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娟
教育是生命成长的事业,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一个长周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近代教育家经亨颐先生也以农事喻教育。因此,“面向未来”是教育与生俱来的一种“天然性格”,需要静待花开。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们深刻领悟到它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减少作业、减少校外培训,更是要让我们回归正常的教育教学轨道,要坚持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原则,竭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勇于颠覆自己既有的教育理念,又要大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只有做到立足于教学实践,把每一节课上到学生心坎里,力求做到五个“少一点”,才能打造出高质量课堂。
一、准确把握目标,“少一点”千篇一律
反思目前的课堂教学,最致命的痛点是没有真正把学生视为独立大写的“人”,没有树立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以他们的差异发展为“双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缺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化指导。教学目标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去仔细研究确立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课前要做到:反复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把总的课程目标进行分解,适当拉开档次,既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又得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例如:语文学科的讲读课,就要提前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案,根据学情提前规划好基础性问题、理解感悟性问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哪部分学生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哪些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自己解决问题。从细节入手,润物无声地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自豪感和窃喜感,努力维护学生的进取心;备课时用点小心思,准确把握目标,因人而异,千篇一律“少一点”,就能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自己。
二、真情实感投入,“少一点”因循守旧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建优秀课堂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接纳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无论对待哪个学生,做到三个“不”:不歧视,不蔑视,不漠视;三个“观”:观其言,观其行,观其“心”;努力把每个学生捧在“手心里”,关爱尊重,一视同仁。我们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努力把握教育关键瞬间”。例如:与学生共同制定语文课堂班规,允许每一个学生发言,无论建议有多么微不足道,教师和全体学生都仔细聆听,尤其对不善言谈的学生,更是会给予足够的尊重,鼓励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我是班级的一员,我是重要的!”我们听的是学生语言的表达,赞的是他们的积极参与,领会的是那份来自于老师无声的关爱和细腻的情感交流和共鸣,让他们温暖于心。
其次,每一节语文课都浸润文明的基因。每当教师宣布下课之时,全班学生都要深鞠一躬,道一句“谢谢老师”,教师回复:“和你们每一节课都开心,谢谢同学们。”将“感恩礼貌”等教育融入生活点点滴滴。
最后,利用好板报这一宣传阵地。我们在黑板的一角,设计了“走进语文墙”,墙壁有教师和学生一起布置的“传统文化长廊”、语文優秀作业展览和学习思维导图,每每共同欣赏每一个人的作品,教师和学生们相视一笑,很甜很甜。多一点情感投入,“少一点”麻木守旧,会让我们彼此有激情,有愉悦。
三、提升审美情趣,“少一点”教条刻板
作为教师,要让美育在所有课堂中都有体现,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提升审美意识;让学生在美的润泽中去欣赏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为美好生活奠基。
《乡下人家》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中的首文,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为我们展示出乡下人家的淳朴、乡村生活的和谐与自然,充满诗情画意,借此歌颂乡下人家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用双手装扮自己的家园,用勤劳让自己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互联网制作课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对比城市、乡村生活的不同,感受农村家庭美好生活的同时,懂得了“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力更生的信念。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还应深切领悟美育激发学生认知的重要性。旅游中,我们看到一个景点,千篇一律的牌匾,刚看时很惊艳,走过几家,好感顿无,整齐划一是一种美,千差万别也是一种美,各有千秋更是一种美,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师的价值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展现他作为独一无二的人的存在。每节语文课上,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把美育融入,让孩子们的眼睛因发现美而闪亮,让孩子的人生因为心灵美而饱满。语文课上,结合汉字特点,展示文字的“形体”美,让学生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美;韵味十足的诗朗诵,让学生感受大气磅礴的诗韵之美;精美的文章细节,让学生深刻领悟思想之美……
在课堂上增强审美情趣,“少一点”教条形式,加“一点”美育,真的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美好。
四、思政融合,“少一点”冰冷说教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实践中不断深入挖掘、整合资源,切实找到能引发学生共鸣的有效元素,把思政教育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做到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找到学习的榜样,不断提升道德修养。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共安排了四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本单元以“神话,恒久的魅力,人类童年飞翔的幻想”为主题,分别介绍了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盘古,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的精灵鸟,造福于人民、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普罗米修斯,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女娲。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但单纯的说教,只能流于表面,触及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东西。四年级学生能读懂神话故事,但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要表达的情感,理解起来就有难度了,除了运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认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推荐阅读《山海经》《希腊神话》等书籍,感受故事的魅力,培养阅读习惯,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弘扬正能量,给学生一个“看得见”的榜样,心动——动心,让他们行有方向。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绝对不能错过启蒙期,让冰冷的文字有温度、有高度、有厚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思政融合,“少一点”说教,多一些心灵浸润,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感悟收获,“少一点”生硬灌输
语文课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个人学习语文后,即便这个人未来从事工作和语文无关,也会用心思考现实世界,会用语文来表达现实世界,所以我们的教学重视过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智慧。
例如:学习《墨梅》这首古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内容:查阅资料,感受诗人借助歌咏梅花抒发自己的胸怀,深入了解诗人的身世,体会作者是怎样借梅花抒发初心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如梅花般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学生深入了解王冕的人生经历,幼时家境贫寒却喜好读书,青年时才华横溢却屡试不中,他不愿意攀附权贵,于是远离官场,寄情山水,在游历的过程中看到了社会的黑暗、百姓的困苦。这些诗人虽痛心疾首,但无力解决,只能以梅自喻,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浊世之中独善其身的品格,这也是作者青年时代的初心。
这个学习过程不是40分钟就能解决的,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查找资料、筛选有用的信息、体会诗人的情怀、学习诗人的高尚品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本质上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以及他人的讨论和反思,逐渐养成的一种思维习惯。我们要通过问题引领和驱动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为学生提供“悟”的时间和空间。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语文教学意义在哪里。在探索践行小学语文高质量课堂五个“少一点”过程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师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它是课堂的魂。愿我和我的学生都拥有表现力,把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开心,享受教育,享受我们共同陪伴学习的每一天。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