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医学理论的规范化疼痛护理配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3-12-19 15:44张丹孙艳峰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活动度本体循证

张丹,孙艳峰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广州 510000)

膝关节置换术是当前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但该术式作为一项创伤性治疗措施,术中可对周围软组织及骨骼等造成破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漫长, 这就要求临床应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1]。 功能锻炼为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重要康复护理内容,也是促进术后恢复的有效手段。 本体感觉训练为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但受到术后疼痛的影响,患者锻炼依从性不甚理想,难以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应开展有效的镇痛干预[2]。 疼痛控制是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重点护理内容之一,为提升疼痛控制质量应采取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秉持规范化原则,优化疼痛评估体系,制定恰当的镇痛方案,以提升镇痛效果[3]。 循证医学理论强调遵从事实依据,运用新的科学证据、先进的护理技术进行护理方案的制定,以妥善处理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达到满足患者护理需求的目的。 基于此,本研究选择该院收治的87 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对象, 探讨基于循证医学理论的规范化疼痛护理配合本体感觉训练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87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4)。 纳入标准:行膝关节置换术;均为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认知正常,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内科疾病;合并关节感染;合并其他关节病变。本研究已通过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中男24 例,女19 例;年龄52~78 岁,平均年龄(65.19±4.60)岁;体质指数18.6~27.2 kg/m2,平均体质指数(22.33±1.12)kg/m2;受教育年限6~16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0.24±0.82)年。观察组中男24 例,女20例;年龄52~78 岁,平均年龄(65.19±4.60)岁;体质指数18.4~26.7 kg/m2,平均体质指数(22.26±1.09)kg/m2;受教育年限6~16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0.24±0.8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膝关节置换术,并于术后常规开展康复护理。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本体感觉训练。(1)角度恢复:协助患者平躺于病床上,屈曲膝关节,并在短暂停留后伸直下肢;随后嘱患者闭眼,膝关节屈曲恢复至之前的角度,由康复师帮助患者对比膝关节屈曲情况,并纠正其角度,3 次/组,8 组/d。 (2)平衡锻炼:协助患者微屈膝关节站立于平衡垫上,尽量保持身体平稳,30 s/组,6 组/d;协助患者进行上下平衡垫锻炼,指导其站于平衡垫前方50 m 处,屈曲患膝,向前呈弓步,并将患侧脚踩在平衡垫上,保持身体平衡,随后指导其健侧往前跟进并平稳站立于平衡垫上,5 次/组,4 组/d。 (3)灵活性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灵活性训练,包含后腿走、转圈及Z 形跳等,训练应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逐渐结合患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20~30 min/次,2~3 次/d。(4)逆行踏车:指导患者学习患肢与健肢交替用力进行逆行踏车,注意应缓慢加速与降速,15~30 min/次,2~3 次/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循证医学理论的规范化疼痛护理。(1)成立专项小组:成立疼痛专项控制小组,组内成员包含护士长及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针对组内成员开展培训, 并通过考核的方式确保其充分掌握相关内容。(2)确定循证问题、寻找循证支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查询当前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术后镇痛作为影响患者恢复的问题;将“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作为关键词,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进行最新科研文献检索, 寻找循证依据。(3)开展疼痛干预。①评估疼痛程度:待患者的麻醉效用消退后,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疼痛主诉,并指导患者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 结合VAS 评估结果, 进行疼痛分级,≤3分为轻度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6 分为重度疼痛。依据评估结果制定规范化疼痛护理方案。②开展疼痛控制:对于轻度疼痛者,以非药物疼痛控制措施为主,开展疼痛宣教,告知疼痛发生的原因及术后疼痛为必然的生理应激反应, 嘱其以平稳心态面对;教授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与技巧,嘱其通过聊天、听音乐、看电视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疼痛,同时嘱家属发挥陪伴作用,予患者以鼓励与支持。 于患者患肢膝盖处,使用毛巾包裹冰袋覆盖,并采用绷带进行固定,每3 h 更换1 次,持续冷敷2 d。 ③联合疼痛控制:对于中重度疼痛者,在非药物镇痛的基础上,遵从医嘱应用药物镇痛,评估3~4 次/d,结合疼痛程度予以相应剂量药物。

两组均持续护理1 周,待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至术后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对比两组术后6 h、术后48 h 疼痛程度,采用VAS[4]进行评价,选择一根10 cm 的尺子,按0~10 分次序评估疼痛程度,0 分为无痛,10 分为无痛。 (2)术后恢复情况:对比两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膝关节屈曲≥90°用时及住院时间。 (3)膝关节功能:护理前及护理后(术后3 个月),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SS)[5]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该量表共6 个方面,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好。(4)膝关节活动度:采用量角器测定两组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活动度越高表示患者关节活动度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n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6 h,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后6 h,且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程度比较[(±s),分]

表1 两组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程度比较[(±s),分]

对照组(n=43)观察组(n=44)t 值P 值组别7.33±0.59 7.29±0.60 0.314 0.755术后6 h 2.55±0.26 1.53±0.19 20.927 0.000术后48 h 48.615 60.708 0.000 0.000 t 值P 值

2.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 膝关节屈曲≥90°用时、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对照组(n=43)观察组(n=44)t 值P 值组别33.12±5.33 29.26±4.20 3.746 0.000首次下地时间(h)7.25±1.56 6.33±1.43 2.866 0.005 9.44±2.02 8.13±1.59 3.356 0.001膝关节屈曲≥90°用时(d)住院时间(d)

2.3 两组膝关节功能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护理前,两组HSS 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HSS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功能与膝关节活动度的比较(±s)

表3 两组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功能与膝关节活动度的比较(±s)

注:与同组护理前相比,*P<0.05。

对照组(n=43)观察组(n=44)t 值P 值组别45.46±4.68 46.23±5.11 0.733 0.465 71.79±6.12*80.85±6.39*6.755 0.000 65.69±7.26 66.23±7.31 0.346 0.730 90.26±7.96*106.64±8.24*9.431 0.000 HSS(分)护理前护理后膝关节活动度(°)护理前护理后

3 讨 论

膝骨关节病变作为临床常见疾病, 以关节疼痛、畸形及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 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可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 能够获得显著疗效,但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关节平衡功能障碍、本体感觉缺失等情况。康复训练是膝关节置换术后有效的康复手段,但常规康复训练的重点在于减轻疼痛、增强肌力、恢复关节活动度,其在改善膝关节肌力不平衡方面的效果不甚理想,这就要求临床应开展其他训练[6]。

本体感觉训练强调促使本体感受机械刺激,以激发中枢神经对肢体的控制, 有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性,将其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能够提升康复效果、改善预后[7]。 疼痛是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问题,不仅会对患者身心舒适度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影响本体康复训练的顺利开展,阻碍康复进程,如何开展有效的镇痛干预成为临床关注重点[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48 h 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护理后HS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基于循证医学理论的规范化疼痛护理配合本体感觉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康复效果。基于循证医学理论的规范化疼痛护理是在循证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展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旨在实施持续的疼痛管理干预,以提升镇痛的科学性、规范性与有效性[9-10]。本研究将基于循证医学理论的规范化疼痛护理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强调通过成立控制小组、针对组内成员开展培训与考核,确保护理人员充分掌握相关护理内容,以便于各项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循证医学理论的支持下,将术后镇痛作为循证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寻求循证支持,以确保规范化疼痛护理方案的科学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镇痛方案。基于循证医学理论的规范化疼痛护理首先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合评估结果进行疼痛分级,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疼痛护理,可充分满足患者的镇痛需求,实现镇痛资源最大化。 针对轻度疼痛者,以非药物疼痛控制为主,旨在以加强疼痛宣教、心理支持等方式,转移患者疼痛注意力,进而利于避免镇痛药物的滥用,还可提升患者耐受力,利于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对于中度、重度疼痛患者,可在非药物镇痛的基础上,遵从医嘱应用恰当药物及恰当剂量进行镇痛,可获得显著的疼痛控制效果,进而快速、有效缓解疼痛,为各项康复训练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速度。 本研究将基于循证医学理论的规范化疼痛护理与本体感觉训练联合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受,促进其积极开展本体感觉训练,提升康复效果,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加快术后恢复速度。

综上所述, 基于循证医学理论的规范化疼痛护理配合本体感觉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加快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与膝关节活动度。

猜你喜欢
活动度本体循证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