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以实际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转型

2023-12-22 03:46马正军
师道·教研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评价课程课堂

马正军

一、学校概况

学校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重”的办学理念,秉承“博爱、博学、博大”的校训,拥有一支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的高素质“三专”(专一、专注、专业)教师团队。学校始终把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着力点,致力打造以“尊重差异、教真育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造。生源结构多元,学生之间文化差异较为显著,学生学习习惯的参差不齐与家庭教育的高期望值导致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矛盾突出,如何通过课堂变革促进学生之间的融合发展成为学校质量管理和内涵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策略

(一)树立“全程高效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大课堂观

1.教师“三角色”。课前当好学生的“秘书”,课中成为学生的“导师”,课后做好学生的“督察”。

2.课堂“三境界”。课堂教学要達到“三境界”,即形动——千方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具有我想学、我要学、我能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心动——用真情打动学生,刻意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神动——用教师的思想火种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进而导之以行。将传统的传授知识变成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中、在充满生命力的活动过程中增知识、长智慧、炼能力。

3.模式“三改变”。变“学生课前等、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后练、教师隔天评”的低效教学模式为“学生课前自学、师生课堂练学、学生课后复习拓展”的高效教学模式。

4.学习“三层次”。学生学习力求达到的三个层次:懂→会→通。教师要把“功夫花在备课上,本领使在课堂中”,切实树立课内“抓中间带两头”、课外“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理念,课前、课中、课后全程跟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成为课堂内外最活跃的因子,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学进去、感兴趣。

(二)创建“学习共同体”

“全程高效课堂”研究离不开团队合作,需要参与者通过共同学习、合作、共享和发展,形成“学习共同体”。我校始终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重”的办学理念,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为给予教师的最好福利,致力打造一支有共同理念、师德良好、素质高强、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学校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依靠教师,构建充满关爱的、积极向上的、公平竞争的人文环境,营造“和谐、合作、活力”的团队氛围,让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有更高远的奋斗目标,促使教师“教有良方、教有创新、教有特色”,不断自我实现又不断超越自我。学校为全体教师配备“智慧课堂”信息化备课设备,全面推行电子备课,实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常规化和校本教研的网络化。同时,采取“资源开放、共建共享”策略,形成学科间、教师间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和实施“个体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以团队考核为主”的捆绑式考核评价管理机制,全方位关注和评价教师的工作实绩,过程与效果同等重要,以此栽培每一位教师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

(三)让新思维渗透进课堂的深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有空间、学有方法、学有收获

1.深钻教材,熟知学情备好课。精深地钻研教材和课标,广泛地收集相关资料,全面地调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水平,设计优质的学案(教学方案)。教师备课提倡自主、合作、创新相结合,努力做到四有:“脑中有课标”“胸中有书本”“目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并能依纲据本,构筑好教学结构,做到备学生、备目标、备教具、备问题、备板书、备练习。集体备课重在发挥“集团效应”“导向效应”“驱动效应”的优势。

2.转换角色,优选方法上好课。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情境的设计者,资料线索的提供者、合作分工的指导者、探究过程的促进者、交流反馈的组织者、成果评价的参与者。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知识的价值,实现一课一得,人人有得。鼓励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才能、特长、兴趣和性格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教学特点,创造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使教师教学风格个性化。

3.搭建展台,多向反馈比技艺。一是定期举办“博爱杯”教学大比武活动,以“岗位练兵”式的竞赛锤炼教学硬功、提升教学素养,凸显“以赛促教、以赛强能、以赛提质”;二是承办省、市、区“相约名师,携手同行”等大型主题教研活动;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常态式”汇报课、观摩课;四是发挥我校骨干教师相对稳定的优势,“结对帮扶”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五是每周开设“博爱大讲堂”,为教师交流教学技艺提供对话切磋的平台,点燃教师研究教学、探究教法的热情。

4.课题驱动,增强教师成长力。合作、共赢、共生共长是“高效课堂”研究倡导的一种研修文化。一是积极开展“微课题”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人人有“微课题”,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如教师每学期一节的研讨课就以“我理想的课堂”为主题,确定自己的对照目标:分析现状→制定努力方向→学习提高(为达到该目标要学习些什么,找哪些理论支撑,积累经验,磨合方法等)→展示汇报→尝试形成特色或个人风格。二是坚持以学科组为责任主体的“大课题”研究,以研带学,以研促教,以研兴师。三是不断创新“教研专家+学校”新型教研合作模式,构建出横向交流合作、纵向学习沟通的立体教研体系,让教科研成为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和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5.多把尺子量学生,转换视角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探索富有时代特色的差异化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坚持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途径多渠道、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展现“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让“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成为一种可贵的希望和动力。评价标准重点放在评价学生的“学习力”上,即看学生是否会提问、是否会自学、是否会展示、是否会倾听、是否会评价、是否会质疑、是否会讨论、是否会总结、是否人人都参与、是否都有成功的体验、是否真正获得能力发展,发挥出评价的反馈、诊断、激励功能。多把尺子量学生,加大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行为表现的反馈力度,一方面主张“评价成功”“评价优点”“评价特长”,另一方面也积极倡导“真诚批评”,让师生在自评、互评、家评、校评相结合的评价过程中及时取长补短,日趋进步。

(四)建立学情、教情、考情及家情分析机制

推动教师、学校、家庭“一体化”的教育策略,充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及在学习过程中不同教师实施的教学手段、课堂管理策略与发挥的效能,并分析、印证多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三、发展成绩与经验

(一)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文化

我们探索多彩的课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成课堂、开放课堂、生活课堂交相辉映,形成了“主动学习、多维互动、自主高效”的课堂氛围。课本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整合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使课堂充满浓厚的校本气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相互竞争,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氛围。學校还设置了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个性课程,并开设研究性学习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体育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我能行”等系列活动,积极探索“小组多元合作制”,把合作小组的合作行为延伸到课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二)特色培育初显亮点

博蕴智慧,爱育未来。我们积极探索核心素养与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幼贯通培养时代新人的理念、思路和做法,彰显跨龄教育优势(四个学部“十五年一贯制”),特别把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着力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天赋、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为他们定制专属的成长规划,这种发展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方面,更是“兴趣”和“志向”的培育;我们注重多元课程阵地的建设,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丰富的素质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

新教育;新理念,育新人。在博爱,课本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需要联系身边事、关心国家事、关注全球历史;学科知识也不再是隔绝的,更需要的是融合之后的理解和了解。我们希望将学生的经验、现实的生活引入课堂,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开拓实践途径,培养创新精神,使生成的课堂更灵动,使开放的课堂更精彩,使生活的课堂更鲜活,真正构建起核心课、特长课、选修课同步,长短课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着力体现未来教育的核心——创造力的培养。

(三)“智效相融”共建教师专业成长“实践体”

未来教育的发展意味着教学方式的改变,包括合作化教学、项目式教学、开放式探究、服务型教育等。数据意识和信息智能图谱变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增长点。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评价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