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 晓
近期,《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实施成为学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为了引导和帮助教研员及广大一线教师尽量少走弯路,理解方案和新课标精神,课程综合专家和学科顶层专家均积极用理论观点去阐释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图。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构想,即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实施18课时及其以上的教学设计,以确保课程系统的相对完整性,解决学生“学了12年的体育课,学不会1~2项终身受用的运动技能”的问题。
在“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实践展示与案例”研讨中,理论研究者们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思路。我认为抓“大”在当下的课改进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大单元教学包括18课时、36课时、72课时。这里的“大”是相对于以课时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小”而言的,旨在引导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改变固有的思维,更加注意课程的建构性、趣味性和驱动性,更加关注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关联性和进阶性,更加倡导教学设计“备、教、学、评”的一致性,从而实现由过去的“知识中心论”向“能力素养观”的转变,由“单一教学”向“结构化教学”的转变,由“为教技术而技术”向“知识技能以及技战术的运用”的转变,由“简单情境”向“复杂情境”的转变。落实理论研究者们提出的“大概念、大任务、大内容、大问题、大情境、大评价”,就要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构架加以呈现,就是要促进一线教师的思维转变,建立起对每一个运动项目的整体感知,逐渐养成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化。要学会在大观念、大思维中去概括运动项目的相关核心概念,根据项目特征建立大任务,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基础水平、个体差异和学练状态,去创设相应的大情境,重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串,实施大评价。
理论研究者们提出“抓大放小”的思路可谓恰逢其时。但作为一名教研员,我认为对于“放小”还应该有进一步的理解。我以为“放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旨在不要因小失大,不要被枝节所缠绕,而绝不是放弃“小”。“大”是由“小”构成的,没有“小”哪来的“大”?故而在抓“大”的同时,还应该促“小”。有了观念和思维的改变,便有了大的方向,但这些大概念、大任务、大内容、大情境、大问题、大评价该怎么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里,还需要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一起去思考。大情境的创设需要一个一个的小情境串联起来,大内容的构建需要教师们依据水平目标、学情和项目特点去进行一课一课的内容结构化重组才能实现。总之,大任务需要教师通过一个个小任务才能完成。所以,教研员的责任是要把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细化到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不仅要抓“大”,还应该在“大”的统领下,积极落实“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标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