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杲 张程飞
综观学界,中国式现代化从总体研究情况来看较为热门,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其内涵、特征、成就、历程、经验、意义及国家治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深刻见解[1]。目前,结合辩证唯物主义来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辩证关系的成果较少。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3]唯物辩证法是我们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分析方法,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我们需要更好地掌握唯物辩证法,准确科学地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创造良好条件。基于此,本文尝试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四对辩证关系为主题,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以期助力深入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全面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历史主动和理论自觉。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普遍性不能摆脱特殊性而存在,特殊性也不能脱离普遍性而存在,并且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4],深刻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影响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揭开了现代化的序幕。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随着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现工业革命,现代化也在这些国家中不断发展。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各国原先的封闭状态,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开始有了密切的联系,人类历史真正成为世界历史。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5]36。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给落后国家或地区的人民造成不同程度的灾难,也使他们卷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拥有了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可能性。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推动人类社会摆脱贫穷落后、奔赴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基于国情,将现代化这个“舶来品”中国化了。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国各领域的革命性变迁:推动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再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化,推动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在许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实现了国民文化素养与身体素质的大幅提高、社会公平的根本改善,以及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还在继续。第三,在现代化过程中,各种挑战和机遇并存,并伴随着激烈的国际竞争。简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顺应人类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生动写照。
现代化虽然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但每个国家的国情和历史不同,社会制度也有差异,这就决定了现代化没有一种统一或标准的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取得了独具特色的成就,其中政治领域的民主更能体现中国特色。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4]单独作为一章来进行阐述。基于此,这里以民主为例进行分析。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西方国家一向自我标榜“民主”,在他们看来,只要全体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投票选择,自然能产生代表多数人意志的结果。然而,这种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民主,民众只有在竞选或投票时才被“重视”,竞选或投票结束后就不再被关注;实质上这种民主是“金钱民主”,因为这种“民主选举”的候选人本就是资本集团的代言人,这种民主也就是“建立在资本上面,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5]48的,是资本将经济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力的手段,使“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5]46。因此,无论程序与过程多么民主,西方民主本质都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民主,最终只会造成程序越是民主,实质越不民主,过程越是民主,成果越是不民主的异化。中国基于自身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形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的高度结合。从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政党来看,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6]。从实现民主的制度来看,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相结合,保证了全体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成果,实现了民主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从民主的实践上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覆盖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行业,始终保证在国家的重大决策中能倾听到人民的声音,人民的意愿能被吸纳,并且能上升为国家意志。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在民主发展方面超越西方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人类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普遍性,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又破解了现代化只有西方的唯一方式的僵化思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7]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作用,推动事物变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以下简称“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深刻体现了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在人类社会现代化中的具体运用。从同一性来看,“两个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两个文明”又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相对文明。从斗争性来看,“两个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并不是物质文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精神文明也一定发展到相应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可能领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从二者相互作用来看,“两个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物质文明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和前提,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进程。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则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8],精神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质文明发展的进程和方向。简而言之,“两个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推动人类经历了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发展历程。
然而,从人类现代化的历史来看,“先发”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坚持资本至上,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在资本的驱动下,无止境地追求经济效益。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9]。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本性只是追求剩余价值,雇佣工人不是“人”,而是“工具”,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方式造成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机器本应该帮助人类缩短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它成为突破劳动时间限度、奴役劳动主体的工具。人的发展本来应该成为生产发展的目的,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人成为使资本增殖的工具。人与金钱挂钩,成为“非人”的机器、商品、牲畜。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片面追求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的结果。这种现代化的实质是“见物不见人”,不仅造成“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0]743-744,而且导致经济、环境、能源等危机和社会动荡、精神贫乏等一系列不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是杀鸡取卵式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至上、“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就要求以同一性为方向,化解“两个文明”的斗争性,不以牺牲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代价,听任资本片面追求物质膨胀,而是既要物质财富极大充足,也要精神财富极大富有,“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11],以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从2035 年到2050 年的远景蓝图,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这就是说不仅要保证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富裕,也要实现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富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增强各方面实力,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持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始终坚持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一方面为了使人民群众物质世界更充裕而进行物质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为了使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更丰盈而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满足人们身心健康的需要,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总之,我们要实现“两个文明”协调的现代化,就必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4]。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从自然界进化而来,又能动地改造自然。由于人类受认知能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的程度不同,导致对自然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在古代社会,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对大自然的极度依赖和人们有限的认识能力,面对大自然的神奇奥义,人更多的是尊重崇拜、敬畏敬仰,认为自然是“巫魅”的,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原始的“和谐”。近代社会以来,人对于自然的敬仰慢慢消失,自然逐渐袪魅。一方面是因为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高扬人性,贬低神性,理性的光芒使得大自然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人的主体性地位被充分显现,认为事物是有待加工的材料,人由崇拜自然转向崇拜自身;另一方面在“知识就是力量”号角的驱使下,资本把科学知识用于生产,使之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和资本增殖的工具,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资本主义借助科技的发展,使得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又以无休止的资本增殖为目的,毫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本“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12],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斗争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自然资源逐渐枯竭,自然环境持续恶化,生态危机不断蔓延。
中国式现代化避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主张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理论维度,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理论创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3]“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14]“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15]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在实践维度,从长江十年禁渔到黄河污染系统治理,从不断扩大人工林面积到建设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到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大幅提升,中国共产党以最有力的措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保护环境。在制度维度,加大立法力度,让制度说话,将生态文明写进宪法,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接连出台并相继落实。在时间维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 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总之,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决心,用一系列思想和行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好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6],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与自然的矛盾自人类文明的诞生而诞生,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两个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既不为了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而牺牲精神文明,也不单方面重视精神文明而忽视物质文明;既不一味屈从自然而放弃发展,也不会为了实现发展而牺牲自然,而是要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中追求平衡、协调、可持续。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只有统筹地考虑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识得事物的“庐山真面目”,否则只能得出片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既重视质的问题,追求可持续,又重视量的问题,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深刻体现了质与量的辩证统一。
现代化中质的问题体现在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上。不同的现代化实现方式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西方现代化被资本逻辑所控制,以血腥肮脏的殖民掠夺作为发家致富的起点,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以物质财富增长为唯一标准,以资本利益为唯一动力,“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0]871。这种现代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分裂、道德沦丧、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不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立场,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满足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中国式现代化既充分激发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又强调规制资本,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充分结合,使其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辩证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共同富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民生福祉,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机制,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使人民能够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建设和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能力,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承载能力,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美丽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前瞻思维和战略眼光,是利国利民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
现代化中量的问题是现代化要覆盖一定的人口,因此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与难度受人口规模的影响。从世界各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现状而言,美国是最为发达和先进的,但覆盖的人口也只有三亿多,而较早完成现代化的欧洲总人口也只有七亿多。从实质来看,西方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它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层加剧、阶级矛盾激化等问题。马克思清楚阐明了这种现代化的本质:“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10]269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包括十四亿多人口。这种数量级的人口规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难度和现实进程。这是因为再小的问题乘以十四亿都会变成大问题,再简单的问题也会因为乘以十四亿变得格外复杂。我国现代化起步时底子薄、资源少,并且当时的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解决这一困境的棘手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进程中充分释放了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发展潜力,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工业化,以改革开放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人口红利充分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使人口规模巨大的困境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大、人才优势巨大、消费潜力巨大的优势。正是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才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在一个幅员广阔、发展相对落后且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推进现代化的奇迹,开辟了人类现代化的新途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式现代化既重视质的问题,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又重视量的问题,破解了在超大规模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世界性难题,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深刻影响。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通过内在矛盾运动,以自我否定的方式实现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就要求人们既要看到发展道路的曲折性,也要看到发展方向的前进性。中国式现代化既层层推进,每前进一步都有新提升,又困难重重、历经无数挑战,深刻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层层推进的,每前进一步都体现了中国发展水平的提升,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周恩来于1954 年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7]。后来经过实践的发展,“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有所调整,直到1964 年才正式确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8]。1978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9]4961979年,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正式提出来:“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20]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582“小康之家”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现代化的战略蓝图,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现代化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并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谋划了新的战略蓝图。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刻规律性认识,源于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打赢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中国式现代化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建成,大幅提升了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军队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可,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逐步提升,“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实践的发展也必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断升华,新的理论又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取得更大成就,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上的层层推进是我们党根据每个阶段的国情,按历史和实践的基本要求,守正创新提出的规律性认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惊涛骇浪,在曲折中前进的。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就面临以美国为首的强大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遏制政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对我国周边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既面临着繁重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又要应对美苏冷战带来的巨大政治、经济、军事压力。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形势于我国有所缓和,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有所提升,但不久又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出于霸权主义和意识形态偏见的打压。
如今,虽然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是依然面临国际国内诸多挑战。从国际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愈加视中国为“洪水猛兽”,采取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全方位围堵打压,试图用各种办法干扰甚至中断我国现代化进程,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从国内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中国共产党依然要加强自我革命,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短板,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现代化的推进。我们要坚持辩证思维,正确看待和应对现代化中的曲折性,将压力变为动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五个重大原则,并且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固底板、补短板、强弱项,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扫清各种障碍。
总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践行了初心使命,也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贡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为了肩负历史重任,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22]。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蕴含着四对重大的辩证关系。从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中国特色来看,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两个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来看,体现了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统一;从现代化的发展形式与状态来看,体现了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来看,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3]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人民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应对一个个现代化难题中,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这个意义来说,植根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辩证性,体现了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