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明清方志中保留了大量小说史料,四大名著有通俗及世代累积的特点,与方志的收录广泛和编撰者身份贴近民众之特点相匹配,对其中四大名著的收录情况进行收集整理,能为小说作者、版本等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及材料,更能对四大名著在民间的接受与传播情况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这是在传统史料外研究古代小说的另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 明清方志 四大名著 传播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19-0084-04
明清方志中包含着大量的小说史料,一是受明清小说创作极为繁盛的格局影响,二是方志与小说“同质异构”的学理性质使然。兼收并蓄的方志与文体兼备的小说在文献地位、价值功能、编撰理念方面有共同性[1]。而四大名著作为明清时期经典的四部长篇通俗小说,在方志中也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史料。这既是因为基层官僚在主持编修方志时受中央朝廷的干预较小,又因为方志编修者多为乡绅或者中下层文人,他们更容易被主流民众思想认知所影响。这些史料中,既有对小说作者、版本的记载,也有对小说在民间的接受与传播的记录。
一
对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明人记载不一,各类小说集(如郎瑛《七修类稿》)、序跋(如李贽《忠义水浒传叙》)、私人藏书目录(如高儒《百川书志》)或言施耐庵,或言罗贯中,或言二者共作。同时期的方志中对此亦有记载,如《浙江通志》卷七十二(明嘉靖四十年刊本)载:
钱唐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其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
其后的万历《杭州府志》和《钱塘县志》均有相同记载。
民国方志继承了明清传统,也有小说观念上的发展,对于小说作者记载也更加详细,兹举例如下:
施耐庵原名耳,白驹人,祖籍姑苏。少精敏擅文章,元至顺辛未进士,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士诚缮甲兵,将窥窃元室,以卞元亨为先锋,元亨以耐庵之才藨士诚,屡聘不至。迨据吴称王,乃造其门,家人不与见,士诚入内至耐庵室,见耐庵正命笔为文,所著为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也。(《续修兴化县志》卷十三,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
水浒:考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莫抗,而侯蒙举讨方巤,周公瑾载其名赞于癸辛杂志,施耐庵羅贯中演为小说,有替天行道语。(《重修镇原县志》卷之八,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生轶事有可歌可泣者,不禁相与慨然,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俾,江湖豪客传,即水浒,每一成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续修兴化县志》卷十四,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
史书关于施耐庵与罗贯中的记载极少,在小说备受轻视甚至禁止的古代,小说文本、作者之相关信息也颇为罕见。在传统史料如序跋、评点、小说集等之外,对方志中的史料加以甄别,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新信息、新视域。
《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学术界也是个尚存争议的问题。明清时期,人们倾向认为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与此同时,也有作者为王实甫的说法。方志中也不乏这种记载,如《安顺府志》卷四十六(清咸丰元年刻本)载:
明史载马龙州江川县平越州有关索岭三,即黔书附说寻甸州晋宁州亦有关索岭二,永宁人或偶呼之讹矣,岂滇黔在在呼之讹耶,王实甫三国演义,毛宗三国志评,谢肇淛滇略,未知据何稗史,皆载有关索。
在借助方志史料推证小说家生平方面,学界已有部分成果得到普遍认可(如杨志平《陈忱生平交游考》,载于《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1期;许隽超《〈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生平家世考实》,载于《文学遗产》2012年第3期)。但数量宏大、收录庞杂的方志史料更像一座未完全开发的珍贵矿藏,尚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
关于四大名著的版本流传,方志中亦可窥探一二,如《黑龙江外记》卷六(清光绪广雅书局刻本)云:
布特哈近岁能汉语者,亦多然故作茫然不先出口,此其狡黠之一端,呼伦贝尔则实不能,土人无问何部翻译通鉴纲目三国志,案此乃翻清三国演义,国初盛行,非陈承祚书。
又如《吉林通志》卷一百六(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额勒登保姓瓜尔佳氏,或云字珠轩,非也,珠轩盖乌拉打牲户名。世居吉林隶满洲正黄旗,少从征伐,为超勇公海兰察所知,曰:子将才,宜略识古兵法。以不识汉字,取翻清三国演义授之,遂为名将,缅甸金川之役并有功,洊授侍卫。
再如《井研志》卷十四·志□□□□(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西人临战,兵卒各有图片,皆悉攻守机宜,旗兵所向得力于翻本三国演义,瑄因此辑,为是书不以俚俗为嫌凡三国演义列国两汉两晋下及智囊补结水浒等书亦在所取,兵家书汗牛充栋,然非文士不能读,此书则识字之人皆能得其要领,于教兵之法颇相宜,有合于占小说家之遗意云觉觉篇二卷。
由此可知,《三国演义》在清朝有满文译版,且满人往往将其作为识字开慧甚至兵书之用,也反映出至乾隆时期《三国演义》的传播是极为广泛的。
在《新纂云南通志》卷七十三(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有记载:
评点聊斋志异评点红楼梦传奇,均清方玉润撰,玉润见前经部易类。向达云:玉润于此二书之见解在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星烈日记中曾发挥一二,可参阅。
清人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对汉唐以来名家大儒对诗经的评说进行了逐一点评,见解独到。此条方志史料提到他对小说《聊斋志异》及曲本《红楼梦传奇》亦有过评点,《红楼梦传奇》由清代戏曲作家陈钟麟填词,其情节脉络基本上按照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故事敷演改编而成,如对其评点加以研究,或许对于考订《红楼梦》的戏曲演变历程及当时底层文人对两部小说的理解和评价有新的认识。
三
四大名著有三部都是世代累积型的创作,其在民间流传时间极长,被民众所广泛接受并融入日常生活中,甚至渐渐形成风俗,如:
《龙山县志》卷七(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
四五月耘草,数家趋一家,多至三四十人,一家耘异又至一家陇畔,击鼓鸣钲以催功,随耘随□□者唱列国水浒传,自叶音节以助欢娱,谓之草鼓。
康熙《山阴县志》卷八·风俗志·俗变:
季春迎岳神。厯代以来,间或举之,然不可考矣。迩者扮台阁故事,备极巧异,诸不具论,即云《水浒》一剧俱银盔金铠,洒锦飞龙,所乘之马以珀珠为缰,以金镯为(革登),以珍珠拣额,他物称是,然风俗日益浇矣,莅兹土者,多方禁止风少息。
《当涂县志》不分卷(民国钞本):
滨湖居民俗尚强悍,凡聚族而居者,相率练习拳术,每于报赛演戏时,公用表演,并饰水浒传中人物,俗称打水浒。
《庆云县志》(民国二十年石印本):
教堂领款似收秋,倐诩肥轻耀马裘,莫怪莠民迷左道,差胜拳匪学西游 称大师兄本西游记。
《永春县志》卷二十八(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余十岁时,从祖父瑶冈公至城谒之,见小案上书迭尺许,翻阅之汉魏六十家集也。祖父摇手禁之,恐污损。先生适出见,祖父以告。先生曰:“童子亦尝读是书乎。”余对曰:“不惟未读,且未见,然此书中人已识之过半。”盖是时已将三国演义全部看过也,先生大悦之,是后数年稍解。
《安徽通志稿》列传(民国二十三铅印本):
敬梓既殁,其同年王谷原又曾适客扬州……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士争传之比于石头记水浒传云。
在当时的某些特殊节日或特殊时期,人们有演《水浒传》的风俗;而三国故事及人物更是为童子所知,《三国演义》亦为学校所接受,成为儿童读本;义和团模仿西游记人物称呼。由此可知,这些小说已经深入人民内部,不但为底层人民所接受甚至发展成一种民俗。这些能反映小说影响力的史料在传统的序跋、评点等载体中是鲜有记载的,而方志因其区域性、广泛性及补志乘之阙的特点,往往保留有这些真实的记录。民国《新绛县志》郭象升叙云:“中小学说不举其职久矣,赖有方志为能述风俗,以补礼教之穷,记人物以备史官之择。”指出了方志作为地方性史料“述风俗”“补礼教”“记人物”的作用。事实上,方志中的资料不但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而且在空间的广度上也超过常用的书目、笔记等资料,为古代小说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如《荥经县志》二十卷(民国四年刊本)所言:
晩阅三国演义,文理晓然,于蜀则予之,于魏吴则斥之,议论与正史合。又尝谓遭世变乱持此书以治之,甚易。殊不知我朝入关曾绎作兵法以收效。
可知在明末清兵尚未入关之时,《三国演义》便已传播至关外,被满族人当作兵法的学习课本,一直到乾隆年间才在民间被禁毁。
关于将水浒人物进行绘像雕刻而风行甚广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兹录如下几例:
《绍兴府志》卷七十(清乾隆五十七年刊本):
金古良,山阴人,画无双谱,先是陈章侯画水浒传像,各极意态,妙绝一时,好事者雕行之。
《兴化县小通志》不分卷(民国间钞本):
一万至九万各九张,加以白板零张都共四十张,其上加印水浒传如矮脚虎王英之类……盖以当时士大夫皆沉溺于此也。其后一变而为徽州之花湖牌,再变而为宁波之挖花牌,卒乃变而为一百三十六张之麻将牌,风行全国。
四
除保存有大量小说史料外,方志中也有不少關于小说的理论观念,这些观念并没有因为小说的地位低下和政府禁毁小说的态度就一味反对敌视小说。随着小说在明清方志中地位的提高及西方小说思想的传入,方志编撰者反而更加正视小说,往往会在凡例、总序甚至正文中对小说的概念、发展和内容进行简要的论述,体现出基层社会的小说理论意识。如《重修镇原县志》,目次中言“训练说书人才 审定小说之真伪 学校所存新旧书目卷”,即此志有“审定小说之真伪”一篇,第八卷教育志言“戏曲为社会教育之基本乃小说中之别派所以补政教之不逮”更表明其以小说“明政教”之观念,在对小说家做出整理评论如“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道听途说之所作也……六朝人小说亦非后世所能及”之言外,亦将四大名著内容一一评述考证,有“稗史小说虽皆委巷妄谈,然时亦有可信者,水浒之王伦平妖,某传之多目神,己见欧阳文恖公奏疏暨唐介记王渔洋居易录”等正面评价。《完县新志》更是将小说与正统文学作品相较,“古人云:文无定法,惟其是而已矣。余亦云:文无论文,语体惟其是而已矣。《红楼》《水浒》何减于韩柳欧苏?《西厢》《琵琶》亦得自毛诗屈宋,如必执黄以诟白,嗜甘而恶咸,岂得为知道之士哉?”这些言论既体现出方志修撰者小说观念的发展,也能看出小说在方志中地位的提高。
对于小说价值的评定,方志编撰者的态度是颇为矛盾的,在宣扬小说书非诲淫即奖盗的主流观念同时,又认同其“广见闻、资考证、益教化”等功能,如《大邑县志》卷四(清乾隆十四年刻本):
梦上一危楼,几上有书一本,上截为水浒记,下截则三国演义,见武侯姜公秋风五丈原等字样……然则姜公之忠勤大节未必待予而彰,而感事怀人发潜阐幽亦似有数存焉,非敢逞祭见翻驳前人也。
《番禺县志》目录(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
寿张则李奎扰邑令故治也,武松打虎之景阳冈今在阳榖,且战阵往来皆能厯□多与水浒传合,更津津艳称忠义之名,里閇犹余慕焉。
《诸曁县志》卷五十九(清宣统二年刻本):
陶庵梦忆 水浒牌古貎古服古兜鍪古铠胄古器械章侯,自写所学所问已耳,而辄呼之曰宋江曰吴用,而宋江吴用亦无不应者,以英雄忠义之气郁郁芉芉积于笔墨闲也。
以上几条方志史料皆赞扬小说中的忠义气节并以之标榜后世,这种小说可观与可废的观念冲突,恰恰是正史与野史、雅文学与俗文学、正统观念与边缘思想、上层需求与民间追求等不同价值观念对立融合的体现,古代小说的真实境遇大体因此而生成,而这正是方志所留存的小说史料与其他领域的小说史料的不同之处[1]。
值得注意的是,方志编撰者在关注小说文本本身的同时,也对古代小说评点有所关注,如《姚安县志》卷六十三(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对金批本水浒给予了高度赞赏:
吾谓汝言,如西厢牡丹亭金圣叹批评之水浒尤展成之西堂杂俎,阅之若食时新美蔬,使人入口而神自豁爽,最活笔机,然血气未定恐性则流于媚丽,而笔则落于六朝矣。
五
由于古代小说“广见闻”“资考证”“益教化”的文体特点,加之四大名著都为长篇通俗小说,体量宏大,所涉广博,与方志广泛记载天文地理、山川水利、物产资源、典制沿革、贡赋徭役、风俗习惯、各类人物、宗教寺院等内容的特点相匹配,借助小说考证地理、语言的情况在方志中也不时可见,试举几例:
《肇域志·山东六》(清钞本):
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陈璜曰:“凡天下山川,以史乘所记为据,梁山为寿张地,周围可十里。”《水浒》小说乃曰:“周围八百里,卽宋江寨山冈上一小垣耳。”
《浪穹县志》畧卷十三(清光绪二十八年修民国元年重刊本):
葫芦山浮图:明一统志在县东北四十里为唐僧三藏所建镇红孩儿之怪,谨按葫芦山俗呼为火焰山,遂附会西游记剑川石宝山且有牛魔王洞。
《黑龙江志稿》卷四(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译言冈也,县南三百六十里其北当胡鲁苏台河会口额伦,蒙古语沙地也。县南偏西三百四十里西游记谓之小沙陀。
《威县志》卷十七(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灯正宗禅师喝斥僧徒动曰:“驴汉”,或曰瞎驴,谓其愚钝也。后人骂僧徒则曰秃驴。元施耐庵水浒亦有秃驴之语,此称或由元始佛事。
《重修镇原县志》卷五(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屋里人:自称其妇也……又《南史·张彪传》呼妻为乡里云,湘人则称为堂客满洲人称妾为屋里人,见红楼梦。
总之,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繁复而庞杂。同时,因为编撰者队伍的良莠不齐,方志的质量也会千差万别,因此研究者在面对大量小说史料时,应该注意筛选辨别和小心求证,以妥善发掘这座丰饶的“矿藏”。
参考文献
[1] 杨志平.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N].光明日报,2019-09-02(13).
[2] 张玄.明清方志与小说[J].明清小说研究,2022(3).
[3] 浙江通志卷七十二 明嘉靖四十年刊本.
[4] 杭州府志卷之九十六 明万历刻本.
[5] 钱塘县志不分卷 外纪 明万历三十七年修清光绪十九年刊本.
[6] 续修兴化县志卷十三 民国三十三年鉛印本.
[7] 重修镇原县志卷之八 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8] 续修兴化县志卷十四 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
[9] 吉林通志卷一百六 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10] 安顺府志卷之四十六 清咸丰元年刻本.
[11] 新纂云南通志卷七十三 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
[12] 歙县志卷十六 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13] 沈德符野获编云今新安所刻水浒传善本有汪太函序.
[14] 龙山县志卷之七 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
[15] 当涂县志不分卷 民国钞本.
[16] 绍兴府志卷之七十 清乾隆五十七年刊本.
[17] 完县新志 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18] 大邑县志卷之四 清乾隆十四年刻本.
[19] 番禺县志目录 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
[20] 诸曁县志卷五十九 清宣统二年刻本.
[21] 井研志卷十四 志□□□□ 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22] 山东通志卷一百四十 民国七年铅印本.
[23] 姚安县志卷六十三 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
[24] 肇域志·山东六 清钞本.
[25] 浪穹县志畧卷十三 清光绪二十八年修民国元年重刊本.
[26] 黑龙江志稿卷四 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27] 威县志卷十七 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28] 重修镇原县志卷之五 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29] 海康县续志卷二 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
(责任编辑 夏 波)
作者简介:廖志鸿,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