育者和学生共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神韵。高校应加大力度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12]。另外,在文化建设中关注人才培养的体现,要尽可能活化非物质文化资源,在区域发展和创新中纳入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创新起到服务发展的作用。学校、企业及师生共同进行学徒制的培养人才方案,借助校企合作带给高校学生创新平台,让学生可以自主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以网络模式体现出企业大数据运营优势,确保产品服务能够直接和客户之间精准化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局限进行突破,细致孵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品牌,线下建设技能工作室及产品创新工作室,共同彰显出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应。
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点是需要教育者大力引导,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以口耳相授的形式为主。为了更好地强化融合效果,应巩固师资团队,保障师资团队有高素质和高水平。严格要求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素养,使得教师能够全面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自主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思想,在美育多个环节(如课程设计、课程创新、资源准备和考核评价等) 中主动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高校美育教师岗位培训,促进其文化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体现出师资团队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民间艺人及民族艺术绝活传承者,都应被纳入在教师荣誉的评定范畴,不仅要调动教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指导的热情,还要加强在岗教师的综合教育水平。高校及时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融合的教育资源中心,科学化借助社会支持结构体系,按照因地制宜的思路聘请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完善师资人力资源团队。这样高校和家庭及社区都可以灵活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领域的流传。除此之外,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促进高校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产生重要作用。高校借助网络先进技术,大力创设远程培训方案,综合提升师资团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影像视频,带给教师及大学生视觉冲击,以直观化和形象化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内心深处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染,便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13]。基于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教育机制,不仅包含多个文化背景的艺人及行家等传承者,还可以培养学生更多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技能,端正高校学生思想行为。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构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需要在美育实践中大力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况,细致化筛选美育资源,找到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方法,全方位吸引和影响大学生。教师鼓励学生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和韵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学生在美育实践中有所获、有所得,继而加强高校美育教育的综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