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球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印象

2023-12-20 13:13林慧滢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21期
关键词:多棱镜中国文化

[摘  要] 美籍华裔科幻小说家伍家球是第一位获得科幻界最高奖项雨果奖提名的华人。受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出身以及个人认识的影响,伍家球的小说中充满着丰富多样的中国元素,他致力于改变中国人在美国文化中刻板僵化的印象。本文通过分析伍家球具有代表性的科幻短篇小说集《多棱镜》一书中的中国元素,探讨伍家球作为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华裔作家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是如何构建中国印象及其意义,同时一窥其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具体态度。

[关键词] 伍家球  中国印象  中国文化  华裔科幻小说  《多棱镜》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21-0033-04

一、引言

美籍华裔科幻小说家伍家球(William F. Wu)是第一位获得科幻小说最高奖项“雨果奖”提名的华人。伍家球创作颇丰,自1977年发表处女作以来,已出版13部长篇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王先生的失物商店》( Wong's Lost and Found Emporium ) 获得1984年雨果奖、星云奖、世界奇幻奖等多项大奖提名,另一短篇《洪先生的虚张声势》(Hongs Bluff )也于1986年两度入围雨果奖。伍家球的作品在中国的传播较少,目前见译介的有短篇《祭祀》(Sacrifice)和6部“超越時空的机器人”系列长篇小说[1]。

伍家球出生在一个开明的中西文化交汇的家庭,父母的跨文化背景深深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伍家球本人也拥有东亚研究与美国文化研究的双学历,这为他的文化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伍家球所处的20世纪50—80年代,正处于美国种族关系和移民形象变化的时期,华裔群体开始获得平等地位和文化发言权,伍家球作为第一代美籍华裔作家,其作品与这一历史语境息息相关,呈现出独特的文化视角与境遇。他的小说中总是充满着丰富多样的中国元素与文化,他本人也致力于改变华人在美国文化中刻板僵化的印象。他总是在自己的作品中设置一些亚洲人的角色,他曾说,“我想写一些关于亚洲人和华裔美国人的人物和题材的小说。但我也不想小说的主题受限,所以我决定我的小说里一些是种族主题,一些是其他主题。但是后者的话,我会让小说中包含至少一个东亚血统的角色”[2]。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伍家球的跨界探索经历和多元文化创作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本文选取伍家球于2020年出版的科幻短篇小说集《多棱镜》(Intricate Mirrors Science Fiction Tales)进行分析,该小说集精选了伍家球本人认为最有特色的10篇科幻短篇小说,作品时间跨度大,涵盖了他写作生涯的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正如书名所示,这些故事像不同角度的镜子,反映了它们起源的文化环境和设想的未来[3]。通过分析这些作品,旨在探讨作为20世纪50年代华裔作家的伍家球,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构建中国印象,以及他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具体态度。

二、伍家球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印象

在伍家球的科幻小说中,中国印象的建构涵盖了物质生活、风俗仪式以及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是如何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印象。

1. 物质生活层面

物质生活层面涉及人类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这些物品既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承载着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创造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物质载体。伍家球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科幻想象中,通过具体的生活描写建构中国印象。如在《祭祀》一文中,出现了诸如鸡、鱼肉、米酒、香烛、火药、祭肉、鞭炮、灵堂、神龛等中国传统丧葬祭祀用品,勾勒出古老的仪式氛围。“香烛的幽香,火药的刺鼻味,祭肉的浓香,白酒的清香还有那久已遗忘的鞠躬姿势,顿时融成一种古老而又温馨的氛围。”[3]《祖先之岛》一文中,出现了中国传统长袍、白色束腰外衣等传统服饰,以及锣、镲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演奏出神秘古朴的民族乐曲。“中国传统的中国管弦乐队,锣的快速敲击,祭坛上覆盖着现金、珠宝,甚至是儿童玩具”[3]。中国印象作为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物质载体加以显现,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中国元素超越表面的装饰,转化为一个富有立体感的想象世界。伍家球通过赋予抽象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让中国印象在科幻虚构中“鲜活”起来,展现出悠久、深厚的历史韵味,建构出神秘、古老的中国印象。

2. 风俗制度层面

风俗制度层面体现了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习俗和传统,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风貌。19世纪中期,美国西部淘金热吸引着全球目光,给沿海的民众带来外出谋生的契机。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大批勤劳的广东民工背井离乡,冒险出洋谋求改变自己的命运。伍家球凭借华裔的先天感知,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创作出反映潮流与时代精神的《发条飞行》(Clockwork glide),这篇小说塑造了主人公阿林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的中国人形象,一个怀揣“黄金梦”的16岁广东少年,背井离乡闯荡美国西部,进入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挑战命运,这与19世纪的美国文学中最流行的奴仆、小丑和恶棍等华裔劳工形象形成鲜明反差[4]。阿林面临着来自白人的种族歧视与伤害,但他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打工谋生。在落叶归根的信念驱使下,阿林忍受了歧视和艰辛,赚得金钱回家赡养父母,展现出中国劳工敢于冒险、求知务实的品质。这一形象塑造体现出伍家球对中国劳工的同情,作家赋予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中国人的形象打破了原有的刻板印象,呈现出勇于探险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伍家球将这段记忆融入其他文化语境,使中国民众外出奋斗的历程被延续和重塑。

3. 精神文化层面

精神文化层面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精神信仰、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社会心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5]。伍家球的作品中吸收了中华文化的多种精神文化元素。《祭祀》中通过一个移民家庭在另一个星球复原古老祭祀仪式来寄托对亲人的哀思,反映了孝道传统与中国人的家族凝聚力。文章开头时描绘的圣公会教堂里“冷漠虚伪”的哀悼仪式与文章最后真诚温馨的东方传统祭祀仪式形成鲜明对比。西方思想中,长久以来有着扬理性、抑感性的传统,从韦伯的“铁笼”到哈贝马斯“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再到福柯的“规训社会”,不同时代的社会理论学家为我们揭示出西方社会现代性的图景,都是基于无情感的工具理性原则[6]。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悠久,与土地相联系的劳动意义的消解,固有社会等级和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使得“个人主义”意识崛起,进而强调个人的价值。而中国自古是宗族社会,崇尚“集体”,注重孝道、亲情与乡村社群凝聚力,且受佛教、道教影响颇深,故而中国的丧葬祭祀仪式复杂多样,其烦琐的程序背后,寄托的是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中国复杂的祭祀仪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除了能够给予生者哀悼的时间和仪式感,帮助生者转化和释放哀痛,获得心灵慰藉之外,其核心在于凝聚亲情、弘扬伦理、传承传统、关怀生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祖先之岛》一文中出现的祭祖仪式展现了传统中国人的祖先信仰,祭祖汇聚宗族力量,加强血脉纽带,增强集体荣誉感。中华文化中崇尚的亲情、伦理道德在伍氏其他作品中也有着广泛反映,如在《关婷贵》(Kwan Tingui)一文中展现的親情的羁绊,《在阿拉莫静坐》(Sit-in at the Alamo)中体现的父权制与亲子关系冲突等,都展现了包含着丰富精神层面的中国印象。

三、伍家球科幻小说中中国印象的意义

1. 塑造身为“他者”的异国形象,找寻“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

伍家球的中国印象建构体现了“他者”的文化认同探索。伍家球自小生活在美国,他曾说过,“小时候有那么一小段时间,我还能说算得上流利的中国话。但后来没机会练习,也就不读中文了。”由于成长在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多来自间接渠道。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描绘偶有谬误,部分源自主观认知,同时也与当时的集体想象有关。正如孟华所说:“当一个人踏上异国国土时潜意识里早已被灌输进了本土文化对该国的诸多‘先入之见,多多少少自觉不自觉地都会以此为‘公理来注视、 读解、描述异国。”[7]他们塑造的中国形象除了掺杂了自己的主观认识,也是其所处社会的“集体想象物”,故其通过小说向美国大众传递的中国形象也不完全是真实可靠的[8]。伍家球的初期作品中对华人外貌的刻画存有刻板印象,如《洪先生的虚张声势》中的恶徒形象,他写道,“洪的眼睛是堪萨斯小麦色的斜眯眼,旋转的小胡子”[3]。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西方所谓的“主流审美”的标杆,即以他们掌握的审美控制权臆造的“东方美”[9]。虽然伍家球致力改变华人形象,但初期作品中的面貌描绘仍带有脸谱化倾向。

作为边缘文化群体,伍家球经历了从“他者”到“自我”的文化认同转变。他后期的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华裔形象,不再局限于脸谱化倾向,比如《午夜珍珠蓝》里美丽智慧的华裔女子阿妍,“闪烁的火焰闪耀在她丰满的双颊光滑的琥珀色皮肤和她随意的微笑上。”“她的鼻子直短而完美”[4]。《发条飞行》中出现了正面形象的劳工阿林,也刻画了负面形象的苏恩以及蒙昧的广东农民形象。《在阿拉莫静坐》中展现了一个追逐梦想的唐人街华裔老父亲等,都展现出人物丰满立体的个性特征。

究其原因,这也与作者特殊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伍家球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距离美国废除存在了61年之久的《排华法案》已过去10多年时间。《排华法案》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华裔的处境,但仍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直到1964年《民权法案》和1965年新的移民法的通过,华人才最终获得与其他移民平等的权利。伍家球一家也是这一动荡艰辛的华人维权过程的见证者、参与者。伍家球的父母及外祖父母都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家族长辈的中美联姻也受到了不少阻碍和非议,伍家球的白人外祖母还因此放弃了美国公民身份[10][11]。而伍家球与哥哥自小就是社区里仅有的两个非白人孩子,他曾提到,“没有一个主角长得像我,长得像我的角色要么是反派,要么是喜剧的配角。”[12]在西方语境中,伍家球对自我身份产生了质疑,由于其特殊的华裔身份,他开始依靠中国这个特殊的他者来找寻“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他者”形象投射出了形象塑造者自身的影子,是后者空间的补充和延长,因而形象这种语言主要言说的就是“自我”[13]。“他者”作为自我的映射,成为求索认同的媒介。伍家球力图突破华人角色的刻板印象,呈现其丰富内涵,表达华人不应被忽视的诉求。这表明作为边缘群体,他经历了从“他者”到“自我”的认同转变。

2. 利用华裔与科幻双重特点,塑造中国形象的新表达。

西方学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虚构出一个东方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总是落后的、野蛮的、蒙昧的,而且是必将向着西方的模式发展的[14]。赛义德的《东方学》一书将锋芒直指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他说,人们用许多词来表达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正常的;而欧洲是理性的,贞洁的,成熟的,‘正常的”[15]。伍家球的作品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反思,显示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中西方不应被简单二元对立,而应在包容互鉴中实现互补共生。如《祭祀》中东方祭祀文化跨时空传承,在西方理性文化危机时发挥精神寄托作用。小说中祖孙三代对待东方传统文化的包容状态,为中西文化如何融洽互补发展提供了范例。中国古老的祭祀文化因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从中国带到美国又带到了另一个星球,生生不息。这表明了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多元的身份与文化背景并不是隔阂,反而赋予了人们更加多元的选择。

伍家球将自身华裔背景与科幻题材完美结合,创造性地塑造了中国形象的崭新表达。伍家球的科幻小说借由科幻这一体裁所带来的奇异的审美价值,大胆利用现代科技思维、理性精神与想象力对既存文化实践进行超越性探索,构想在“异时”“异地”“异世”中,已有的文化该如何传承、创新。作为华裔,伍家球对中国文化抱有天然的认同感,尤其是早期在排华氛围强烈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华裔,更对中国有着浓厚的故土情怀。许多海外华人通过信仰来表达和坚持对故土的情感和中华认同。他们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或其他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民俗。尽管这些华人华侨移居海外,但一代代传承的故乡宗教信仰最能激发他们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时,他们在塑造中国形象时也不仅是简单的描写,而更多地体现了人文精神、社会意蕴以及作者自身的诉求。他们在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中创造了许多奇异的故事,讲述了许多动人的历史,这与单纯中国人或美国人的记忆不同,是有机杂糅的,这也成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所在。华裔科幻小说家吸收民族文化精神因素,为科幻文学提供更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想象空间,丰富了科幻想象的文化维度,使其孕育出独特的情感共鸣。同时结合科幻这一载体创新中华文化传播的方式,塑造多彩的中国形象,在客观上传播了中国文化,为海外华人文学扩大了影响。

四、结语

费孝通曾说过:“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16]。伍家球作品中丰富的中国印象蕴含复杂的文化情结,呈现出华裔作家独特的文化认同形态和文化位移特征。在技巧上,融入大量中国元素,通过虚构的科幻想象展现中国古老文明的魅力。他的跨文化写作证明,多重文化身份可以成为互补的资源,这也展现了当代多元文化的交互特质。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当今世界要消解固有偏见,打破文化等级观念,理解不同文明的内在价值,让不同文化符号在想象空间中碰撞、调和。只有真正实现文化平等互鉴,人类文明之树才能繁茂发展。

参考文献

[1] sf-encyclopedia.com.SFE: Wu, William F. [EB/OL](2023-05-15)https://sf-encyclopedia.com/entry/wu_william_f.

[2] From Earth to the Stars. Q&A with William F. Wu. [EB/OL].(2019-01-30). https://fromearthtothestars.com/2019/01/30/qa-with-william-f-wu/.

[3] William. F. Wu.Intricate Mirrors Science Fiction Tales[M].Boruma Publishing. 2020.

[4] 宋昙花.19世纪美国文学中被歪曲的华裔劳工形象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

[5] 吴冰.从异国情调、真实反映到批判、创造——试论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反映[J].国外文学,2001(3).

[6] 孙璞玉.丧葬仪式与情感表达:西方表述与中国经验[J].思想战线, 2018(5).

[7] 孟华.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J].中国比较文学,2000(4).

[8] 邓美琦.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形象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5).

[9] 张向阳.“眯眯眼”风波背后西方媒介的审美控制权[J].全媒体探索,2022(Z1).

[10] Emma Jinhua Teng. Eurasian: Mixed Ident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Hong Kong, 1842–1943[M].UC Press. 2013.

[11] History Lessons: Condemned for Love - Alumni Associ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mich.edu) [EB/OL].(2021-02) https://alumni.umich.edu/michigan-alum/condemned-for-love/.

[12] YouTube.Marvels & Monsters - Interview with William F.Wu.[Z/OL](2011-9-16)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NTDQA2CVL4.

[13] 孟华.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J].中国比较文学,2000(4).

[14] 王宁.超越后現代主义——王宁文化批评文选之4[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5] 爱德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M].谢少波,等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6]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责任编辑 罗  芳)

作者简介:林慧滢,福建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多棱镜中国文化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析汉风壶与中国文化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研究
多棱镜
多棱镜
多棱镜
多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