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和评价策略

2023-12-21 09:39孟云
天津教育·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木棒课前预习平行四边形

孟云

小学数学教师优化预习作业设计,完善作业评价内容和形式,不仅可以转变学生对课程预习的看法,使其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实现对单元知识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的评价活动及时纠正错误认知,掌握更多自主预习方法,从而提升课前预习效果。对此,为了使课前预习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设计与评价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设计迁移类、实操类、调查类、自选类预习作业,开展讲解和自述等评价活动,以增强预习作业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小学数学预习作业设计原则

(一)难度适宜原则

为了提升学生预习单元数学知识的效果,教师需要遵循难度适宜原则,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围绕单元知识点设计难易程度适中的作业习题或任务,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困生自主学习的压力,还能有效提高他们自主探知的信心,从而改善课前预习效果。

(二)形式多样原则

教师应当遵循形式多样原则设计课前预习作业,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作业任务能够符合其不同的认知习惯,从而让学生更快速地完成作業。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预习作业转变学生对数学预习的看法,端正他们自主预习的态度,进而提升其自主学习质量。

二、小学数学预习作业的评价要求

(一)引导性评价

在作业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性教育的作用,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预习过程,深入思考预习结果,使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元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预习认知质量。

(二)激励性评价

在评价课前预习的过程和结果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运用激励性和鼓励性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中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真正认识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和意义,从而转变预习态度,提高预习质量。

三、小学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设计迁移型预习作业

数学知识点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设计迁移型课程预习作业,引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推导新的知识点,使其对即将学习的单元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设计迁移型预习作业之前,教师要先回忆与单元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点,然后进行拓展延伸,融合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关联性的作业习题,让学生通过解答问题,从已经掌握的知识中延伸出新的知识,从而实现有效的迁移认知,对新的数学知识点有一个初步认识。

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预习作业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认识11—20各数”单元知识点,设计具有迁移认知特点的课程预习作业。例如,布置几道与20以内数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数字知识,如:10、13、16、20数字的读法是什么?10是由几个1组成的?20是由几个10组成的?然后,教师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围绕100以内的数设计作业习题,如:10—19十个数字的读法是以“十”为起点,如十一、十二等,而20的读法是以“二十”为起点,那么,按照这一规律,推测21、22等数字的读法?一捆小木棒是10根,两捆相同的小木棒是20根,又增加了3根小木棒,当前小木棒一共有几根?根据上一题进行反推,两捆十根的小木棒外加三根单独的小木棒,一共有23根,那么24根小木棒中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19根小木棒加1根小木棒,一共是20根小木棒,那么,29根小木棒加1根小木棒一共有几根呢?以此类推,99根小木棒加1根小木棒,一共有多少根?教师布置迁移型数学预习作业,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还能借此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迁移思维,使其根据已有经验对新的知识进行迁移探索,从而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

(二)设计实操型预习作业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具有更强的形象化思维能力,对清晰直观的画面或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设计实操探知型课程预习作业。比如,针对几何知识,教师可以在预习作业中布置模型制作类探知任务,鼓励学生根据单元基础知识,采用测量、折叠、裁剪、粘贴等方式制作简单的几何图形,从而直观呈现不同图形的不同样式,使其在实操预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图形表象认知,对单元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

以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预习作业为例,在实操型数学预习作业中,教师可以结合单元知识布置动手操作类探知任务。如:搜集日常生活中含有平行四边形图形的物体,如镜子、贺卡、家居摆件、钟表等,观察并描画其中的平行四边形;用小木棒自行拼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尝试用拉伸的方式将这两个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尝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尺和等腰三角尺拼组平行四边形;尝试用废纸板、尺子、剪刀等工具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结合上述任务完成结果,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点,思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异同点。教师布置动手实践类预习作业任务,不仅可以转变学生对数学预习的看法,提高他们主动探索几何知识的积极性,使其对平行四边形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还能借此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模型建构能力,提升其利用模型自主认知几何知识的水平。

(三)设计调查型预习作业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有的数学概念或数学理论是对真实生活现象的总结与概述。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元素,利用各种现实教育资源,设计调查型知识探索预习作业。比如,让学生自行调查与单元新知识相关的信息,如历史故事、数学现象、现实应用、运用场景、文化背景等,此类题型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又可以快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其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合理关联,从而透彻理解简单的新知识,提升课前预习效果。

以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年、月、日”预习作业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单元知识点,结合真实生活元素布置有趣的自主调查类作业任务。例如,教师在作业任务中提供一些有趣的生活案例,以引发学生对单元知识的好奇心,使其自觉找寻与之相关的信息,从而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年、月、日”知识。比如,在调查预习作业中,教师先给出几个真实的年月日信息,并提出相关问题,如:2007年的二月是29天,2008年的二月是28天,每隔一年的二月都是29天吗?2010年、2011年、2012年的五月都是31天,六月都是30天,其中存在一定的规律吗?2020年有366天,2021年有365天,这两个年份为什么会有一天之差?是每隔一年都有366天吗?日常所说的平年、闰年指的是什么?年、月、日是从何而来的?一年一共有多少个月?学生自行探寻问题的答案,能够对基础的年、月、日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知道每年一共有几个月,知道平年和闰年的辨别方法,知道一年之中的大月和小月等,从而为之后的课堂深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利用常见的生活现象设计预习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单元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提升其主动探究年、月、日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借此提高他们自主探知、自主预习的能力,进而有效改善课前预习效果。

(四)设计自选型预习作业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能够对所见所闻形成自己的认知,因此,他们在个性特征、兴趣喜好、认知需求、学习水平等多个方面会产生差异。对此,为了满足班级学生不同的课程预习需求,教师可以结合单元知识,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形式不同、难易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自选型预习作业,让他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作业任务,通过完成任务实现对单元知识的初步了解。另外,教师可以借此激活班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他们对预习作业的看法,减轻学困生的课前预习压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其预习任务完成效率与质量。

以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预习作业为例,为了满足班级学生的个性化课程预习需求,转变学困生对预习作业的看法,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完成预习任务,教师可以围绕单元知识点设计多项作业任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并完成。

任务类型一:基础知识书面预习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三角形有哪些特点?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三角形三边长度有什么关系?三角形一共有几种类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区别是什么?梯形的定义是什么?梯形有哪些特点?

任务类型二:动手操作图形绘制作业

根据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与特点,在纸上画出这两种三角形;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画出上述两个图形的高;根据平行四边形定义绘制图形,标注此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根据梯形的定义绘制此图形,标注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任务类型三:生活探知预习作业

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初步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了解上述三种图形的特点,在生活中找寻与之相符的事物拍照,在照片中描绘具体图形,并标注出图形的边、高、角等信息。

针对上述预习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使其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完成作业任务,实现对单元基础知识的初步了解。

四、小学数学预习作业评价策略

(一)开展小组讲解评价活动

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作业后,教师可以围绕预习内容开展提问活动,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细致讲解作业习题。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过程和讲解结果进行客观点评,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从而使其真正理解单元重难点知识,提高预习认知质量。另外,教师可以优化作业习题讲解形式,既可以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讲解,也可以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讲解,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分享知识的信心,还能有效活跃他们的思维,提升其交流表达能力。

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作业评价为例,本单元预习内容包括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意义;了解比较统计图中两组数据的方法;了解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如何根据统计图内容进行信息拓展分析。针对上述课前预习任务,教师可以开展提问讲解评价活动。首先,按照同组同质原则划分学习小组,并根据每组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比如,针对能力一般的小组,教师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相比有哪些异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对能力较强的小组,教师提问:“如何根据文字和数据信息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如何比较统计图中的两组数据?如何根据数据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其次,教师要让各组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内容解答问题,对相关知识进行合作讲解。最后,教师客观评价各组的讲解内容,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在之后的深度学习中需要重点关注哪些信息。教师创建小组讲解评价活动,既可以改善知识预习效果,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堂认知方向与目标。

(二)开展学生互动评价活动

教师还应当丰富预习评价主体,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围绕预习行为和预习结果进行交流互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预习任务,转变他们的预习态度,还可以使其在互评过程中积累更多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从而提升自主预习能力。

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预习评价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抽签的方式选择学生进行预习作业讲解,讓被抽到的学生详细讲述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特点、要素定义、图形概念等基础知识的探寻过程。其次,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对讲述者进行鼓励性评价,引导他们提炼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总结出更高效的自主探知方法。比如,根据真实物体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结合拓展信息理解立体图形棱、面、顶点的定义等。教师开展预习作业互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使其了解更多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自主预习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增强数学预习作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教师要合理改进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让作业任务的难易程度更符合当前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让预习作业变得更灵活,容易调动学生主动认知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借助有效的作业评价活动,促使学生加深对单元知识的理解,从而使预习作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小学六年级数学预习作业的有效性设计及评价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1LYGJK14-L04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木棒课前预习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挑木棒
挑小木棒(节选)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能量几个长度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