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现状考察

2023-12-20 13:13:14吴青青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19期
关键词:鲁迅小说数据分析

[摘  要]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发表的有关鲁迅小说英译研究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对鲁迅小说英译研究进行分类统计。经分析有关数据发现:国内鲁迅小说英译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不同理论视角下的鲁迅小说英译研究、鲁迅小说英译策略与方法研究、鲁迅小说某个领域英译研究、鲁迅小说译介与传播研究、鲁迅小说译者研究和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综述。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英译研究  分类统计  数据分析  研究焦点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19-0059-05

一、引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开创了白话文小说创作先河[29]。鲁迅小说英译始于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梁社乾翻译的《阿Q正传》英文版,至今中外学者对鲁迅小说进行英译已有百年历史[17]。随着鲁迅小说英译的发展,其英译研究也不断发展,且学界对鲁迅小说的研究较为深入。文学作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鲁迅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典型代表,考察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现状可以帮助我们反思文学作品的生产与传播机制,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文学译介提升文化自信,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英译研究现状

笔者对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后,可知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的文章主要有五种类型:不同理论视角下的英译研究、鲁迅小说英译策略与方法研究、鲁迅小说某个领域英译研究、鲁迅小说译介与传播研究、鲁迅小说译者研究和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综述。有些研究涵盖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因此在某一研究中可能具有多种研究性质。

笔者首先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分别以“鲁迅小说英译”和“鲁迅小说翻译”为关键词,检索相关研究的期刊、硕博论文,在检索出的論文中剔除与鲁迅小说英译研究无关的文章,共获得相关学术论文167篇,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最后按期刊以及论文涉及的篇目将其进行分类,获得本研究的统计数据。

三、分类研究

1.不同理论视角下的英译研究

此类研究的期刊论文最丰富,研究者最多。其理论视角涵盖社会学、文化翻译理论、概念隐喻、翻译适应选择论、叙事理论、译者主体性理论、切特斯曼的翻译伦理、象似性理论、评价理论,可谓视角广泛、观点各异,重点文章与以下研究相关。

近年来跨学科研究在翻译领域研究中受到一定重视,鲁迅小说英译研究领域也有学者进行了该研究,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鲁迅小说英译的跨学科研究,也丰富了鲁迅小说研究视角。蔡瑞珍从社会学角度探究了鲁迅小说蓝译本的译介情况,指出蓝诗玲译本的成功来源于鲁迅本身和作品的文化资本,译者本身的文化资本和译者惯习以及文学场域中出版社的推动[2]。

一些学者从社会学角度探究译者王际真的鲁迅小说译介项目。汪宝荣和李伟荣分析了场域、惯习和资本是如何影响海外华裔译者王际真的鲁迅小说译介项目的,研究得出,华裔学者发起文学译介项目主要是基于所在国学术领域的需求、译者个人惯习和资本,成功因素取决于华裔学者在学术场域的地位和声誉及其与同行专家和大学、出版社等机构的关系,也有赖于原作的主题思想、文学价值及译文质量[21]。从社会学探究鲁迅小说的英译研究,可知学者开始逐渐关注译者所在国家社会语境对译本的影响,这一研究的展开将有助于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的不断深入。

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在鲁迅小说英译研究中,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翻译,即文化视角研究。胡娜[10]以文化翻译理论为视角,分析杨宪益译本中文化信息翻译的策略与方法,运用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视域,探究杨宪益的译者行为规律。研究发现,译者通过多样化的翻译方法很好地平衡了原文与译文,原文和目标读者之间的关系。

王雅琳[28]从评价理论视角即运用态度系统、介入系统、级差系统,探究《呐喊》小说集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发现就译文中评价意义的实现程度而言,三译本中莱译本评价意义实现得最为完整,其次是杨译本,蓝译本位居第三。石丽丽[18]基于译者主体性探究《呐喊》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发现杨译本侧重归化策略,莱译本侧重于异化策略。

概而言之,基于不同理论视角的译本研究是鲁迅小说英译研究中最丰富的。从社会学角度探究译本大大拓宽了鲁迅小说英译的研究视野,笔者认为该研究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鲁迅小说英译策略与方法研究

英译策略与方法研究在鲁迅小说英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宏观文化层面的翻译,还是微观语言词汇层面和修辞层面的翻译,众多翻译研究者都进行了探究。从文化角度出发,周领顺和丁雯探析了蓝译本乡土语言英译策略,并分析了译者行为背后的动因。译者主要以意译为主,尽可能用阐释的方式把原文的意义解释透彻,尽可能朝读者靠拢[33]。禹杭和项东探究了白描语言的英译,发现杨译本多采用直译民族特色的方法,少量采用增译的方法,蓝译本翻译比较灵活,这种方式导致译文的效度有所损失[30]。黄勤探析了《离婚》四个译本中对四类绍兴方言即人名与称呼语、詈言、地方特有表达用语、风俗类方言采取的翻译策略。对于小说中的7个主要称呼语,王译本和杨译本大多采用语言翻译,有些也采取归化策略。莱尔译本主要采用语言翻译加脚注和归化策略,而蓝译本大多使用语言翻译和绝对一般化策略[11]。

潘利锋探究了鲁迅小说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指出翻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源语词汇意义的再现优先于语言形式的对应;选词必须考虑源语词汇所处的语境;源语词汇关键的隐含意义,在译文中应转换为非隐含意义。译者在采用“直译/音译+注解”“直译+意译”或“意译”等方法时应加以选择与区分[16]。从文化角度探讨鲁迅小说的英译问题是一个全新的待开拓领域,有待系统研究。

语言词汇层面的英译策略与方法研究涉及不同译本之间的对比,通过对比研究,众多翻译研究者得出自己的研究发现。陶李春和张戈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和英汉句法对比的方式探究杨译本中谓语动词翻译的选择。研究发现,英语中动词的词汇密度高于中文,在架构英文主谓结构时,译者需要考虑原文中的形容词、名词、动词和主谓结构,以及语境和主谓结构架构的合理性和逻辑性[19]。刘晓黎探讨了《高老夫子》译本的自由间接话语的英译,发现莱译本与蓝译本大量采用“表达要素”,人物内心的声音被放大;王译本与杨译本则较少使用“表达要素”,人物内心的声音被弱化[13]。

还有一些研究重在探究隐喻层面的翻译策略。陆孙男探究了蓝诗玲对鲁迅小说中人体隐喻采用的翻译策略和背后动因。研究发现,蓝诗玲有时采取保留、改变、删除原文隐喻源域的策略;有时则采取转换图式和释义的策略。其原则是:对于具有文化共知性的隐喻可以直译,而对于文化相异的隐喻的翻译,采取忠实性再创造的原则,重视译文的可读性[14]。

3.鲁迅小说某个领域英译研究

学者对鲁迅小说的某些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该类型的研究涵盖了鲁迅小说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方言英译研究、科举文化词汇英译研究、地方色彩词汇英译研究、民俗文化词汇英译研究和形貌修辞研究。

对这一领域研究较深入的学者为汪宝荣,其对鲁迅小说方言英译进行了深入研究。汪宝荣以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为译评工具,评估七种英译本对鲁迅小说文学方言的处理手法及其效果。此外,他还探究了王际真译本、杨译本和莱尔译本中对方言詈辞的翻译规范。王译本采取直译法与译作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译者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杨译本比较倾向于采用淡化和删除手法,主要是因为译者受到赞助人及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双重制约;莱尔译本主要采用归化法,这应该是莱尔的翻译目的和再现鲁迅的语言风格这一诗学追求决定的[23]。胡六月进一步探讨了精心锤炼的方言表达方式和无意识流露的方言词汇的英译问题[9]。赵丹、张盈、詹茜华[31]和王传梅[24]分别探讨了鲁迅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和方法。

除了方言英译研究,值得我们重视的还有民俗词汇英译研究。高捷以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鲁迅小说选》英译本为例,探讨了中国民俗词语翻译应注意的问题,即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对应的翻译方式:直译、意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直译加注释。丁惠、郭利莹从特有文化词汇的翻译、原作语言风格的传递两个维度,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民俗文化词汇时,应采取的翻译对策[6]。

4.鲁迅小说译介与传播研究

自从文化走出去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后,国内文化界、文学界和翻译界愈来愈关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和效果问题。为了助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鲁迅小说的译介与传播现状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的重点。对于鲁迅小说海外传播的方式、特点、趋势与现状等,翻译研究学者也进行了探索,并取得重要成果。此类论文的研究涵盖不同译本的译介与传播对比研究、特定时期的译介与传播研究、单个译本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特定国别的译介与传播研究。

张奂瑶从译本再版或重印、读者评价、选集收录和文献引用等方面分析了鲁迅小说王译本、杨译本和莱译本在美国的接受状况[32]。顾均探究了1926年到1954年鲁迅小说的出版情况,基于不同身份的翻译家——西方汉学家、旅居海外的中国翻译家、中国本土翻译家,主要比较各类译本的选材、语言、接受情况[7]。该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水平和质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些学者探究了鲁迅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问题,发现文学场域受制于政治场域。陈向红[5]将鲁迅在美国文学场的译介与研究分为五个阶段,分析发现文学场域受制于政治场域,一个国家文学作品的传播与译介不但是翻译与传播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体现。蔡瑞珍[3]将鲁迅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分为萌芽发展期、萧条低潮期以及复苏繁荣期,发现文学场域受权力场域的影响,中国文学要想进入西方普通大众读者视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些学者从译本的译介情况反思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探究蓝诗玲英译《鲁迅小说全集》的过程和成功,我们发现,汉学家加归化策略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我国应积极促进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良性互动[20]。

总之,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的逐渐深入,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国内学术界和翻译界愈来愈关注鲁迅小说英译在域外的传播接受问题,更加重视其翻译效果。

5.鲁迅小说英译者研究

鲁迅小说译者研究中,蓝诗玲、杨宪益、王际真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研究最多的译者是汉学家蓝诗玲,这与蓝译本的重要地位不无关系。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究了鲁迅小说的译者翻译观,涵盖了社会学角度、译本角度、翻译批评和译本对比的角度。

王洪涛和王海珠[25]基于布迪厄社会学,着重分析蓝诗玲的译者惯习在翻译选材、翻译观、翻译策略等方面对其翻译活动产生的具体影响。在企鹅出版社、原作象征资本、译者学者惯习的影响下,蓝诗玲选择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翻译鲁迅小说,树立了忠实性再创造的翻译观。

相比之下,探究杨宪益翻译观的研究相对较少,张荣华以杨宪益翻译的鲁迅的33篇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指出即使杨译本遵循了忠实的翻译原则,但是仍存在人物塑造、场景、事件及文化意象上的召唤性丢失,译者的积极阅读与读者对译文的期待和满足是导致译者具体化行为的主要因素。

王树槐基于文本内文体学批评和文本外译者翻译观探究了鲁迅小说译者杨宪益、蓝诗玲和莱尔的风格差异,莱译本的译者介入最明显,蓝译本的译者调节最明显,杨译本的译者克制最明显。

王树槐选取《阿Q正传》作为研究个案,调查杨宪益与戴乃迭译本、莱尔译本、蓝诗玲译本在文化因素上的翻译观,即文化折射率和文化忠实度的差异[27]。王树槐以《祝福》的杨宪益译本、莱尔译本和蓝诗玲译本為例,以评价理论为依据,用定量的方法统计三个译本翻译观的差异,即在情感赋值上的差异[26]。

6.英译研究综述类文章

总体而言,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综述类文章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呐喊》的英译研究综述。陈江宏、李咏梅[4]对鲁迅小说集《呐喊》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李欣芳、董会庆从文化负载词翻译、隐喻翻译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等方面对《呐喊》英译研究进行综合述评[12]。任荣、郭薇基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梳理鲁迅小说百年英译历程,分析鲁迅小说四个不同时期意识形态与诗学的总体运作情况以及各阶段代表性译者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考量,研究表明,鲁迅小说百年英译历程中,译出、译入路径的英译本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方面各具特色[17]。

杨坚定和孙鸿仁[29]将鲁迅译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6—1949年;第二阶段是1953—1981年;第三阶段是1990—2023年,并对译本和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综述。马杰森[15]在简要介绍鲁迅小说英译本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的总体趋势与不足,即国内对鲁迅小说单篇或单集小说的英译研究较多,但对鲁迅小说进行总体研究的文章和对鲁迅小说中某个方面的翻译进行研究的文章偏少,描述性翻译研究理论与语料库翻译研究理论的介入程度不够。

总体而言,鲁迅小说英译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研究者从不同理论视角、翻译方法与策略、译介与传播、译者、某个领域等维度对其进行探索,且取得丰硕成果。根据分析研究,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文章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和不足:(1)研究方法有待创新。研究者需要运用更广泛的跨学科视角进行研究,比如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学。此外,描述法和语料库研究法研究有待深入。(2)研究内容有待创新。鲁迅小说中地域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探究地域文化英译的研究较少,该研究有待不断开拓与挖掘。把鲁迅小说的全译本进行总体对比研究的文章较少,通过全译本对比发现译者翻译特色的文章基本没有。(3)研究内容有待丰富。目前有很多学者对译本进行研究,大部分局限于对单篇或单集英译的研究,忽略了社会环境、译者和译本之间的关系,综合对比分析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社会环境、翻译思想、原则、策略及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数量不多。

参考文献

[1] 蔡瑞珍.鲁迅小说英译的文化资本重构[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19(2).

[2] 蔡瑞珍.社会学视角下鲁迅小说蓝译本译介探析[J].外国语文研究,2018,4(3).

[3] 蔡瑞珍.文学场中鲁迅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J].中国翻译,2015,36(2).

[4] 陈江宏,李咏梅.鲁迅小说《呐喊》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研究现状述评[J].传播力研究,2017,1(8).

[5] 陈向红.鲁迅在美国文学场域的译介与研究[J].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2018,2(2).

[6] 丁惠,郭利莹.民俗文化词汇翻译初探——以鲁迅短篇小说《社戏》的英译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1).

[7] 顾钧.鲁迅小说在英语世界,1926—1954(英文)[J].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1,4(2).

[8] 顾钧.英语世界鲁迅译介研究三题[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3).

[9] 胡六月.文学作品中方言的另类功能及其翻译——以鲁迅小说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25(3).

[10] 胡娜.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文化信息译者协调行为分析[D].扬州大学, 2020.

[11] 黄勤.鲁迅小说《离婚》中方言的功能与英译策略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 2016,37(5).

[12] 李欣芳,董会庆.鲁迅小说集《呐喊》英译研究综合述评[J].语文学刊,2016, (5).

[13] 刘晓黎.鲁迅短篇小说《高老夫子》中自由间接话语英译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14] 陆孙男.蓝诗玲英译鲁迅小说中的人体隐喻研究[D].东南大学,2019.

[15] 马杰森.国内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7(1).

[16] 潘利锋.从英译鲁迅小说看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4).

[17] 任荣,郭薇.鲁迅小说百年英譯历时比较研究[J].上海翻译,2023(1).

[18] 石丽丽.译者主体性视域下《呐喊》文化负载词英译对比研究[D].烟台大学, 2022.

[19] 陶李春,张戈.鲁迅小说杨译本中谓语动词选择研究[J].语言与翻译,2015 (3).

[20] 滕梅,王萌萌.从蓝诗玲英译《鲁迅小说全集》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国家政策考量[J].翻译界,2017(2).

[21] 汪宝荣,李伟荣.海外华裔学者发起中国文学译介项目社会学分析葚——以王际真的《鲁迅小说选集》为例[J].外语与翻译,2020,27(4).

[22] 汪宝荣. 《阿Q正传》两种早期英译本描述性研究[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15(1).

[23] 汪宝荣.鲁迅小说文学方言翻译批评——对七种英译本的考察[J].翻译论坛,2015(2).

[24] 王传梅.鲁迅小说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5] 王洪涛,王海珠.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蓝诗玲的译者惯习研究——以《鲁迅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2018,39(2).

[26] 王树槐.小说翻译的情感批评——以《祝福》英译为例[J].外语学刊, 2020(5).

[27] 王树槐.学术定势折射的多棱文化镜像——《阿Q正传》三个译本的文化折射率与译者学术定势比较[J].外语研究,2019,36(5).

[28] 王雅琳.评价理论视域下鲁迅小说《呐喊》文化负载词英译对比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29] 杨坚定,孙鸿仁.鲁迅小说英译版本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10(4).

[30] 禹杭,项东.民族特色语言外译的“信度”与“效度”——以鲁迅小说白描语言的英译对比分析为例[J].上海翻译,2018(2).

[31] 詹茜华.论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

[32] 张奂瑶.鲁迅小说英译本在美国的接受研究——以王际真译本、杨氏夫妇译本和莱尔译本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40(5).

[33] 周领顺.中国“乡土语言”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的力作——《异域的体验: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评介[J].外国语文研究,2016,2(1).

(特约编辑 张  帆)

作者简介:吴青青,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鲁迅小说数据分析
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青年文学家(2017年2期)2017-02-22 16:30:32
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意境之美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西部学刊(2016年19期)2016-12-19 01:20:47
我校如何利用体育大课间活动解决男生引体向上这个薄弱环节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8:02:39
Excel电子表格在财务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浅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1:23
浅析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基于读者到馆行为数据分析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优化建议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4:37:36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