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学:德育课堂核心素养达成的路径探析

2023-12-20 18:57:15鲁明
中国教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德育课堂教育智慧核心素养

鲁明

【摘 要】关怀伦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发源于美国的具有鲜明人道主义色彩的教育理论,其特点是基于对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双主体关系的深入研究,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关系和社会关系。当下,新课标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关怀伦理学的思想高度相似,也对德育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堂好的德育课应着力凸显本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是适切的,教学方法是艺术和诗性的,教育氛围是智慧和有德性的。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具有关怀伦理学意蕴的德育课堂。

【关键词】关怀伦理学 德育课堂 核心素养 学科本位 教育智慧

关怀伦理学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该理论不同于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它更关心关怀主体和被关怀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学生体验和感受的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1]。

当下,以生为本、全面育人已是教育的主旋律。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已经成为共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无论是核心素养,还是必备品格、关键能力,都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向以生为本和对学生的伦理关怀。那么,中小学德育课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在总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客觀地说,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和研究推广力度,决定了它未来发展的深度。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融合在全学科,而且是全时空的,这就决定了德育课不能局限于课堂,局限于现有的教材。我们审视德育课的目光要越过课堂而走向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德育课与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有显著的区别,它的学科定位就是发现学生的道德起点,发现学生的道德形成规律和培养机制,着力于学生道德的完善,使学生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具有审美品质、公民素养、家国情怀、判断能力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德育课应确定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道德智慧生成的方法等。本文借鉴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为例,从引领道德价值、涵养家国情怀、促进知行合一、培育健全人格入手,促进德育课堂的改革和发展。

一、引领道德价值—让学生游进生活的大海

德育课堂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把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关怀伦理学强调尊重学生,把关怀深刻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理解及民主和尊严的基础上。客观地说,诺丁斯的关怀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强制性的关怀、随心所欲的关怀和想象的关怀、超越权利的关怀。教学不是“画地为牢”的灌输,让学生远离传统教学的“囚笼”,游进生活的大海,才有可能得到心灵的关怀。

我们不必担心生活中的负面因素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学生净化思想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李希贵校长曾经说过,学校就是一个试错的地方,让孩子犯错然后再去纠错,就是为了让他们踏入社会之后不再犯错。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就是让教育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要以生活为核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自我认识”到“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不断扩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建构一个螺旋上升的阶梯状课程体系。生活是教材无法离开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方法。笔者在教学时非常关注两点:第一,教材的生活元素要科学取舍。教师要以用教材为主,变教材为支架、为平台,而不是唯教材至上。第二,除了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还需要引进其他的生活元素吗?如果需要,怎样引入呢?生活的万花筒哪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哪些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时,为了让学生真实了解周围环境所遭受的污染,笔者把学生带到学校周边进行实地考察,当学生看到居民小区里到处是垃圾,看到以前清澈的小河由于工业污水倒灌导致河水发臭时,他们的表情逐渐沉重起来,他们紧锁的眉头似乎在问:“为什么我们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差?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到底有哪些?”带着这样的疑问回到教室后,笔者用视频连线区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他们详细介绍了区环境污染的原因、污染的治理情况及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危害,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最终,学生认识到,原来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公民生活习惯密不可分,保护环境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要怎样做,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现场体验获取资源,在理性反思中不断提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的道德认识是真实的,道德观念是自我建构的,道德情感是自然的,道德实践是自觉的。这样选取生活内容作为素材既能创设学生的思辨之境,又能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培养学生思维之理。

二、涵养家国情怀—让艺术传递学生的精神诉求

德育课堂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培养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培养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但核心却是内心的关怀和价值的认同。诺丁斯认为,教师给予学生的关怀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而且是具有正确的关怀方式的。关怀不是被动的顺从,不是放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之责。关怀是在自由和引导之间保持张力,这需要理解和智慧[3]。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课,涉及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笔者曾经教过语文课,知道语文界有诗化语文、诗性语文、情境语文,等等,那为什么不能用诗化德育、实践德育、艺术德育来定义道德与法治课的某一特性呢?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从《长征》一诗出发,体悟诗的艺术境界、艺术情感,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的节假日”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画出秋天,画出中秋节的记忆,学生一下子画出了几十种过中秋的情境,抽象的节日在孩子们的画中是那样生动、有趣。此外,笔者还常常利用演讲、小小主持人等方式开展德育。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更好地渲染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中。

三、促进知行合一—德育课教学活动的创设

为什么德育课要重视活动环节的创设?因为“真正的道德教育并不是把外在于人心灵异质的道德知识条目‘灌输到心灵中去,而是让学习者体悟道德,爱护、化育自己的道德自我”[4]。德育课活动的智慧设计就是要让学生去体悟道德、化育自我。活动具有还原场景、引起记忆、实践模拟的作用,可以让学生获得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活动的设置又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活动就是为了创造氛围,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有时间、有地点、有组织,进行角色分配;而隐性活动则是在学生不留意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得到一种体验。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关注教学的阶段性,要有梯度。第一,要考虑学生解决的问题,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强求,也不能颠倒次序、违背认知规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小声说话,知道小声说话既是礼貌的要求,也是为他人带来方便、尊重他人的表现,然后再设计如何小声说话、如何培养良好习惯的活动。第二,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场景吻合,这样可以有代入感,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会解决问题。第三,要有矛盾冲突,只有产生冲突才能引发道德质疑、形成道德矛盾,才能培养学生道德选择的能力。

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园林被英法联军的炮火毁坏了,数不尽的文化瑰宝丢失了。今天,当我们站在这断壁残垣下,心情是那样地难以平静,是难言的屈辱,是巨大的压抑,还有咬紧牙关的抗争,请大家以“圆明园”为题,说出你心中的感想。

生1:站在废墟前,我感到心情很压抑,圆明园既是我们的光荣,又是历史的屈辱,我想对圆明园说,对不起,我们没有保护好你。

生2:我想对大家说,昔日的圆明园没有消失,它一直在我们的梦中,我们定会重新修建一座更伟大的“圆明园”,然后站在它的面前,大声喊出,自豪吧,我的祖国!

师:同学们,老师很欣慰,因为我从大家的发言中听到了呐喊,看到了抗争,感受到了一腔爱国之情。历史不会重演,屈辱的过去也不会再来,让我们携手走进新时代,谱写立志强国的壮丽诗篇吧!

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身处情境之中,从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出发,走向道德思辨和道德建构。

四、培育健全人格—德育课需要师生德性的智慧表达

健全人格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素养,也是新时代国家对下一代品格的必然要求。如何在德育课上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我们需要审时度势。德育是转化、感染人的教育,道德与法治课首先是讲道德的、有人文关怀的、体现师生的自由精神与和谐关系的,是在一种信任、期待和包容的氛围下进行的。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有德性地成长。诺丁斯以关怀理论为抓手,强调尊重学生,把关怀深刻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理解及民主的基础上。我们要营造关怀性的课堂文化,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怀才是和谐的。课堂要让学生广泛参与、全程参与,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道德成长的主体、是建构德性的主人公。学生以一种自主的状态去认识、体验,才会乐于接受、乐于践行。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同学相伴”这一课时,有一个海岛逃生的游戏—不让一个人落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教师画定一个圆,模拟故事中的海岛,一组同学面临敌人的追击,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逃到海岛上,他们才是安全的。游戏开始了,1组的6名同学中很快有4名同学逃到海岛,但是由于海岛很小,再也容纳不下其他两名同学了,时间越来越少,为了不让一个人落下,同学们紧紧地抱在一起,有的同学单脚站起来,还有的同学身体已经倾斜到了海岛的边缘,几乎要跌倒,这时其他同学又把他紧紧地拉在一起。终于,这6名同学靠着团结一心的信念全部安全逃到了海岛上。

师:同学们,老师也被你们感动了。在这个胜利时刻,你们有什么要对大家说的吗?

生1: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都安全逃离危险,我为我们这个团队而骄傲。

生2:我们每个人都很棒,尽管很困难,但是我们做到了,因为我们团结一心,永不分离。

师:同学们,虽然这只是个游戏活动,但是我分明看到在这个活动中大家所展现的优秀的品质和团结互助、生死相依的精神,这种精神会迸发出更大的凝聚力,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温暖的时刻。

此时音乐响起,教室里孩子们眼里闪着泪花,沉浸在感动之中,一种温暖、互助、团结的气氛在教室里弥漫开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5],指明了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反思思想道德教育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课堂上以师道尊严之名的强权式关怀,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口号式关怀,漠视学生心理、忽视学生情感的单项式关怀每天都在上演,真正有意义的关怀教育还有许多路要走。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给我们以指引,有助于我们建构新型的德育课堂。

参考文献

[1] 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36-43.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2023-09-22]. 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 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8.

[4] 倪伟,方红.学会关心——诺丁斯的关心理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36-139.

[5] 习近平在全國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3-08-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本文系江苏省第十三期教研课题“儿童画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L075)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德育课堂教育智慧核心素养
彰显教育智慧,呈现班级异彩
考试周刊(2016年102期)2017-01-17 05:13:34
责任、信任、智慧——教书育人的法宝
东方教育(2016年18期)2017-01-16 11:54:18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4:02:53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4:11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