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2023年6月,《声生不息·宝岛季》圆满收官。节目致力于搭建起海峡两岸音乐文化交流的桥梁,100多天的音乐旅程,唱响经典的同时超越了音乐本身,找到了生生不息力量的源头,将一段音乐记忆升华为一场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这是主流音乐综艺市场上大众审美契合时代精神的创新实践。方法:通过梳理节目创作背景和内容,可以了解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见证海峡两岸的歌手、观众在台湾流行音乐的长河中彼此交融。结合社会大众的反响呼声和主流媒体的官方评价,节目在技术层面确有精进的空间,但在立意、诉求、为两岸交流所作出的努力上无可指摘。结果:《声生不息·宝岛季》在宏大的文化叙事下,既以小见大又粗中有细,无限广袤的历史与社会中是无比细微的人物与个体。以史为脉的原创综艺模式融合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叙事风格等创新路径,全面提升了音乐综艺的文化质感和观感,真正做到了海峡两岸以歌会友、以声传情。结论:主流定位下的综艺节目,除具备艺术属性和娱乐属性外,还应兼具文化内涵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声生不息·宝岛季》不仅将大陆歌手、台湾歌手齐聚一堂,更难得的是,节目时时处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艺作品建立纽带,不断强化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与情感联结,这对当前和未来长远的音乐综艺市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情感联结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3
2022年,《声生不息·港乐季》上线仅24天,播放量就突破12亿次,是当年音乐综艺市场当之无愧的“黑马”。在广受好评与热烈反响后,芒果台乘胜追击打造了《声生不息·宝岛季》,2023年的节目主题是“有歌之年”,推广台湾金曲,扶持台湾新人。张信哲、那英、杨宗纬、张杰、时代少年团马嘉祺等作为常驻歌手加盟,除此之外,节目还邀请艾怡良、陈粒、陈立农等一批两岸青年歌手以飞行形式为观众演绎不同年代的金曲记忆。节目开播10天后,在猫眼、灯塔、云合等榜单上就拿下了10个热度、市占率日冠,并于3月25日势如破竹,播放量破7亿次。在社交媒体平台,据猫眼专业版统计,节目已经拿下全网356个热搜。这样的反馈也使《声生不息·宝岛季》的节目理念更加清晰,这里发生的故事从音乐开始,却又不止于音樂,从那些传唱至今的经典音乐中,人们重拾感动与记忆,传递共情和共鸣。《声生不息·宝岛季》正在音乐综艺之外探寻文化与情感的更多价值,多元融合的创新叙事下是海峡两岸共同谱写、共同演绎的时代华章。
1 《声生不息·宝岛季》的内容创新
1.1 节目模式:以史为脉,唤醒集体记忆
梳理近年来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节目,会发现它们有几个共同特点:新门类、新领域、新模式[1]。音乐综艺节目发展至今已经相对稳定成型,只有挖掘新的主题概念,探索新的节目形式,才能在竞争激烈且同质化严重的综艺市场脱颖而出。《声生不息·港乐季》正是在此背景下的创新作品,通过“老歌新唱”的方式,传承香港流行音乐中的经典,用时代元素和创新理念使港乐焕发新的光彩[2]。而面对“台湾流行音乐发展史”“两岸文化交流史”“民俗生活史”这样的宏大主题以及主旋律下的节目总基调,《声生不息·宝岛季》不受制于常规的时间线叙事,而是别出心裁地打造了以史为脉的原创综艺模式。在引言篇中,没有比拼和投票,在“有歌之年”的主题下,综述了跨越半个世纪的音乐变迁史。通过不同年代的金曲演绎,情怀拉满也让人感慨万千。
第一期采用总论的形式,顺流时光音乐,一路从20世纪80年代前唱到21世纪10年代后。从第二期开始,展开分论,通过20世纪80年代与21世纪10年代的对比,重现几代人共同的时代记忆。收官之际,则以“金曲盛典”“时代唱片”的总结形式作为节目尾声再次点题。“歌声响起那一刻,海峡会变窄,陆地和岛屿会变宽”,这是节目中很打动人心的金句文案,也是整季节目编排策划的灵魂。
1.2 节目形式:夹叙夹议,构建台海对话
《声生不息·宝岛季》的制作团队有意在节目录制上推陈出新,最突出的一大看点就是利用新媒体手段,完成了湖南卫视主会场和台湾分会场的连线,这一步无论是从技术风险还是后期制作考虑,都困难重重。然而从播出效果来看,连线的设置是点睛之笔。得益于台湾分会场的穿插互动,观众感受到了这档综艺节目内容的丰富和底蕴的深厚。
台湾分会场的金曲分享人是一手创造台湾综艺节目辉煌的王伟忠,其没有刻意为之却饱含深情的串场是整季节目的意外之喜。王伟忠用时下热门的Vlog形式,带领两岸观众深入台湾的标志性地域,用格外亲切温暖的视角和观众一起来到台湾普通民众身边,在家长里短的轻松谈话里,分享台湾人的想法,展示台湾同胞日常关心的话题内容,同时展现富有台湾特色的美食。这些环节的串联,极易引发观众的代入感。王伟忠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让观众对台湾升腾起更多的向往与期盼。美食和音乐是相通的,人们可以很自然地对音乐和美食产生美好的念想。而同宗同源的大陆和台湾,在语言上也是互通的,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
1.3 节目风格:寓教于乐,把握主流价值
《声生不息·宝岛季》模仿台湾火爆的节目《康熙调查局》所做的“声生不息请回答”系列街头采访,是赋予这档主流音乐综艺节目灵动气息的创新板块。从娱乐热议的话题拓宽到两岸沟通的内容,从两岸年轻观众最喜爱的歌曲到最受欢迎的电视剧集以及两岸观众最喜爱的综艺节目,不仅有结果的展示,还有来自观众最真实的评价呈现,让大众看到了两岸青年文化交流方面的活跃和一致性,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这一音乐节目的价值和内涵。这不仅仅是一档音乐节目,更是一档文化交流节目,使两岸人民的心声异地呼应、交响和鸣。
《声生不息·宝岛季》用真诚、朴实的内容细节深入人心。节目创新开设两岸分会场,借助新媒体传播技术,进行歌曲共唱和实时连线。胡德夫在日月潭弹奏钢琴演唱《橄榄树》,间奏响起时,一滴墨色滴入画卷把画面一分为二,那英从中间走出来与其合唱。两岸观众合唱《我的未来不是梦》,镜头一抬一落,就实现了浪漫且寓意深刻的技术转场。节目运用共同回忆中的台湾元素,邀请台湾颁奖礼专属配音德仔,为节目内容进行多种风格的配音串线,植入“台综”风格元素,尽显“台味”。
值得一提的是,《声生不息·宝岛季》除指向志趣的音樂和家国的情怀外,还有一层不可磨灭的人文底色。音乐、家国,之所以生生不息,是源于一个个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力的延续。宏大主题的叙事下是独立个体的熠熠生辉,节目中的音乐人物,不局限于人物本身,而是借着人物经历讨论音乐精神的内涵、文化传承的意义,甚至延伸到当代歌坛、当代文艺,探讨应回溯什么、记录什么、追求什么。20世纪80年代之前,民歌运动中的人物,如杨祖珺、吴楚楚、胡德夫等,表达的是透过音乐书写的民族大义、独立精神。他们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寻找坐标,实现价值。杨祖珺说:“我们不再用英文唱,我们用普通话,我们用闽南语,我们用客家话,甚至用原住民的语言,唱我们台湾、唱我们中国人声音的歌。”
因此,对音乐的理解,绝不应止于娱乐层面。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个“发声出口”,是用我们民族的语言,表达我们当下的态度,这样的音乐精神是另一个维度的“声生不息”。光阴流转,岁月会带走青春的印记,却让音乐在时光长河中隽永留存,不同代际的歌手们,用自己最为纯粹的声音,站在不同时代坐标,重唱经典,焕发新光,带给我们的是感动、治愈和力量,这便是情怀的力量、音乐的力量。
2 《声生不息·宝岛季》的传播创新
2.1 传播定位:流量加持,内容至上
《声生不息·宝岛季》节目组沿用了王牌综艺《我是歌手》的制作团队,不管是前期的灯光、舞美和音效,还是后期的剪辑和传播,都做到了严格把控、精益求精。作为一档音乐综艺节目,其融合了晚会级别的殿堂审美、纪录片式的内容表达以及鲜活有趣的台式综艺风格。从常驻嘉宾配置上来看,歌坛前辈宝刀不老,中生代唱将实力担当,流量明星话题热度加持。其中,张信哲和那英就是本季节目家喻户晓的镇场歌手,马嘉祺、陈立农等新生代偶像的加盟,为节目内容看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创造力。“爱音乐的人,都是自己人”,节目中,两岸音乐人用美好的音乐作品展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台湾金曲跨越海峡、唱响两岸,映照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一首首好歌在时代的淘漉中历久弥新成为金曲,向时代致敬,与时代同行。
节目通过梳理不同年代的金曲,在兼顾不同年代的观众口味的同时,串联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碰撞,这正符合怀旧营销背后的逻辑。其精准捕捉到人与音乐之间的共性记忆后,以年代为主题的联唱将不同时代的歌手串联起来。例如,杨宗纬和马嘉祺合唱80年代的金曲《恋曲1980》,两人在一唱一和中讲述着中年人与青年人对爱情的理解,用歌声致敬“华语流行音乐教父”罗大佑;陈卓璇和陈立农在单独演唱完《遇到》和《暧昧》后,合唱曲目《心愿便利贴》,用温柔甜蜜的嗓音开启“千禧年代”台湾偶像剧OST回忆杀,勾起观众内心深处的音乐符号,引发集体记忆,从而提高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回顾整季节目的歌单,胡德夫和马嘉祺共同演绎的《奉献》不失为非常打动人心的表演之一,舞台上最年长和最年轻的歌手携手唱响时代金曲,展现了两岸音乐人的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唤醒了两岸跨越代际的共同记忆。
2.2 传播渠道:台网同步,全球联动
2023年是新冠肺炎疫情后恢复交往交流的关键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两岸问题部分再次强调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台湾民众福祉的制度、政策等。在此节点,《声生不息·宝岛季》携真诚与热忱而来,可谓正当其时。除了去年的湖南卫视、芒果TV等播出平台之外,今年的节目3月16日起同时在台湾中天亚洲台、中天综合台和香港TVB及旗下平台播出,并可在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机构同步收看。节目以独有的艺术手法和传播方式,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两岸及港澳地区联播的影响力与多元价值的高质量内容,正在用“大能力”赢得“大声量”,获得诸多海内外媒体和社交舆论场的共同关注。
节目播出后,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应和社会反响,屡获CSM全国网省级卫视第一。据统计,累计视频播放量达96.7亿次,主话题微博阅读量达89亿次,收获全网热搜2600多条;海外收看人群2.3亿,芒果TV国际APP在台湾地区的日活用户数环比提升24%。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相关司局联合举办节目创作座谈会,并4次发文给予高度评价,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点名表扬,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00余家媒体报道点赞。
2.3 传播形式:开放多元,沉浸体验
沉浸式体验是指人们在开展日常活动时,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到情景中,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在音乐综艺运用方面,电视节目运用沉浸式的直播技术和无色差的大屏效果,营造沉浸式的演唱氛围,打破了音乐在听觉上的隔阂,调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联动声音和画面,达到协同合一的效果。
2023年《声生不息·宝岛季》设置的两大会场,一个是湖南卫视的演播厅,另一个设置于台湾当地,由何炅和阿雅这两位主持人分隔两地联动,仅舞台的面积就占演播厅的四分之三。初舞台的舞美设计以声生不息标志性符号为舞台造型,将乐池放置在舞台的两个圆形中间,从形式上将舞台设定为四面台,观众分布在舞台周围。灯光设计由陈捷予带领的大盟团队操刀,针对初舞台的舞美设计,环绕舞台以立柱的设计形式由线到面,形成环绕舞台的矩阵,将灯光变化的可能性做到正无穷。在先进的直播硬件设施的支撑下,两大会场的实时连线基本达到了无时间延迟的效果,实现了突破空间限制的无障碍交流,使演播厅内的观众获得了沉浸式体验。
区别于普通音乐竞技类综艺,《声生不息》“无淘汰制”的竞演形式在节目编排上弱化了赛制规则的限制,更注重表演歌曲的完成度,形式服务于内容,致力于让节目“出效果”。前7期节目,导演组采用分组对抗的比赛方式,由那英和张信哲两人分别带队进行分数比拼。第7期节目后,节目形式灵活变动,赛程设置可以说基本上服务于歌曲表演,观众只需要沉浸式享受每一场视听盛宴,而不是执着于关注比赛分数的高低、小组的输赢等。
3 结语
《声生不息·宝岛季》的创新实践,让人们见证了音乐的旋律能够穿越时间、跨过海峡、联结情谊、感受共鸣,实现隽永绵长的音乐对话,赓续两岸生生不息的文化交流价值。如同节目先导片的总结所言:百川异源,皆归于海;湖湘闽台,道南正脉。相同的语言与文化根基,孕育出两岸相连的情感记忆。《声生不息·宝岛季》正是在足够了解宝岛音乐、尊重经典的前提下,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守正创新,虽然过程中存在许多争议和不足,但是它的成功为音乐综艺的细分垂类提供了路径和方向,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的音乐综艺市场在革新中会涌现更多的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 胡阳,刘婷婷.音乐类综艺节目《声生不息》的创新路径[J].视听,2022(12):78-80.
[2] 马斯曼.主流音乐综艺节目的叙事创新探析:以《声生不息》为例[J].新闻世界,2023(2):70-73.
[3] 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声生不息·宝岛季》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EB/OL].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07-06.http://www.nrta.gov.cn/art/2023/7/6/art_112_64824.html.
作者简介:冯悦(1999—),女,安徽淮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