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12-21 04:44:13李月华
天津教育·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导学式统计图导学

李月华

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导学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认知水平,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知识探究意识,还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引导性探知过程中得到多元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发展,进而改善数学认知效果。对此,为了高效达成上述授课目标,本文从导学式教学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创建趣味活动导学、探知问题导学、多元情境导学、应用训练导学等授课活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具体策略。

一、导学式教学法概述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一理论,主旨在于强调启发与引导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自主思考、自主理解、自主认知的重要性。这说明教师在应用导学式教学法时,要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学情和求知需求,结合授课内容对其进行科学引导,鼓励他们深入研究学科知识内涵,自主探索知识与技能正确应用的方法,进而提升自主认知能力,提高导学式授课质量。

导学式教学法不仅可以应用于课前预习环节,也可以应用在课堂认知和知识应用等教学环节。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使其在良好的状态下积极探索学科知识,主动研究相关问题,在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提高课程自主认知效率。

二、小学数学应用导学式教学法的原则

(一)导与学相结合原则

导学式教学法中的“导”指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展开的思想引导和方法指导,而“学”则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与自主分析。在此方法应用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导与学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利用各种资源或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有效的认知引导,使其在教师的辅助下高效地完成探知任务,同时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从而提升导学式数学教学效率。

(二)学习兴趣激发原则

对学生而言,枯燥的知识会给他们带来消极的学习情绪,而难度较大的知识则会让他们产生退缩心理,这些不良心理状态都会影响其最终学习效果。而在导学式授课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兴趣激发教育原则,巧妙融入多种新颖的探知元素,以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使其产生浓厚的数学探知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自主学习活动,进而使导学式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自主实践教育原则

教师还应遵循自主实践性原则开展导学式授课活动,为学生创造更灵活、生动的自主认知空间,给他们带来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以增强学生对导学活动的参与性,使其能够自觉运用已有经验探究学科知识,尝试应用所学技能解决相关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升其数学导学式认知质量。

三、小学数学应用导学式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一)趣味导学,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要想增强导学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将单元授课内容与趣味游戏进行巧妙结合,开展寓教于乐的导学活动。教师将游戏融合在导学活动中,能够利用游戏的趣味性特点创造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进而缓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抵触情绪,转变他们自主认知的学习态度,提升其课程认知效率。另外,教师可以利用趣味性游戏导学活动,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其通过积极完成游戏任务,逐渐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课程为例,本单元围绕物体的长短、轻重、高矮展开,学生需要掌握比较物体上述要素的方法,真正理解长短、高矮等物体不同量的含义。为了快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较强的比较认知兴趣,教师可以创建对比抢答游戏导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需要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趣味问题抢答,答对一题获得一分,答错不扣分,最终得分最多者将获得奖励。例如,教师在讲台上展示两个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的圆柱形物体,并提出问题:“A、B两个圓柱体,哪个长度更长?哪个更重?”学生通过对比观察,能够快速说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但是第二个问题,由于长圆柱体较细,而短圆柱体较粗,学生很难精准对比两个物体的轻重。教师由此可以引出另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能够判断两个圆柱体的轻重?”这一问题涉及物体的比较方法。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内容,找寻问题的正确答案并抢答。通过游戏化导学活动,既可以活跃班级学习氛围,改变学生知识探索态度,又能借此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知意识,进而提高其主动学习效率。

(二)问题导学,启发多元数学思维

在数学课程中,问题式导学法指的是教师围绕单元知识设置相关探知问题,利用问题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思考,以启发他们的多元思维,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其自主认知效率的一种授课方法。在问题导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设计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系列化探知问题,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让思维变得更活跃,进而得到多维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可以根据系列化问题的指引,实现对单元知识的推理性探究,从而提升推导认知和问题解答的能力。

以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课程为例,要想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建立1米=100厘米的认知,知道线段的特点,了解线段的绘制方法,教师可以开展系列化的问题导学活动。首先,教师提出几个简单的线段问题:“将一根毛线拉直,这根毛线呈什么形状?拉直的毛线和斑马线有哪些相似之处?上述物体的形状被称为什么?”学生通过解答上述问题,既可以初步了解线段知识,又能启发联想思维和比较思维。其次,教师继续提问:“观察斑马线,思考线段有哪些特点?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斑马线?”从而从线段知识过渡到长度单位知识,学生在答案找寻的过程中既提升了迁移思维能力,又能初步感知物体的长度,结合斑马线建立3米长的概念。最后,教师提出长度单位转换问题:“3米长的斑马线是否能够用厘米单位表示?从3米=300厘米,推导1米等于多少厘米?”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解答难度,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教学材料,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以及米与厘米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后根据教材提示推测问题的答案。在系列化的问题解答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探索单元基础知识逐渐过渡到探究重难点知识,同时得到联想思维、迁移思维、推理思维等多元思维训练,实现对单元知识的递进式理解。

(三)情境导学,改善数学认知效果

情境化导学式教学是通过构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认知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科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数学知识,以及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创设多样化的导学情境,如视频情境、实践情境、实物情境等,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沉浸式学习环境中提升自主探知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认知质量。

1.构建动态导学情境。

与传统的概念描述性教学方法相比,动态导学情境教学方法能够更快速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其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有效提升数学探知效率。另外,动态情境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给他们带来更直观的学习体验,进而使其高效地理解数学理论,提高单元知识深度学习质量。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课程为例,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课件构建动态的导学情境,使其通过情境观察和情境分析,加深对平移和旋转概念的理解,能够正确区别图形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课件,营造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视频中看到缓慢上升的缆车、逐渐下降的电梯、开往远方的火车,以及草原上的发电风车、直升机快速旋转的螺旋桨、钟表指针的延时摄影等。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描述上述动态场景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点。比如,行驶中的火车、运行中的电梯和缆车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进行位置移动;发电风车、螺旋桨、钟表指针都是围绕自身的中心点进行转動。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动态情境,能够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有一个初步认识。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列举身边看到过的相似事物运动现象,如商场抽奖转盘、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等。教师利用视频导学情境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使其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知欲望,并在视觉感官刺激下实现对知识的快速理解,进而提升自主探知效率。

2.构建实操导学情境。

动手实践是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帮助他们加深数学知识理解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导学方法应用过程中,为了快速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知识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工具构建实操导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应用学科知识实践单元技能,通过动手操作实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从而提升课程学习质量。

以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程为例,学生不仅要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辨析图形的能力,形成较强的空间观念。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实操工具构建图形制作导学情境,开展实践体验导学活动。在教授三角形的特点、三角形分类、平行四边形特征、梯形的特点等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创建图形辨析导学活动,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根据所做模型描述不同图形的具体特点、分享辨析三类图形的方法。图形制作活动能够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让他们在自主制作过程中感受到认知图形知识的乐趣,同时,通过亲手制作各种图形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进而提高几何学习质量,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念。

3.构建生活导学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的生活现象创建导学认知情境,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减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排斥心理,引发他们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从而更积极地参与情境认知活动,实现高效的导学认知。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情境导学任务,使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单元知识的认识,形成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同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课程为例,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中各要素的含义,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组成结构,能够正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关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蒜苗生长现象构建生活化的导学认知情境。首先,教师教授给学生折线统计图基础知识,使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以及各要素的意义。其次,教师播放蒜头种植视频,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蒜头在生长过程中几个重要的变化节点,如根须生长时间、蒜叶生长时间、蒜叶长度变化等。最后,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自行绘制折线统计图,直观表示蒜头种植中的各种现象,并根据统计图数据信息,简单描述蒜头种植的注意事项。例如,第三天蒜头根须开始快速生长,此时需要注意蒜头生长环境的空间大小;第六天蒜叶开始快速生长,此时需要注意光照和水分。学生参与生活化导学情境学习活动,既可以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又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作用,从而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训练导学,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创建单元知识训练式导学复习活动,设计趣味性的数学习题,以有效减轻学生知识巩固压力,增强其自主复习的信心。另外,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解答习题,从而提升其数学运算和知识运用能力,使导学式复习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课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图文并茂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习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算出结果,扎实掌握多种分数运算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展示两幅中国结图片,每个中国结旁边标注所用彩绳的长度,如2/5米和3/5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学生需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米彩绳。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鼓励他们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答此题,以培养他们举一反三和一题多解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采用导学式教学法,开展多样化的自主认知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各种趣味性的学习任务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高自主学习和技能运用能力,从而真正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导学式统计图导学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58
初探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10:46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整体导学式开放性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