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婵
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经济迈入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深入融合,商业竞争发生了本质变化,原有的商业思维难以适应新时代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社会对商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质量需求。数字经济将我国引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专业人才培养必定要对接新技术和新职业岗位群,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然而,以传统商科思维教育理念持续输出的商科人才与数字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发展商科人才存在结构性失衡,且这种供需矛盾的差距还正在不断扩大化。从国家到院校都纷纷出台文件,全面推动新商科人才培养建设工程。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现代信息网络成为重要的载体,商业主体、商业客体、商业载体和商业信息技术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切商业活动都在被重构。企业转型升级向着高质量发展,商业经济活动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首先,数据成为土地、劳动、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带来新的发展动能。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的数据资源能全面激活和支撑商业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其次,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促进产业数字化。数字技术驱动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增加产量和提升效率,比如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数字金融等数字化升级改造。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数据相互融通,实现产业链数字化。数字经济下,从传统企业形态到产业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最后,数字产业化驱动商业发展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产业数字化的同时,数据从量变产生了质变,培育出以数字技术、数据要素为核心产业的经济活动。数字产业化可以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作为商业应用的技术基础,其突破和创新助推商业获得持续发展创新的动能,创造出新的商业价值。
1.创新思维培养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数字经济时代是一个技术快速更迭的时代,企业创造价值的基本逻辑也在快速转变,商业模式创新前所未有地活跃。基于过去的经验和权威去分析与指导商业实践活动已经失效,需要更加敏锐的动态观察能力,随时应对商业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新技术与商业活动的深度融合导致商业处于持续迭代创新中,新商科教育必定也是在创新中前进。新商科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商业发展的规律。
2.复合多元的专业知识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商科知识是高度情境化的,不能脱离行业背景和应用场景。经济管理活动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商科学生要有一个开放的行业和社会认知。特别是科技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多围绕用户需求构建开放的平台生态,原有产业边界渐渐消失,新商科教育更需要广阔的视野。广泛应用于社会商业活动的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发展了新商科,这些信息技术必然是商科人才要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新商科人才需要掌握新的业务、新的技术、创新思维等复合多元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岗位需求。
3.大数据分析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技能
新技术的突破往往会带来商业的创新,新商科人才虽然不需要成为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但仍需要具备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了解发展前沿。其中,在数字经济下,数据已经是核心的生产要素。海量的数据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数据思维可以培养全局观和创新能力,发现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甚至是实现跨领域的连接。此外,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能更加精准识别需求痛点和实现客户精准画像。商业实践需求已经表明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是新商科人才必备的核心技能。
1.缺乏理论基础指导
基于技术创新的数字经济背景下,新的商业模式、商业规则都还处于成型中,新的商业理论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剖析和总结。新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且长远的意义,但也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沉淀的过程。然而,商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商科人才的培养需要紧密对接数字经济下的商业人才需求。新商科的教育缺少理论知识体系提供思想指导,使得新商科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商业新思维的培养必定充满着挑战。
2.缺乏系统性课程体系设计
数字背景下,新商科培养的学生尚无法胜任商务类岗位对数据分析能力的新要求。目前,虽然商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确认了数字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商科课程体系设计上仅简单增设一两门独立的数据分析类课程为主,而且教学理论和数据分析实践存在割裂,缺乏利用数据分析实践结合商业理论对商业活动的现状、成因、决策及问题的教学融通。理论和实践难以有机融合也成为新商科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痛点。这是新商科的课程体系构建从整体设计上缺乏系统性造成的。
3.跨学科专业融合难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以专业学科为基础,设置三层管理架构学院、系、专业,再进行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现行单一学科专业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下,各专业依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配置师资、硬件和软件资源等。各专业间的教科研活动也基本是封闭运行,壁垒分明,很少跨专业交流合作。新商科需要将不同学科的技术前沿融入学科发展中,培养多元的复合型人才。在院系设置中,商科一般属于经管类,信息技术一般归属于理工类信息学院,因此新商科人才培养就需要跨学科专业融合,在师资、课程、实训平台等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共享。然而,目前高校的层级管理中学院之间各自独立,各院系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相互博弈,专业间深入融合的共建、共享在旧有的管理机制中很难推进。
4.教学资源难以支撑新商科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
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相互融通才能激发内在活力,实现优势互补。但是,数字技术与商科专业的创新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应支撑课程内容的教材,教学的实施必然存在很大的困难。课程配套的教材和实践平台等软硬件的建设都是一个需要耗费时间、人力、物力的长期过程。此外,现有经验丰富的商科教师都是传统商科背景专业出身,缺乏数字信息技术背景,尤其是高职称师资队伍。教师是新商科教育改革和实施的深度参与者,新商科全面改革的过程都离不开专业教师参与。商科兼具信息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在整个社会人力资源中都属于稀缺人才。如果参与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老师对商科和信息技术没有深入的理解,很难构建合理且系统的课程体系。
数字经济背景下,能适应未来数字商业的商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商科专业基础,同时还需要兼备创新迭代能力和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以适应技术快速迭代推进的商业变革。通过对新商业特征,人才需求以及面临的困境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新商科的建设思路。
1.多主体协同育人
商业实践总是先于学科理论,商科教育需要克服理论的时滞;学中做,做中学,学中思,符合认知规律。社会力量是新商科的建设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存在。产学研平台的搭建,可以在学校、企业、政府之间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建设适应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新商科利用多主体协同创新育人机制,通过观察新现象,提炼新问题,研究新对策,得出新结论,引领新实践,最后升华为新理论。新商科利用科学研究服务政企,不但理论和实践紧密融合切实为企业经营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还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教与学紧跟科技前沿处于创新性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滋养。
2.建立数字信息技术和商科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
新商科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设置需要数字信息技术与商科类课程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复合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新商科人才数字信息技术的培养重点应是数字技术创新思维的培养,而非商科人才中的技术专家。数字信息技术的素养集中体现在理解数字经济背景下,新技术对企业经营和组织模式发展带来的重大变革,了解商业模式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拥有商业创新思维的基本认知和思考。其次,数字信息技术中突出培养大数据分析能力。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都严重依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决策,新商科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已逐渐成为重要的职业技能。
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素质课程构成,逐渐递进。基础课程以商科和新技术的通识教育为主,了解商业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普及新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场景。专业课程仍以传统核心课程为主,更新引入商业案例并辅以大数据分析实训,加强专业与技术的融合。素质课程提升学生商业和数字信息技术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促进就业。这类课程可以积极打造第二课堂成为育人载体,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比如社会调查、技能竞赛、创业实践等。
3.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
目前,新商科的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和实践平台等教学改革项目建设推进缓慢。其中商科兼数字信息技术复合型师资匮乏是最大的制约因素。高水平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培养、引进、跨学院共享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从高等院校长期发展看,复合型师资应以专业自主培养为主,现有的师资队伍就必须走出去,到企业深入实践,加深数字信息技术的理解。同时,高校要引进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青年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及熟悉数据科学与商业的专家到校园开展实践教学。这类专家可以通过兼职教师的形式,不仅给学生授课,还可以给教师上课,帮助教师找到专业课程的技术融合点,且不断完善整个课程体系。此外,应依托学校和学院的学科优势,建立跨学院的师资团队共同学习,取长补短。跨学科的交叉融合需要配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激励措施,去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探索。
数字经济背景下,商业经济活动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新商科建设可以从多主体协同育人、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复合型师资队伍三个方面开展,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大数据分析等复合多元专业知识,适应新时代岗位需求的新商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