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逐步普及,网络课程和在线学习逐渐兴起,教育移动应用产业迅速发展。教育移动应用数量的增长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开发者拥入该市场,然而,部分开发者为谋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采取一些不合理手段开发移动应用,如牺牲用户体验、抄袭其他产品、忽视用户反馈等,这导致了教育移动应用质量下降。与教育移动应用数量的快速增长相比,关于教育移动应用的质量和评价研究略显不足,当前没有制定明确的教育移动应用质量评价标准。科学的教育移动应用质量评价有助于推动教育移动应用的高质量发展,而教育移动应用质量评价是基于教育移动应用评价指标的科学构建。方法:从用户体验视角出发,借鉴用户体验五层模型,分析教育移动应用质量的内涵及关键要素,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及专家建议,构建包括易用性、动机激发、操作帮助、学习指导、媒体效果在内的5个一级维度以及20个二级维度的教育移动应用质量评价指标,并据此制作调查问卷。结果:调研用户对教育移动应用的基本感官认知并分析数据,发现教育移动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广告管理、反馈服务、个性化推荐技术三方面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教育移动应用改进建议。结论:文章在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移动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根据回收数据和反馈问题,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供学者参考。
关键词:教育移动应用;评价指标;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G434;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重点课题“教育APP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JCX22_1691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一些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的有害移动应用进入校园,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教育”育人环境,保障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我国教育移动应用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市场规模。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移动应用作为一种辅助性教育工具,其质量评价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媒介,因此教育移动应用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育移动应用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教育移动应用的质量对用户学习体验、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学习结果等影响深远。国外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出发,阐述教育移动应用质量的评价内涵。以学习为切入点,用户在高质量教育移动应用中的学习要符合相应的目标[1];這种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并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此外,通过在教育移动应用中的学习,可以培养用户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站在反馈的角度,教育移动应用中具体、有意义、及时和结构化的反馈能推动用户参与学习活动[3];应用中还可以涉及与虚拟角色的互动,体验社交,促进认知发展[4]。有学者更加关注教育移动应用的内部媒体设计,如在应用中提供探索性机会,增强用户内在动机,在使用应用中的互动媒体时,提升学习者的自主性与代理感[5]。
国内研究者更注重整体框架设计。刘丹[6]分析教育移动应用的概念与特征,梳理教育移动应用实践现状,阐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发展建议;邓千荣面向学龄前儿童,通过技术接受模型构建概念模型,探索儿童在使用教育移动应用时的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李青[7]以隐私保护为切入点,分析教育移动应用现存隐私安全问题,构建隐私保护视角下教育移动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关于教育移动应用质量评价的研究百花齐放,视野开阔,但是缺乏针对用户体验视角的研究成果以及普适性的质量评价标准。本文创新性地基于用户体验视角并借鉴用户体验理论,构建普适性的教育移动应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Jesse James Garrett提出用户体验五层模型: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以及表现层。在贴合教育移动应用特点的情况下,对五层模型进行如下解释:战略层主要包括用户需求和产品目标,旨在发展使用者认知能力,通过交互界面,满足使用者认知成长需求;范围层考虑不同阶段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能力,对产品内容和功能作出取舍和排期;结构层注重设计一种良好的信息架构方式,既保证使用者在体验过程中有较强的探索欲,又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框架层包括每个页面的具体设计,主要通过引导手势等交互设计初步构建用户体验;表现层使用多种感知方式呈现符合使用者审美的形象概念。
2 基于用户体验的教育移动应用质量评价指标构建
基于用户体验五层模型,结合教育移动应用特征,构建包括易用性、动机激发、操作帮助、学习指导、媒体效果在内的5个一级维度以及20个二级维度的教育移动应用质量评价指标。在易用性维度中,考虑该产品是否容易被用户接受与使用、功能操作的简单性、是否存在过多干扰因素;动机激发维度主要评估用户对该类产品的兴趣、动机、情感反应、交互等;操作帮助维度主要指产品在物理层面给予用户的帮助,如导览、问题解决、反馈渠道等;不同于操作帮助维度,学习指导维度更贴合该类产品的教育特征,从学习资源、学习目标、学习支架、学习方法与策略等方面评估其质量;媒体效果维度更加注重该类产品所使用的音视频等媒体形式是否有助于用户学习、媒体的质量以及媒体与内容间的关联性。该评价指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多层次的视角来评价用户体验下的教育移动应用质量,帮助软件开发者确定目标测评软件的优势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改进与优化方向。
3 通过问卷调研用户对教育移动应用的基本感官认知
鉴于从用户体验出发的教育移动应用质量评价的重要程度,要求有足够数量且具有可比性的评价主体对教育移动应用进行评价,本文选择500个教育移动应用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成50组,每组由5~6名志愿者进行测评,志愿者随机选取对应组的5个教育移动应用进行体验,并依据上述维度进行测评。问卷以网络方式发放,志愿者为多所高校在校师生。
依据初步筛选所得的基于用户体验的教育移动应用评价模型进行问卷设计。问卷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用户基本信息收集,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城市、身份以及使用场景等;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主要依据20个二级维度设计对应题项,每题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法。本次问卷在问卷星平台上制作,通过微信、QQ等平台向用户发放问卷,总计回收问卷265份。
根据易用性维度分析可知,测评人员对教育移动应用易用性维度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分数,其中操作性、软件稳定性、登录便捷这3个二级维度的得分均高于4分,这意味着当前市场上大多数教育移动应用的设计目标与用户需求契合,功能与界面设计符合用户期望。噪声干扰维度的得分略低于其他3个维度,究其根本,处理噪声干扰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语音识别、声音过滤等,这些技术的开发与维护成本较高,相较而言,优化另外3个二级维度的技术更加成熟、易于实现。
根据动机激发各二级维度测评得分可知,兴趣调动、学习黏性、专注力吸引、目标达成的分值接近且均大于3.7。其中,目标达成得分最高,最接近4分,这表明教育移动应用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有明确设定帮助用户判断是否达成学习目标的评估手段。同时,部分教育移动应用提供了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助力用户达成学习目标。如果评估者过于强调目标达成方面的得分,可能会导致此类得分相对较高。总体来说,目标达成得分较高可能是由于教育移动应用已经具备完备的目标达成测评机制与评估手段。
教育移动应用用户体验中,导览清晰和反馈服务通常是最关键的两个维度。根据人机交互领域的研究,良好的操作指南和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显著提高用户满意度和优化使用效果。导览清晰得分最高,在教育移動应用设计中,引导用户正确使用不同功能和完成各种任务非常重要,说明大多数教育移动应用能够做到提供清晰且易于理解的导航和说明,这一结果是正面的。反馈服务得分最低,可能是因为反馈体系缺乏个性化、即时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等。教育移动应用应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和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同时,应尽可能快速提供反馈,以便用户及时了解自己的表现和学习进展。
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教育移动应用学习内容与目标教育阶段衔接得当,能够满足对应学段用户的基本要求,因此学段相关维度得分最高。提供个性化指导一般要求教育移动应用具备一定的智能化和定制能力,收集用户的个人特点、学习需求、学习进度等行为或数据,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析。目前,教育移动应用无论是智能化程度还是算法分析能力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个性化学习维度得分最低。教育移动应用的答疑解惑服务存在覆盖面较窄、回答不准确、技术缺失等问题,答疑解惑得分不高。目标明确与重难点指导两个维度得分处于中游位置,但整体分值较高,说明教育移动应用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重难点指导功能方面比较完善。总体来说,教育移动应用在学习指导各个二级维度的得分不低,说明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教育移动应用在该维度有一定优势。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媒体效果的三个二级维度得分非常接近。由此可见,教育移动应用的媒体效果经过多年的发展,给用户带来了相对全面且良好的学习体验。从整体来看,越来越多的教育移动应用注重用户视觉感受,应用的配色、字体排版更加符合用户使用习惯与审美,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教育移动应用正在通过多种媒体技术与手段,为用户呈现更加生动、直观、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4 基于用户体验的教育移动应用质量改进建议
广告作为部分非公益性质教育移动应用的一种营利方式,在教育移动应用中普遍存在,但是广告类型模糊、时长难控、模式过多、监管不力等问题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进而降低教育移动应用质量,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育移动应用中的广告应当明晰界限,教育移动应用的受众大部分为学生,因此不宜出现过多与教育不相干的广告类型。其次,应当保证广告出现的时间合理,不会给用户带来负面情绪。再次,限制教育移动应用采用的广告模式,部分广告模式如悬浮广告、弹窗等,会分散用户注意力,降低使用好感度。最后,教育移动应用监管部门应建立严格的广告监管机制,确保广告真实、合法,严厉打击有害的广告。
教育移动应用中的反馈对于用户来说至关重要,科学的反馈服务不仅可以帮助用户实时了解学习进展及情况,还可以构建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信任关系。然而,当前教育移动应用的反馈服务有待优化,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第一层面指用户在学习过程中系统给予的反馈,积极有效的反馈有助于调动用户的积极认知情绪。因此,教育移动应用可以在用户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反馈,如驻点测试、过程性评价等,帮助用户清晰掌握学习进度,测试学习成效,从而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第二层面指教育移动应用应当为用户提供多种反馈路径,以应对系统卡顿、黑屏、数据丢失等突发状况。同时,在收到相关反馈后,正视用户问题并联系技术人员尽快解决,提升用户对产品的信心和忠诚度。
目前,信息资源快速扩张,信息过载问题随之出现,教育移动应用很难从信息群中推出最适合当前使用者的资源信息,因此,很难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技术性问题。可以通过显性跟踪或隐性跟踪挖掘用户兴趣,构建用户兴趣模型,在此基础上,改进个性化推荐算法并根据不同情况不断调整更新,实现教育移动应用支持个性化学习定制这一目标。
5 结语
创新和挑战成为技术改进的重要因素,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引入了新的方法和技术,为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加有效的学习过程。为此,开发高质量的教育应用程序成为一种实际需求,然而目前并没有系统、完善的教育移动应用质量评价指标为开发者提供参考。因此,本文在响应相关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借助用户体验五层次理论模型,分析教育移动应用质量评价关键要素及内涵,划分维度,并对各个维度进行人工测评,发现教育移动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 黄振宣.教育信息化领域关于移动学习的质疑及其回应[J].中国成人教育,2017(10):9-11.
[2] 何艳韵.交互式理念在儿童教育App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大观,2023(1):78-80.
[3] 姜国义,刘海波,杨倩倩,等.基于E-Learning的移动学习推荐系统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22,55(7):747-754.
[4] 张琳捷,罗雯,刘博,等.学习云空间中基于情境感知的移动学习自适应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2):83-90.
[5] 李娜,韩海燕.基于ARCS的蒙古族学龄前儿童教育APP界面视觉设计[J].包装工程,2023,44(10):202-212.
[6] 刘丹,胡卫星,李玉斌,等.移动教育APP的研发现状与应用问题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8):47-52.
[7] 李青,苏明雪,聂含韵.教育类App隐私保护评价指标构建和保护现状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2(9):69-77.
作者简介:于燕娟(1998—),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