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丽,何锦洪,刘粤丹
(1.广州市南沙区灵山医院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1400;2.广州市南沙区灵山医院内科,广东 广州 511400)
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对其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威胁[1]。 既往临床针对脑梗死患者多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神经功能,但康复进程较为缓慢,整体疗效仍有提升空间[2]。中医学将脑梗死归入“中风”范畴,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常见,故治疗应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原则。 补阳还五汤为中医经典方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将其应用于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中, 或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受脑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影响,脑梗死患者常伴随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以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 康复训练是脑梗死后的主要康复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有助于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广州市南沙区灵山医院2021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72 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为对象, 探究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选取广州市南沙区灵山医院收治的72 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经脑部CT、MRI 检查确诊;(2)符合气虚血瘀证的相关诊断标准,症见颜面浮肿、面色苍白、气短、神疲乏力、半身不遂、大便稀溏,舌质黯,苔白,脉细弱或涩;病情稳定,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昏迷者;患有精神疾病者;缺乏完善资料者。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6 例。对照组中男20 例,女16 例;年龄51~70 岁,平均年龄(62.9±2.6)岁。 观察组中男22例,女14 例;年龄50~71 岁,平均年龄(63.2±2.4)岁。 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降压、降糖、调节血脂、扩张脑血管、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 (1)补阳还五汤。 组方:黄芪30 g、牛膝15 g、地龙10 g、桃仁10 g、赤芍10 g、川芎10 g、当归10 g、红花5 g。 1 剂/d,水煎煮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 (2)康复训练。 ①良肢位摆放:协助患者取患侧上半卧位或侧卧位、肢体功能位、轮椅良肢位等。②关节活动度训练: 协助患者进行关节被动活动,从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开始,逐步过渡到腕关节、指关节及趾关节,并为其按摩四肢。③肌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摆肩、摆髋、夹腿等运动,循序渐进,由被动到主动;并指导其进行伸肌、屈肌训练,幅度由小到大。④坐、卧位训练:指导患者自主从卧位转变为坐位,再从坐位转变为卧位。⑤站立训练:指导患者移至床边,双腿屈膝自然下垂,之后扶床架进行站立、坐下练习。⑥步行训练:待患者双脚平置于地面能保持站立平衡时,方可开始步行训练。指导患者先抬起一只脚的脚跟,重心转移至脚掌,另一只脚的脚跟着地,再将重心转移至后足,反复进行练习。⑦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患者练习穿衣、刷牙、拧毛巾等日常活动。 训练30 min/次,2~3 次/d,每周连续训练5 d。
两组均持续治疗4 周。
(1)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共33 项,满分66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越好[4];采用Bathel 指数(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满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5]。
(2)治疗效果: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6]评估疗效。显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46%,病残程度为1~3 级;有效: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20%;无效: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20%。 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总例数×100%。
(3)生活质量:治疗前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进行评估,量表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4 个维度,各维度满分均为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7]。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FMA评分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的BI 评分、FMA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BI 评分、FMA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FMA、BI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FMA、BI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 值P 值组别46.81±6.13 47.01±6.94 0.129 0.897 69.70±6.47*55.31±6.11*9.702 0.000 44.84±6.85 43.09±6.35 1.124 0.264 71.62±7.23*61.33±6.74*6.246 0.000 BI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FMA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治疗前,两组的SF-36 中各维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SF-36中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气虚血瘀证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3 两组气虚血瘀证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 值P 值组别55.77±6.53 54.06±6.81 1.088 0.281 92.16±1.52*78.69±1.45*38.473 0.000 52.62±5.15 52.26±5.24 0.294 0.770 93.35±1.47*76.17±1.34*51.822 0.000 53.52±5.30 53.24±5.52 0.220 0.827 95.55±2.21*80.16±2.05*30.632 0.000 56.22±6.52 56.05±6.16 0.114 0.910 94.88±1.15*77.54±1.32*59.428 0.000躯体功能治疗前治疗后社会功能治疗前治疗后心理功能治疗前治疗后物质生活治疗前治疗后
脑梗死的发生往往较为突然,且进展快速,若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8]。临床针对脑梗死多采用扩张脑血管、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等药物治疗, 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但康复周期较长,故还应积极探寻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脑梗死发生与气虚血瘀有直接关系,因此,可采用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补阳还五汤对患者进行治疗。方中以黄芪为君药,可补气固表,加快血液循环,减少血液瘀滞;当归、地龙、红花、川芎、赤芍等药联合使用,可有效抑制静脉血栓形成,达到消除脑水肿、养血活血、疏经通络的功效[9-10]。在中药内服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能避免脑梗死患者发生肌肉萎缩、 肢体功能衰退等情况,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提升,二者联合使用,协同作用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FMA 评分、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SF-36 中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该研究结果与敖维艳等[1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的效果理想, 可改善其肢体活动情况,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理想,可提高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