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甫
“问题+活动”双轮驱动是指以课堂有效问题与课堂活动为双引擎,通过问题投放和生成,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欲望,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学习中。笔者以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教学为例,说明如何通过“问题+活动”双轮驱动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问题驱动,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只能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因此,想要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问题设计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在预设问题或生成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去思考、去辩论,产生思维的碰撞。
1. 设计问题串,引领合作学习
在“超重与失重”教学中,学生观察到超重及失重现象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同学们在下蹲的过程中,为什么先出现失重后出现超重?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是什么?物体可能的运动状态有哪些?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不断进行思维碰撞。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紧接着抛出问题:你能否使拉着重物的弹簧秤示数为零?什么叫完全失重现象?完全失重的条件是什么?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学生较为容易理解完全失重的相关概念,但由于没有完全失重的经历,因此对完全失重的现象将信将疑。
为了帮助学生澄清疑点,教师现场演示“滴水不漏”实验,将事先准备好的饮料瓶瓶底和侧壁上各扎几个小孔,向里面倒满水,可以观察到水从小孔四处向外喷射。这时让学生讨论:水为何能从小孔喷出?水对瓶底及瓶壁产生压力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让饮料瓶做自由落体运动,你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让学生综合运用压力、压强及超重、失重的知识,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再将饮料瓶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水不再向外喷出。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两个叠放在一起的物体在不考虑空气阻力情况下,让它们由静止开始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物体之间的弹力为多大?这样层层推进,步步设疑,不断唤醒学生的深层思维,在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 设计问题链,澄清模糊认识
针对“超重与失重”教学中的易错点及模糊点,教师设计出系列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出现超重与失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关吗?在实际运动中,如何判断它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出现超重、失重现象时,其重力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出现超重、失重现象时,其超重或失重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这些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交流互动,深化学生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3. 设计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验设计,培养其物理思维。在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基础知识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弹簧测力计,学生发现随着人体下蹲,钩码会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力传感器对钩码变化进行测量与观察。教师提问:“当人体下蹲时,弹簧测力计读数会出现怎样的改变?”学生回答:“数值先变小,然后变大,最后变小。”教师追问道:“哪位同学能够更加详细的说明读数变化情况?”学生A踴跃举手回答:“当处于静止状态时,测力计读数为3N,当人体下蹲后,数值小于3N,之后逐渐超过3N。”教师点头表示认可,并继续问道:“怎样才能将数值变化过程记录下来?”学生B举手答道:“应用力传感器。”通过上述实验的开展,可使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中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应用原理,并认识到力传感器在测量力变化中发挥的作用。
二、活动调动,让学生感官动起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小游戏、实验等各种活动,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活动引入,激趣生疑,激活学习氛围
如何把学生从课间懒散无序的状态迅速调整到课堂学习状态,引入设计尤为关键。在“超重与失重”教学时,教师直接以智分书本游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有意注意。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请两位班里公认的“大力士”到讲台前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拔河绳用事先准备好的、相互交叠的两本厚书替代。两位同学分别抓住书的书脊,水平使劲用力向两边拉动,若能把书分开,双方均为胜者。比赛开始后,只见两位同学憋足力气,奋力拉书,全班同学兴奋异常,为两位同学加油。两位同学尽管用了全力,但却始终未能把书分开。其他同学虽然心有不甘,但又无奈,有着既兴奋又失落的感觉。这时,教师从同学手中接过书本,分别抓住两本书的书脊,在其突然向下运动的瞬间,迅速将两本书分离开来。有的同学开始窃窃私语,为什么刚才“两位大力士”费这么大劲都没分开,而教师这么容易就做到了?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欲望。
2. 实验探究,自主建构,经历知识建构过程
对于超重、失重的概念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超重还是失重,教师如果直接把结论告诉给学生最省事也最便捷,但学生理解不一定深刻。实践表明,人只对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事情记忆深刻。因此,课堂上设置实验探究环节,让学生利用课桌上弹簧秤、钩码等物品去探究、去建构概念,让他们观察弹簧拉着钩码分别处于静止、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的状态下,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并比较与钩码重力大小的关系。实验中,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实验完成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实验数据,非常容易得出超重、失重的概念。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教师将力传感器与体重计相连,让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完成下蹲动作,其他同学通过投影仪观察体重计示数变化。
3. 简化实验模型,强化亲身体验
结合“失重与超重”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创设升降机情境,为学生展现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际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对升降机地板压力产生的影响。通过上述情境创设,可使学生对“超重”“失重”相关知识有了更多的理解,明白二者必然存在的条件。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将上述情境真实展现出来,对此,教师对实验模型进行简化,将“升降机应用台秤测量体重”改为“利用弹簧力计来测量钩码重力”,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弹簧测力计,替代台秤,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进来,通过生活简易实验的开展,充分且扎实地掌握物理知识。
三、双轮驱动,让知识活起来
要学好物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对超重、失重的知识到底掌握如何,那就要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在游戏活动中做到学以致用
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两项活动:一是“智断纸带”实验。在学生面前放有相同的纸带和重锤,让学生将纸带一端固定在重锤上,用纸带将重锤竖直吊起,看谁最先将纸带拉断。该活动着重考查超重知识,看学生对超重状态下将纸带拉断原理的领悟能力。二是“比轻”比赛。就是让两位体重较重的同学各自站在讲台前体重计上,示数变化情况通过传感器显示在投影仪上。比赛的要求是看谁能让体重计的示数最小,考查学生对超重、失重条件的理解。
活动结束后,教师让优胜者发表感言,谈谈自己获胜依据的是什么原理。这两项活动的引入再次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神经,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检验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置知识的应用于游戏之中,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习的幸福。
2. 在问题解决中实现释疑解惑
课堂活动及课堂问题的设计都是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课堂预设的问题及生成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让学生去解决。“智断纸带”游戏包含的原理学生不容易阐释清楚,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要将书本分开,就要设法减小纸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这就需要减小纸面间的压力。什么情况下纸面间压力最小?那只有让书本接近做自由落体运动。这样层层剥茧,就会让学生理解教师设计“智断纸带”的原理。至于如何使体重计示数最小、如何智断纸带,就要充分引导学生讨论,理解其原理。在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善于去发现、去挖掘,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3. 在科学想象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想象题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推理能力,促进知识外延,使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良好习惯,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例如,在学习“超重與失重”知识时,教师结合相关知识设计以下题目:“若顺着地球两极的地轴钻洞,当物体从北极无初速落入无底洞时,物体将如何运动?”该问题虽然有些不切实际,但带有科学想象特点,很快便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想象力,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经过组内代表发言,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物体实施自由落体运动,直至穿越无地洞,冲出地球;二是物体运动速度逐渐减弱,最终停在地心处;三是物体以地心为平衡点,作来回振动。学生发表上述观点后,教师并不急于评判对错,而是接着提问:“物体在北半球、南半球洞中时,受到地球引力的方向如何?”问题一出,学生的思维马上跳转到正确思路上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结合重力相关知识,发挥自身抽象与逻辑思维,很快便给出了正确答案,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对物理学习更加信心满满。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五环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6-GH01011-0042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文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