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符号解读与传播策略探究

2023-12-25 23:45谢怡歆
艺术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符号

摘要:目的:脱离景观凝视的桎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民族生态文化符号的捕捉,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美感,实现文化理解。扩大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符号的传播范围,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使其成为世界遗产,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与访谈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广西龙脊梯田这一文化景观进行多维度分析和探究。结果:研究发现,龙脊梯田的生态文化符号丰富多样,是当地社会交往与民俗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结论:对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进行分析和解读,能够探寻该地区传递信息和社会交往的动态历史,对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符号体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龙脊梯田;跨媒介;生态文化;符号;符号解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3

0 引言

中国的少数民族分散分布在各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民俗,并且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表现。梯田作为我国华南地区少数民族改造地表形态、用于解决粮食问题的田地形式,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千百年演化和发展过程中,梯田成为我国古老农耕文明的代表。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脊梯田在第五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获得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正式授牌,其蕴含的生态文化和美学价值得到承认,是中国少数民族梯田文化之典范。通过对该地区生态文化符号(下文简称“龙脊”符号)的研究和解读,能够窥见一个地区和民族文化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

1 “龙脊”符号之解读

皮尔斯基于实用主义视角,根据符号形式与指示对象之间的关系,将符号分成了三类,分别是与话题之间有相像之处的像似符号(icon)或对应符号(diagrammatic sign);指向客体,但不加描述的指示符号(index);依靠系统的法则进行意义指涉和表达的规约符号(symbol)。这一分类能为剖析龙脊梯田的生态文化符号提供思路和启发。

1.1 “龙脊”符号中的像似符号

像似符号显著强调客观存在之物中易于直接感知的特征,不等同于指涉物本身,类似于指涉物某个部分的图像、结构或声音,都能用来表征该物。像似可以是任何感觉上的,例如香水模仿花卉,音符模仿虫鱼鸟兽等。对于以景观为符号呈现的龙脊梯田来说,图像的相似是主要的表征方式。

在中国,“梯田”一词源于汉代,意为“阶梯式的田地”[1]。形如阶梯,是梯田最初的像似特征。龙脊梯田小山如螺,大山似塔,盘山而上,宛若龙脊。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宏,本身就是一种像似符号。盘山而上的蜿蜒形态宛如龙脊,代表着西南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璀璨的农耕文明。梯田与连绵的丘陵群山、古朴的少数民族村寨共同组成了更恢宏的景观,其不仅是龙脊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场所,还是一个地区文化变迁的活历史。

游客登上梯田,亲身感受到像似符号系统蕴含的少数民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符号的精神书写在这种交织的编码、解码和再编码的互动中完成[2]。

哈布瓦赫说:“所有的记忆,不论当时多么具体而鲜活,后来都会变为一般性的特征,成为某一种象征符号。”通过对龙脊梯田这种具有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的景观的认识,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更能够领略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感。

现代梯田已不仅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还是一种具有经济意义的旅游符号,甚至逐步成为一个地区的支柱。身处于梯田之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流淌着的历史、文化和信仰,也能够看到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生活留下的印记。

1.2 “龙脊”符号中的指示符号

根据皮尔斯的理论,指示符号是指符号与指涉对象之间的提示性、存在性的关系。它可以是因果、领接、部分与整体等关系,目的就是相互提示,让接收者感知符号时能够想到对象。要达到“指出”的目的,可以使用任何符号载体[3]。

每年9月,金色的梯田中便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梯田中的稻谷相继成熟,当地居民趁着天朗气清收割稻谷,颗粒归仓。这是一年中最让村民欢欣的季节,每逢此时,当地民众便会载歌载舞,开展“晒秋”“唱秋”“敬秋”“庆秋”和农产品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活动,庆祝丰收。金色的梯田,指示着丰收。

龙胜县的美食丰富多样,体现着我国西南山地少数民族(龙胜共有壮、苗、侗、瑶四个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和华夏文明稻米文化的融合。龙脊梯田稻谷的特别之处是一年只有一季,农民们将龙脊梯田上产出的大米命名为“龙香米”,寓意龙脊大米的软糯甘甜、香气四溢。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胜县作为当地知名的旅游地,其代表的“龙脊”生态文化符号体现着“因地制宜”和“取自自然”的古朴生态文明思想。美国文学理论家库勒(Jonathan Culler)认为,旅游消费活动可以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旅游者实际上是在寻找、解读、体验和重构这些符号体系。在特定的场域下,一个地区的文化被赋予“能指”和“所指”功能[4],吃竹筒饭、爬梯田、买手信等众多可以直观感受的指示符号激发着用户的体验动机,长此以往,使地区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标识。

1.3 “龍脊”符号中的规约符号

皮尔斯如此定义规约符号:“它借助法则——常常是一种一般观念的联想——去指示它的对象,而这种法则使得这个规约符号被解释为其可以去指示那个对象。”规约符号的形成是在一定场域内、一个演变过程中,符号的指示性、像似性及隐喻表达因为重复使用和传播,最终被场域内的社群普遍认可和知晓[5]。“规约化”导致符号最初的指示性、像似性及隐喻表达被淡化,规约的逻辑和动机趋于模糊。

龙抬头,春耕忙;三月里油菜花盛收;谷雨前后祭茶神;农历四月灌水插秧……这是龙胜县民众约定俗成的农事习惯。无须依托文字、图像作为载体,之所以成为成熟的规约符号,在于世世代代的人们的日常认同和约定俗成体现了这种所指,使规约趋于稳定,得以世代相传。

社会制度化的民俗事象背后有着丰富的符号资源,如在特定时间举办的特殊仪式,包括“开耕节”“赛衣节”“飞天采茶”等,这些仪式连同与仪式有关的生活、文娱符号,构成了规约符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代表着少数民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传承,是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态度的展现。随着语境的改变,规约符号同样得到丰富和变化,甚至可以实现“再理据化”,即重新建立意义与理据性之间的关系[6]。

2 “龙脊”符号之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跨媒介语境下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符号传播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不同的传播平台和多样的媒介技术在传播符号的全过程时刻影响着文化意义的传播,使符号的传播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2.1 符号传播走向跨媒介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媒介无限渗透到大众生活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媒介的交叉融合是不同的媒介形式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过程[7]。对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生产及传播,一种全新的传播语境和传播体系正在建构。在龙胜县这样一个主要依赖旅游业的地区,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化的旅游业发展之间相互碰撞,媒介的结构和使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在符号传播走向跨媒介化的过程中,龙胜地区的村民对媒介的使用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只是单纯地接触到媒介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参与媒介的使用和发展,这种行为逐渐成为一种例行性习惯,承载了潜意识的期待和信念。在这样一个媒介交叉嵌入的社会环境中,把握媒介的程度成为村民们衡量个人社会能力的标准之一。这不仅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熟悉各种媒介形式,掌握各类媒介传播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对社会文化、旅游经营等方面的敏锐洞察力和判断力,尽可能利用能产生效益的符号,更好地融入这个多元化和商业化的社会环境,增强对当地文化的传播能力。

符号是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与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符号走向跨媒介化传播加速了这个过程[8]。一方面,媒介嵌入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符号传播范围。新媒体平台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生产、传递及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关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其他文化符号进行对比和交流,使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认知和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入。另一方面,在主流媒体领域,他们的符号获得了更多与主流文化同台竞争的机会,也与主流文化产生了更多的互动。

2.2 技术对传播的动能增强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龙脊梯田的形象得到了更丰富的呈现:从报纸、影视到互联网社交媒体及各类软件的应用,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提升了“龙脊”符号的传播效果,丰富了大众接触龙脊文化的渠道和方式。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的龙脊金佛顶,当地政府架设了“5G+4K”高清慢直播远程全天候直播梯田风光。利用慢直播,向游客介绍当地美景。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来获取信息和体验文化。于是,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也顺应时代发展,建设了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官网,在网络中开设虚拟展厅,展示该博物馆的藏品和历史,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当地的生态文化。数字乡村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推动龙胜县生态文化与数字技术的交叉嵌入,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展示出来。

在技术的发展推动下,符号在任何时空都可能触达潜在受众。这种视觉化的展示形式,更容易引起用户的兴趣和关注,也给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机会,在数字化展示中,通过亲自点触和转化视角,进一步了解、观察梯田景观成为现实。

龙脊梯田从最初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稻作农耕方式,到如今的景观、文化、旅游等多重符号意义叠加,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这一演进过程,增强了符号主体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技术带来的传播变革,推动了游客在文化旅游中的情感卷入和沉浸式体验[9]。如今,文化符号的呈现更加饱满,文化场景更加精彩,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参与和情感沉浸。

3 “龙脊”符号之创新传播策略

3.1 用好数字技术,活化融媒矩阵

龙胜梯田这样的旅游胜地,仍主要依靠传统主流媒体的宣传。在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媒体融合不断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活化融媒矩阵、打造更具特色的融媒产品已经成为信息和文化传播必须实现的一步。从稻作场所到文化景观的逐渐演变,龙胜梯田的视觉特征越发明显,而关于梯田春耕秋收,何时灌水、何时疏通水渠以及运肥施肥却鲜少有人关注,传统主流媒体依靠媒体技术优势,可以利用这一点,利用“直播+微综艺”或“长视频、慢直播”等形式,丰富传播手段,让用户和游客在领略梯田之美的同时感受当地的农耕智慧和符号魅力,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之美。

3.2 利用商贸交流,促进文旅融合

文化的传播需要深入人心的符号,符号化贸易商品的生成既能扩大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又能回应消费者的需求,带动当地产业经济良好发展。以中国彩妆品牌花西子的成功为例,其“东方彩妆,以花养妆”的设计理念就源于中华文化。花西子从理念到产品细节,品牌力与产品力双管齐下,采用展现东方审美智慧的微浮雕技术制作口红膏体,用苗银元素制作粉盒等,“龙脊”符号的传播也能如此。龙脊梯田的迤逦之美可以作为商品的设计风格。龙胜四宝——龙脊茶、龙脊辣椒、龙脊水酒、龙脊大米均兼具极高的商贸价值和文旅价值。例如龙脊茶在清乾隆年间曾为贡品,是中国二十八大名茶之一。由龙脊梯田产出的有机稻米可研发淘米水养发产品等,加以宣传和利用,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生态文化符号的良性传播。

4 结语

符号的传播已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活动。一方面,“龙脊”符号传播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相适应,推动了符号在传播模式、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成型和变迁,使当地不同利益主体达成共同的文化及民族身份认同。另一方面,符号在跨媒介语境下良性传播,扩大了“龙脊”文化的影响力,给当地带来了实在的经济效益,利益主体与游客、用户、媒介之间互动交融的“新型文化展演”的被动性逐渐被削弱,例行化和主动性逐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在符号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被唤起和强化,民族凝聚力也不断增强。每一次符号的传播,皆为广西龙胜人在民族文化上的自我教育和“觉悟”升华,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民族统一。

美国人类学家怀特指出,“一切人类行为都是在使用符号中产生的,只有通过使用符号,全部人类文明才得以产生并获得永存。人类的行为是符号行为;符号就是人性之全体”。探究符号的传播,就是在探究人们的组织观念和社会生活展演之历史的演进。探究“龙脊”,就是在探究一个民族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黄钟警,吴金敏.精彩龙脊[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32-33.

[2] 郭家骥.生态文化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5(6):86-90.

[3] 侯迪.地区生态文化符号体系建设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53-158.

[4] 马翀炜.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J]. 民族研究,2006(5):61-69,108-109.

[5] 馮菊香,邹嘉楠.认同与重塑:网络游戏社区中拟态关系的影响研究[J].新闻知识,2021(2):21-26.

[6] 冯广圣.互嵌与协同:社会结构变迁语境下乡村传播结构演变及其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91-101.

[7] 赵楠,许媛萍.拉祜族文化符号媒介景观的建构反思:基于《快乐拉祜》的传播实践[J].民族学刊,2021,12(7):75-84,110.

[8] 唐启翠,安华涛.生态、仪式与象征符号:黎族槟榔歌谣的文化通观[J].社会科学家,2012(5):141-146.

[9] 张瑛,李建明.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41-147.

作者简介:谢怡歆(1998—),女,广西桂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社会学。

指导老师:冯菊香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生态文化”书画摄影五人展开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倍图的全符号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