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联合康复训练对耳石症患者眩晕情况和短期复发的影响

2023-12-19 15:44王秋梨陈子铖李树雄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头位眼震耳石

王秋梨,陈子铖,李树雄

(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 中山 528415)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旋转性眩晕或头晕,伴有眼震、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前庭平衡功能失调,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临床针对耳石症可采用手法复位配合药物治疗,其可以使脱落的耳石沿半规管重新回归椭圆囊,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内耳平衡器失调,缓解患者眩晕症状,另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病症复发风险,且操作简便,无痛、无创、安全性较高[1]。不过该方案单一应用时对于患者前庭和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不够全面和显著。 为此,该研究提出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耳石症的临床方案。 前庭康复训练能够重塑患者中枢神经反射,发挥前庭功能代偿作用,帮助大脑重建良好平衡状态,以此改善患者前庭功能和平衡能力。不过该方案短期内疗效不够显著,应用周期较长,且难以有效促进耳石复位,患者短期内眩晕复发风险仍旧存在[2]。不过国内现下关于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应用的研究较为局限。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该院2022年6月—2023年5月门诊收治的90 例耳石症患者为对象,探究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耳石症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90 例耳石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Bárány 学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3]中耳石症的相关诊断标准,即:患者坐卧体位变化或卧位翻身时,表现为强烈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较短,多不超过1 min, 部分患者会因眩晕发作从睡眠中惊醒,严重时还会因头部轻微动作而发病,且发病后有较长时间的不稳定感或漂浮感,眩晕症状总体呈周期性加重,并伴有恶心呕吐、特征性眼震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2)患者年龄≤75 岁,临床资料完整;(3)无先天性意识及智力障碍、严重神经及耳部疾病病史;(4)未因耳石症进行过临床治疗,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器官病变;(2)合并颈椎椎体不稳;(3)合并严重脑血管疾病;(4)正在参加其他临床实验,或不配合研究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 例。 对照组男11 例,女34 例;年龄27~75 岁,平均年龄(48.40±13.96)岁;病程1~60 d,平均病程(11.20±12.40)d;其中后半规管31 例,水平半规管14 例,患侧为右侧26 例,左侧19 例;观察组男13例, 女32 例;年龄15~73 岁, 平均年龄(48.82±13.25)岁;病程1~90 d,平均病程(15.80±18.58)d;其中后半规管28 例,水平半规管17 例,患侧为右侧24例,左侧2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 周,其中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即:针对后半规管型耳石症患者,患者坐床上,缓慢地转头至患侧45°,保持此头位不变躺下,让头悬于床外低于水平面30°,保持此头位30 s~1 min,眩晕和眼震消失后,然后头部转向健侧90°,保持此头位30 s~1 min,眩晕和眼震消失后,保持此头位和身体的位置不变, 头部和身体同时一起向健侧转动90°,保持此头位30 s~1 min,眩晕和眼震消失后,保持此头位和身体不变让患者侧身坐起,低头,保持此头位30 s~1 min,眩晕和眼震消失,并在过程中询问是否出现眩晕和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有且严重,需立即停止,待病情稳定后继续进行。 手法复位治疗3 次/周,治疗时长视情况而定。 针对水平管结石症耳石症患者,采用Barbecue 复位法,让患者平躺,头部屈曲20~30°, 让患者将头部和身体一起向健侧转第一个90°,保持此头位30 s ~1 min,眩晕和眼震消失后,然后继续向健侧转第二个90°,保持此头位30 s~1 min,眩晕和眼震消失后,再继续向健侧转第三个90°,保持此头位30 s~1 min,眩晕和眼震消失后,让患者侧身坐起。这种手法可以使耳石碎片移动并从水平半规管出来,回到椭圆囊。 水平管嵴帽结石症先采用Gufoni 法把背地性眼震转换成向地性眼震后,再按照水平管结石症采用Barbecue 复位法复位。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即:(1)凝视训练。 在患者正前方设置两个靶点,靶点位置为1 m 处的45°和135°,先引导患者在水平方向转头,并在过程中交替注视这两个靶点, 然后在保证头部不动的情况下,使患者眼睛聚焦点在两个靶点间来回转换,单个靶点上维持视线2 s,最后快速转动头部,头部复位后将头部与眼睛注视在前方,聚焦在同一靶点处,每个靶点维持2 s。上述动作重复两次后,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两个靶点的位置,期间要求患者眼睛随靶点移动。(2)头动训练。 患者取坐位,先弯腰向前,使双手可触碰地面,再在弯腰时分别转动头部向左右两侧。(3)姿势训练。患者双脚站立靠拢,指导其旋转头部,并在行走时转身回望后脚。在保证眼睛和头部任意一处固定的情况下,患者先走上斜坡或楼梯,后围绕障碍物进行转圈。康复训练2 次/d,20~30 min/次。

1.3 观察指标

(1)前庭症状: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 周,分别采用前庭症状指数(VSI)[4]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平衡、眩晕、视觉敏感、头痛、恶心和头晕等,满分6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眩晕症状越严重;

(2)前庭康复情况: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 周,分别通过前庭康复获益量表(VRBQ)评估,满分100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前庭康复程度越好;

(3)平衡能力: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 周,分别通过Berg 平衡量表(BBS)评估,满分56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个人平衡能力越强;

(4)眩晕症状: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 周,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5]测定两组眩晕程度,DHI 量表共25 个评估项,满分100 分,最终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眩晕障碍越严重,同时记录两组眩晕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结束后1 个月内的眩晕复发情况;

(5)疗效评价。位置性眩晕和眼震消失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为显效;位置性眩晕和(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患者临床症状好转为有效;位置性眩晕和(或)位置性眼震未减轻,甚至加剧,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为无效[6]。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前庭及平衡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VRBQ 评分、BB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 周,两组VRBQ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B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RBQ 评分低于对照组,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耳石症患者治疗前后前庭及平衡能力比较[(±s),分]

表2 两组耳石症患者治疗前后前庭及平衡能力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观察组(n=45)对照组(n=45)t 值P 值组别48.67±9.90 45.16±9.53 1.713 0.090 26.89±4.66*29.20±5.40*2.173 0.033 33.02±1.89 33.11±1.34 0.261 0.795 45.04±3.60*38.73±2.38*9.808 0.000 VRBQ 评分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 周BBS 评分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 周

2.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前,两组VSI 评分、DH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 周,两组VSI评分、DHI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VSI 评分、DH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1 个月,眩晕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眩晕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耳石症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3 讨 论

耳石症是与头部运动变化相关的外周性眩晕疾病,常在头部位置变动时出现强烈短暂旋转性眩晕或头晕,并伴有特征性眼震,其虽具有自限性,可自行缓解,但随着病情加重,多数患者不仅会出现眩晕症状,还会导致前庭和平衡能力下降。目前,对于耳石症,临床上可采用手法复位,搭配内耳微循环改善药物进行治疗,不过因为该病症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且常合并基础代谢性疾病, 使得药物治疗效果不够显著,而单一手法复位治疗措施疗效又受个体差异性影响较大,病症复发风险较高。 所以选择专业持续的治疗方案以减轻耳石症患者的临床眩晕症状,并促进其前庭和平衡能力恢复成为研究热点。

正常人体通过前庭系统、视觉系统神经和本体感觉系统神经感受外界和自身运动,整合后做出正确空间判断,并通过运动神经传入脑部中枢神经以维持人体正常行为和认知功能, 其中前庭系统则由球囊、椭圆囊和三个半规管,以及耳石等钙化物组成,多者共同维持人体前庭和平衡能力。而过往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神经及耳部疾病等因素干扰,患者耳石颗粒大量脱落在半规管近壶腹处,并在重力作用下向壶腹脊处移动,将会刺激前庭神经,进而导致患者空间判断错误,并发眩晕、眼震等症状[7]。 因此徐万红[8]学者认为,对于耳石症的临床治疗,应该以促使耳石复位为基础, 同时依靠康复训练改善患者前庭功能,提高其前庭和平衡能力,进而稳定引导患者病症向良性发展。手法复位也即通过患者头部体位的转换促使耳石沿半规管生理路径回到椭圆囊, 实现耳石复位,此疗法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内耳平衡器失调症状,并且在临床实践中,手法复位起效快,无创无痛和安全性更高,所需治疗步骤更加便捷可行[9]。所以在过往实践中, 手法复位也被认为是治疗耳石症的良好选择。不过此类疗法单一应用面对眩晕症状已久的患者无法在短期内显著改善其前庭和平衡能力,不利于生活质量快速恢复。 为此,该研究提出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耳石症的临床方案。前庭康复训练以提高脑部神经适应性、可塑性和代偿功能为理念,借助眼部、颈部和头部等一系列可能会诱发眩晕的动作作为刺激信号,促使前庭系统代偿、适应和习惯,在改变机体神经系统对眩晕症状的刺激阈值,减轻眩晕影响的同时也有助于重建脑部神经平衡状态,从而改善患者前庭功能和平衡能力[10]。 正如该研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VSI 和DHI 评分,以及眩晕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眩晕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都说明联合方案治疗效果更加突出,分析其原因, 该疗法一方面以手法促使耳石复位为基础,消除眩晕情况发生病因,并降低短期复发风险,另一方面依靠前庭康复训练,提高前庭神经对眩晕刺激的适应性,有助于后续改善机体前庭和平衡能力。 而观察组VRBQ 评分低于对照组,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也从前庭和运动平衡协调能力实践出发证实联合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不过受限于该研究样本数量局限性,后续仍需深入探究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对耳石症患者眩晕情况和短期复发的影响。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耳石症效果显著,能够促使耳石复位,并提高前庭系统对眩晕刺激的耐受度,有助于缓解患者前庭功能和平衡能力障碍,预后改善良好。

猜你喜欢
头位眼震耳石
耳石症复位后避免侧卧
头晕/眩晕的病史采集及眼震检查(续)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你了解耳石症吗
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应用徒手旋转的可行性研究
眩晕伴Burn眼震一例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
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用于头位难产的临床价值
头位难产产妇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