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地开创既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又体现中华民族的个性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提出诸如“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被世界更多国家和人民所欢迎、接受和采纳。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百年奋斗的历程与经验,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中国共产党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但以美国和部分西欧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为更好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增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精神,提出更多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打破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污名化和偏见,推进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接续发展,学界从多方面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相关探讨集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成就、历程、经验、意义、问题、挑战等方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近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立项,主要涉及国家治理、经济、农业等不同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机制、效能、路径等具体问题及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等方面[1]。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讨研究已取得较为体系化、系统化的丰富成果,但由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因此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科学梳理,形成较为清晰的脉络。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有几种阶段,成为学界明晰中国式现代化从何而来这一问题的切入点。对此,学界有如下观点。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奋斗历程研究。赵英红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三个历史时期[2]。许耀桐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分为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探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的拓展探索这四个探索阶段,并详细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关于现代化建设的相关论述[3]。任志江等人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模式的理解经历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三种类型,先后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业化道路、过渡时期工业化道路、“四个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五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4]。李斌雄和魏心凝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分为谋求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时期(1921—1949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时期(1949—1978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时期(1978—2012年)、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期(2012年以来),并论述了各个阶段的现代化建设的主题、价值理念、成就、理论成果等[5]。刘景泉和杨丽雯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从党的一大到党的二十大的主要议题和内容,论述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经历了奠基、寻路、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展示出党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6]。王娟基于大历史观视域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探索奠基期、开拓创新期、成型深化期,清晰地回答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来”的问题,即它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历经千辛万苦一步一步创造出来的,深刻印证“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7]。
第二,总结党百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张三元指出中国共产党早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艰苦的实践探索、伟大的改革开放、复杂的伟大斗争,锻造、磨砺、践行和永葆了初心使命,进而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创造了其重要思想基础和物质条件;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的价值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8]。颜晓峰强调,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回答党的百年奋斗主题的重大成果,这说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实现现代化相辅相成,也证明了该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其次,党经过百年奋斗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飞跃所形成的成果都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实践方式和理论成果[9]。刘少坤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集中体现,深刻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10]。任志江等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据新阶段、新矛盾、新目标、新任务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架构、战略部署、布局安排等进行创新升级的结果,有力确保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良好开局[11]。刘景泉和杨丽雯从党为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的光辉历程中总结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如必须牢记“五个必由之路”;必须把握发展的“时”与“势”,充分用好“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奋斗向未来,进而有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确实是将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自己初心使命的无产阶级政党[6]。
学界主要从哲学、经济、历史、政治、文化、中外对比等视角阐释和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一是哲学视角,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哲学解析,并以此为依据聚焦“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认为这既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又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所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董慧谈及“人民主体性”这一核心内涵,提到人民的主体性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高价值诉求和最基础的价值支撑是党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12]。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发挥人民主体地位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仅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还立足中国国情,创造出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中国式现代化[13]。唐爱军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国情和现代化有效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是有效驾驭资本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全面现代化,构建了遵循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大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14]。贺来注意到中国式现代化在个体、社会生活共同体、人类整体三个层面都集中体现了其实践智慧品格即“实践之善”的自觉追求,进而克服了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抽象对峙[15]。阮博从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形态和具体形态的相互关系分析中,揭示“总”与“分”的结合,从中国式现代化与时俱进的鲜明品质中揭示“守”与“变”之间的互动与统一,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即中国共产党和基础力量即中国人民的相互依托和支撑中揭示“上”与“下”的联动,进而充分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辩证性[16]。
二是经济视角,即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物质进程进行阐释。在程恩富看来,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把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作为模式、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目标、把统筹发展与安全作为要义,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方法,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17]。这五大方面的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部分,也切中当前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总体要求的核心内容。常庆欣强调,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素,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主线[18]。李曦辉等人基于域观经济学视角通过计算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等指标,确认了中国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取向的正确性。他们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引导国家致富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同时又不侵害他国利益,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为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开辟新道路、提供新方案、分享新模式[19]。
三是历史视角,即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探讨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主张中国式现代化是伴随着时代与实践的进步而不断地被赋予新内容。王水兴概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经历了“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演进,并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内涵,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实践要求,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内涵的理论概括[20]。张占斌等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中国的现代化”探索阶段、“四个现代化”探索阶段、“小康社会”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发展阶段[21]。阮博从“前”与“后”承接之大历史观视野出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承续和阶段性超越的过程[16]。
四是政治视角,即从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认为其在总体上体现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具体内容方面表现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根本目的;遵循科学发展观这一基本要求;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取向;等等。董芳芳和刘爱军辨析目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诸种观点,提出应以“五坚持说”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并分析“五坚持说”提出的标准及学理依据[22]。徐坤则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以现代化作为民族复兴的载体,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原则,以“五位一体”统筹现代化战略布局,以“两步走”为战略规划[23]。黄宝成和周育国的“五内涵说”,把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定义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4]。周晔、董志勇和毕悦也从这五个方面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25,26]。
五是文化视角,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陆卫明和邓皎昱从文化意蕴、文化力量、文化叙事、文化发展方向与推进路径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维度,进一步肯定了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27]。沈江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基因的基本架构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相互协调的“文化传统”,且它们分别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根基、灵魂和催化剂,共同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精神气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平稳向前[28]。刘文嘉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和俄国之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凸显了一种“特殊的普遍性”逻辑,进而判断中国式现代化呈现了这种逻辑,其在文化实践中具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保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的基本指向[29]。代玉启判定,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由独特民族文化而产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能以包容性和开放性为人类问题的解决和多元现代化模式的实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0]。
六是中外比较视角,即从多方面的比较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意。阮博从“中外”的比较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也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显著差异,是一条现代化道路新形态[16]。刘军和李爱华考察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逻辑,认为其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盈利”、对外殖民侵略、建立并维护世界霸权体系的资本主义文明逻辑[31]。徐平从审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系统性危机出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实现的。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外交的中国式现代化逻辑,超越了资本主导的生产逻辑、总体性危机的现实逻辑、主体异化的价值逻辑和国强必霸的丛林逻辑[32]。丁志刚和熊凯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具有四重相对逻辑,从而论证政党主导逻辑超越寡头主导逻辑、人民中心逻辑超越资本中心逻辑、全体贡献逻辑超越少数独享逻辑、和平发展逻辑超越战争驱动逻辑[3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34]。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哪些共同特征,又基于自己哪些国情而形成中国特色,这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并形成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五大特征说”。一部分学者如黄宝成和周育国、燕连福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4,35]。
二是“基本国情说”。裴长洪和刘洪愧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出发,指出人口规模巨大、人口与自然资源关系紧张是中国国情的最大实际[36]。陈希颜和陈立旭比较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提炼中国式现代化关于追求创造繁荣发达的现代文明这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后发”“并联”“人口规模巨大”等这些中国基本国情,建议中国应沿着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前进,在坚持“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37]。
三是“‘五位一体’文明说”。鲁明川、孙代尧以‘五位一体’为依据,认为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主要标志,其基本内容包括:生态与经济;政治与文化;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全面自由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38,39]。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目标指向和战略路径。
四是“多维度说”。一些学者从多个不同维度、不同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展开讨论,形成了诸多理论成果。余品华从党的领导、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四位一体”等方面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征[40]。胡鞍钢提炼了中国式现代化十个方面的特征[41]。万美容从党坚持人民立场的角度,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人文取向特征,即坚定人民立场、独特人文本质及民本价值取向,进而要求在人的现代化中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42]。庄贵阳和王思博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双碳”目标特征表现在人口规模巨大,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时间紧任务重,为碳中和预留时间较短;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掣肘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纵深推进等方面,倡导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双碳”目标[43]。
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因何在?学界对此有详细的研究和阐述。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领导力量和保证。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也已经证明,一个强大而有力的执政党,是后发国家寻求自主现代化道路,推动现代化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44]。拥有坚强的政党领导,才能建成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二是认识和把握现代化规律。党成功地领导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化进程,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对现代化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正由于具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才能在现代化每一个关键时刻,作出正确抉择[45],才能在充分利用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历史主体能动性和把握历史发展重大契机,创造性建构社会主义性质和新型现代性相结合的社会结构,从而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显著优势[46]。三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党建设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4]。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价值取向,这既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又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并朝着美好生活方向发展,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中以物质财富为核心的贫富两极分化价值观,彰显人民至上的优越性[47]。西方国家追求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基础的价值取向和资本至上的观念,人们被资本奴役,成了一种“生产工具”。中国则不断解放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让广大劳动者成为社会财富的主人。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具有独特的内涵和魅力。
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探索现代化道路新选择。现代文明不是只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局限于西方式的社会发展模式。相反,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产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于中国,又为全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中国共产党在对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的探索中创造出的具有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提供思路,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48]。国际社会称赞,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奇迹与创举。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经验将给更多的国家与民族开辟出一条通向美好明天的途径[49]。
第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50]。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4]。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富强民主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举措。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是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第三,促进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创造性地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走向何方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在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凸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破解了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性难题和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51]。
如上所述,当前学者基于各自专业领域,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精确地阐释了其内涵及特征,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的关系,辨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同其他文明发展道路的异同,回应了国外一些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质疑。这些研究既有对“大问题”的“宏大叙事”,又有对“小问题”的微观分析,实现了纯粹的文本理论剖析与具体的现实问题解答。当然,为不断充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宝库,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有进一步突破的空间。
第一,在研究内容上,力求做到系统完整地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内涵、特征和意义贡献等,这些研究基本能囊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理论框架,但研究内容大多偏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从其他学科领域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则较少。虽然也有部分学者专门从哲学、历史、文化和中外比较等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探讨,但是总体来说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式现代化至少涉及了法学、经济学、史学、政治学、文化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体系,其综合性特点十分明显。具体而言,它不仅包括理论研究,还包含实践研究;既有宏观领域的纵向梳理,又有微观层面的横向比较;既关注整体水平,又注重个体特征。它不仅涉及不同时代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及其他社会关系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等若干基本理论及实践问题;不仅要考察整个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形态的演进轨迹及其相互关系,又要把握不同类型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征;不仅要全面考察中国国情,还要把握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更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一些重大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在研究内容上,注重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纵向与横向相统一。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可更多采用比较研究方法。从同一般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对比中,更加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意,挖掘其最大优势和最本质特征。现有研究主要以美国和西欧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发展道路及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比较对象,论述中国式现代化对它们的超越。但这种比较研究还有待深化和拓展。由于人类文明发展形态并非只有以美国和西欧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发展道路,还存在非西方的拉美模式、东亚模式及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特发展道路等。因此,学界未来可详细地揭示各种非西方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肯定其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同时研究其局限,从而总结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内在本质、基本特征。可以通过对比西方和非西方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各方面突破,进而凸显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彪炳史册的贡献和独一无二的地位。
第三,在研究视角上,基于整体性视角,不限于某一具体问题,更将多个具体问题加以联系与整合为一个“大问题”。首先,系统研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的历程,并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置于其中加以考察。其次,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生成和发展逻辑。再次,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和维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创新性贡献。最后,基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与经验,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审视其世界性意义,使其从反映特殊性的“中国道路”演变为反映普遍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第四,在研究层面上,不局限于理论分析层面,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层面。换言之,不单单要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更要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做”,即如何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有作为的实践,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为此,学界面向国内,可研究党中央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同时,学界面向国际,可研究党中央向国际社会提出的诸多创新性的中国方案,并站在国际社会与各国人民的角度,评价它们的实践效度。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意义,使其更具有理论说服力和实践可行性。
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路径选择。总体来看,学界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第一,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以1921 年为始,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指南,以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探索而成的现代化道路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广大利益。因此,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有利于更加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第二,有利于打破西方固有的思维定式。西方中心主义者普遍采用“西方文明”“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来表述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以为“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性的象征,而作为“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代表的西方国家,则被认为是现代性的主要发源地。但所谓“西方文明”是建立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的,其本质是物的交换逻辑对人的社会关系的统摄,从而导致人的异化,并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对立,这并非完美的现代文明,也不能为全人类提供平等共享的价值平台。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逻辑,超越“西方中心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
第三,有利于正本清源。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有利于澄清一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歪曲和误解,是对西方宣扬的错误论调的有力反击。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保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同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作出开拓性创造。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再版,更不是盲目学习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摹版。它是属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就人类文明发展而言是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它扬弃了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资本逻辑,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类大同、和平发展,有力反击了所谓“新自由主义模式在中国落实”“形成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与“华盛顿共识”有着本质区别。全面、充分、精确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可为同各种歪理邪说作坚决斗争提供理论指南和实践方法。
第四,有利于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向国际社会,着眼于人类文明发展而提出的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中国方案。它不是西方国家所谓“逢强必霸”的现代文明模式,而是追求和平、求同存异、互利共赢、不带偏见、没有歧视、平等发展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新路径、新方向。它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西方文明霸权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建立一个全人类都能够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这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根本需要。因此,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系统阐发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国际关系等各方面内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进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52]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大曲折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要价值;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独创性、长远性贡献。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长期的热点理论和实践课题,既要从理论中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又要从实践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至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