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素养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创新研究

2023-12-25 10:23白琼
艺术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教学创新艺术设计

摘要: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感知美,成为更专业的艺术作品创作者。网络时代催生的大众传媒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一把“双刃剑”,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方法:要想帮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了解历史和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对审美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帮助他们了解不同的审美评价标准。其次,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个人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发力,深入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审美偏好和风格。最后,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审美不仅仅是感性的,还要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结果:并非走进美术展、博物馆、音乐厅才是审美活动的开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媒体在传播图像、声音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学习。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接收审美信息,并加以思考和判断,从而创作出可以引导公众感知的艺术作品,培养富有情感的独特人格。结论:以培养审美素养为目标的美育教学须注重历史、逻辑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建立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让学生充分了解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审美素养;艺术设计;多元媒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04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养人之情,知美丑,育高趣”。美育可以促进智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学习美学应伴随人的一生。审美教育以发现美、创造美、培育人的审美素养为目的,审美素养不仅表现在情感态度、生活情趣、价值选择、精神气质、理想追求等方面,还具有创造力、判断力、欣赏能力的感性特征和理性因素[1]。

当今,各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平面艺术设计,主要是指通过视觉形式(如字体、图片、色彩等)传递设计理念,以平面媒体(如印刷品、网页、广告等)为载体的一种设计形式;二是空间艺术设计,主要是指通过空间布置(如家具、饰品等)传递设计思想,以空间为载体的一种设计形式;三是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指通过视觉形式(如海报、宣传页等)传递设计思想,以环境(如室内装饰、景观绿化等)为载体的一种设计形式;四是以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为主的视觉传达设计;五是交互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对界面(如网站、移动应用等)进行设计,使用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应用程序或产品的一种设计形式。这些艺术设计专业类别中的每一种设计形式都涉及多元化的审美教育,主要通过组织和表达视觉元素传递不同的信息和想法。可见,对艺术作品的设计来说,审美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设计的艺术作品是其审美素养的直接表达和展示。审美能力是从事审美活动必备的特征,作品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所有的审美欣赏都如费尔巴哈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对音乐没有鉴赏力和感情,你听到的最美的音乐就像耳边吹来的风或脚下流淌的水”[2]。艺术作品的传播通常基于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只有对有审美素养的人而言,艺术作品才会有美感,就如同演员只有找到懂他们的观众,才能引发表演上的情感共鸣。如果受众不具备审美素养,那么他们在欣赏艺术时也就不可能感受到美。美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还能提高人们生活的境界和品位,影响和感化人们。因此,在审美素养的构成元素中,审美能力处于核心位置。

1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任何美学理论都无法帮助解释每一个艺术作品,也无法用一种媒介完全再现和阐释艺术的美,对此,席勒用一句话来总结,“实在是事物的作品,形象是人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感知美,并逐渐上升为对美的理性认识,进而成为更专业的艺术作品创作者。

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视觉传达设计方向是多元媒介形态的综合体现,特别是在培养动画设计师方面,学生在制作影视动画时要掌握剧本写作、人物角色设定、分镜头绘制、音乐添加、摄影摄像、特效应用等流程,最终才能创作出一部完整的影视动画。而制作的每一个过程都对创作者的审美素养有一定的要求,这对提高影视作品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自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短视频,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大众的审美水平。为了使艺术作品有更多的欣赏者,马克思希望艺术家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通过深奥、简练而又含蓄的语言来表达的艺术”[3]55。

要想帮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了解历史和文化传统,广泛学习审美知识,培养学生对审美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帮助他们了解不同的审美评价标准。第二,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个人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出发,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审美偏好和风格。第三,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各个方面,包括构图、色彩、表现力、主题等。第四,要培养学生的多样性审美能力。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影響人们的审美标准和偏好,学会多样性审美可以帮助他们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作品风格。第五,要学会反思和自我审视。审美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个人经历和认知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坚持反思和自我审视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审美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审美是一种具有先天基础和经验构成的人类在经验和教化中习得的综合能力[4]。如果作品缺乏审美内涵,只流于表面,那么传递美感的过程自然就无从谈起。审美是以人对世界肯定的情感知识为基础,以人的心灵与情感的沟通为目的,指向精神性的心灵愉悦。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要想使其创作出情感饱满的作品,就必须有专业、鲜明的审美主题。在生活中,要引导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思考和处理获得的审美信息,创作出富有审美素养的作品。通过多样的传播媒介传递美的概念,形成富有情感的独特人格,使其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美。

2 审美是一种在教化中习得的综合能力

陈丹青在视频节目《局部》中曾提到,木心先生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里骄傲地抬起头对他说:“中国的器物,中国的雕塑,之成熟之高雅,一上来就独步世界。”古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种类丰富的艺术品,为后世带来了独特的审美素材。在当代,确实有一些先天能力突出的天才在艺术创造中展现出异于常人的才华,但马克思认为,由于社会分工,很多有艺术天分的人并没有从事艺术工作,从而导致艺术工作落在少数人身上[3]57。天才对声音、色彩、韵律等有一种敏感的先天能力,要对其进行合理运用。随着网络的产生,艺术分工的界限逐渐模糊,生产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人们对艺术形式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艺术。许多来自民间的艺术作品都证明了审美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审美素养可以通过经验性的习得和训练获得。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具有强烈艺术设计愿望的爱好者,另一种是具备一定绘画功底和审美能力的美术生,学校会根据学生的高考志愿和分数分配专业方向。总的来说,通过几年的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审美素养。康德曾说,通过教育和熏陶可以使没有审美的人获得审美能力,这说明审美素养是一种可在后天系统培养的综合能力,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深化。审美能力不是通过口头的说教获得的,教室里的说教无法替代生动真实的感官享受,很多发达国家的美育课程都是把学生带进博物馆里进行体验学习。如果没有艺术氛围的熏陶,那么即使安排了审美课程,效果也微乎其微。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要提升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然后培养制作作品的实践能力,以提升其综合审美能力。

雕塑这种具有技巧性的艺术创作与手工业非常接近,一般只有顶尖的艺术院校才会开设此专业,其对创作者的造型塑造能力要求很高。在没有色彩的加持下,艺术家用造型设计同样可以制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表现出灵魂的深度,使观者感受到艺术家外在和内在的世界[5]。这种通过审美行为培养美感的做法,正如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所描述的,“这种耳濡目染的感官熏陶教育,是将来所有高级教育形式的源泉,也是根本”[6]。审美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感性、理性、文化、历史等方面。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对社会、历史、人类文化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并不是单一地让学生在校园里成为被动的受众,而是要主动接受更多来自外界的艺术熏陶,参加高品位的美育活动,如外出写生、观看艺术展和电影展等。

创作是天才的境界,而美学是人文修养的境界,所有的审美活动都离不开创作者自身的艺术素养与内在修养。审美活动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特征,审美者能够从成功的审美愉悦中获得强烈的感受力,所以艺术家在设计和构思作品时要懂得其中的含义,再衍生作品内涵,让审美者对其作品的画面、色彩等方面产生敏感[7]。艺术作品不仅能带来审美享受,还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可以引导人们思考和探索人类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3 在娱乐化背景下培养审美素养存在的问题

艺术在集体生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这是因为它可以发挥社会交往功能。艺术家的实践及其作为生产者的行为,影响着人们与作品间的联系,换言之,艺术家首先创造的就是通过美学对象完成的人与世界的关系[8]。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审美的社会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件艺术作品的问世都饱含了属于艺术家的审美素养、问题意识与轨迹,这些作品一旦与大众媒介结合,便影响着社会交流模式,与受众产生互动,完成一系列交流。网络时代催生的大众传媒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更像一把“双刃剑”,因此在传播作品时,要从社会责任意识、媒介的社会教育功能等方面谨慎分析作品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调查发现,60.2%的大学生每天会利用电子设备看视频、玩游戏和聊天,有83.4%的学生在接受提问时认为短片会对自己的审美素养产生影响[9]。学生更容易对并不需要进行过多思考就能获得愉悦的内容感兴趣,更倾向于追求快速、简单、刺激的娱乐体验,而对于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则缺乏兴趣,很少有足够的耐心去深入了解和欣赏一件作品。如何才能让学生获得审美素养教育的良好环境?首先要从学生自身开始引导,只有丰富其内心世界,才能使其具有辨别美丑的能力,从而减少来自泛娱乐化的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要想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必须阅读历史、社会、文学、艺术等经典著作,品味优秀文化,从中汲取精华,提升自身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和判断力。

在娱乐化背景下,培养审美素养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浅显化倾向。娱乐文化追求简单直观的表达方式,容易使学生陷入片面化和肤浅化的审美观念中,导致知识面狭窄。在娱乐化环境下,大众往往只接触到某些类型的娱乐作品,如流行音乐、综艺节目、热门电影等,对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缺乏了解。长此以往,人们的审美水平和视野会受限,无法理解更为深刻、高层次的作品。其次是视觉化倾向。在娱乐化背景下,视觉化的艺术形式往往更受大众欢迎,这容易导致学生对其他艺术形式缺乏兴趣和认识。这种视觉化倾向也可能导致人们过于注重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审美价值。再次是现象化倾向。在娱乐化背景下,学生更倾向于关注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忽略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内涵。这种现象化倾向容易导致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缺乏深度和广度。最后是偏好趋同化。受大众化和商业化的影响,娱乐产品过于注重追求流量,学生的审美偏好可能趋同化,缺乏个性化和多样性的表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和文化传统,学习经典作品,培养批判性和多元化的审美能力,同时要注重个性化和开放性的表达,鼓励多样化和创新性的艺术创作。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艺术设计充斥在各种传播媒介中,多元化媒介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欣赏模式,对大众的审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未来会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学生,将以公共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影响着现代媒介的审美导向。现代媒介必须以提高全民的审美素养为目的,多传播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对社会和公众负责。电影、电视、短视频、海报、期刊等视觉传播媒介为大众提供了信息和娱乐方式,具有以往传统艺术作品不具备的美学特征,能够引領人们对美学体验和鉴赏方面的深刻变革。

电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众的休闲娱乐需求,有助于提高大众文化艺术修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媒体在传播图像、声音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学习。但是,多元化媒体的传播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同意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只注重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效果,而忽略作品的创新。这会降低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难以理解那些不常见或不符合主流审美的作品。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迫在眉睫。网络时代的媒体人也是教育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众传媒,是媒体人乃至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4 结语

20世纪以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朱光潜等都提高审美素养有利于美化人生进行过深刻论述。普通美术专业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技法为目的,而以培养审美素养为目标的美育教学则不同于此,更加注重历史、逻辑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建立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观察和分析艺术作品的美,通过参与艺术实践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仅要经常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场所,还要通过网络媒介等方式,了解艺术的演变过程和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学习艺术史和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近距离地体验多样化的文化,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更好地了解别人的看法和理解艺术的方式,这样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 杜卫.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2014(11):24.

[2]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白瓊.马克思艺术传播思想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21.

[4] 刘旭光.什么是“审美”:当今时代的回答[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8(3):80.

[5]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 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9.

[7] 刘旭光.作为理论家的“感性”:对感性的“智化”历程的追踪[J].社会科学,2016(2):166.

[8] 赵奎英.当代艺术发展引发的四大美学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2(7):24.

[9] 李政林.大众传媒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7(10):39.

作者简介:白琼(1985—),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艺术传播学、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教学创新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探析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