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补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效果

2023-12-19 15:44董凡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补法肩峰上肢

董凡

(淄博市张店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山东 淄博 255000)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较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肩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等问题,严重影响上肢功能康复进展[1]。 目前,西医临床主要予以患者康复训练、软组织贴扎、矫正装置使用、物理因子治疗等治疗,其以功能恢复为导向,可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症状的改善, 但往往疗程长、费用较高,远期来看部分患者依从性欠佳,康复效果仍有可提升的空间。而针灸在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舒筋活络等作用,不仅能够缓解肩痛,还能通过对肌肉、肌腱的刺激而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但单纯针灸疗法治疗该病相对少见,且治疗中鲜有提到补泻手法的运用,临床上提倡联合其他疗法治之,可大大缩短康复时间[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该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80 例脑卒中恢复期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为对象,着重观察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以温针补法协同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效果, 以探讨针灸结合现代康复疗法的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0 例脑卒中恢复期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年龄45~65 岁,卒中发病后1~6 个月内;(2)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4]中有关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病侧肩正位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缝隙(AHI)>14 mm;(3)初次发病且出现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4)生命体征平稳,依从性好,意识清楚;(5)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外伤或其它因素引起的肩关节半脱位者;(2)病情尚未稳定者;(3)肩关节完全脱位者;(4)发病前即有肩部疾病或肩关节功能异常者。 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 例。对照组中男28 例,女12 例;年龄45~65 岁,平均年龄(57.65±3.22)岁;病程10~70 d;平均病程(42.17±5.17)d;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9 例,脑出血11例;治疗组中男26 例,女14 例;年龄45~65 岁,平均年龄(56.85±4.10)岁;病程10~75 d;平均病程(42.75±4.98)d;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0 例,脑出血1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体位摆放治疗法、 外固定法、Bobath式握手等常规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治疗通过指导患者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坐位而使肩关节处于一种放松、相对稳定的状态,防止肱骨头不合理牵拉。(2)外固定法有前臂吊带、三角巾、弹力绷带等,要求患者坐位、站立位时,无物体支撑时必须佩戴。 (3)Bobath 式握手。 患者患侧大拇指在上,健侧大拇指在下,双手十指互相交叉,用健侧上肢主动辅助患肢进行活动,使双上肢伸展,充分上举、屈曲、前伸活动,多次反复进行,2 组/d,10 次/组,疗程均为4 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针补法治疗。 取穴:肩贞、肩髃、肩髎、肩前,配以肩井、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位。 肩贞:向前腋缝方向透刺1.0~1.5 寸;肩髃,向下斜刺0.8~1.5 寸;肩髎直刺0.8~1.2 寸;肩前直剌1.0~1.5 寸;行捻转补法,得气后于针柄置1.5 cm小段艾柱,灸3 壮,留针30 min,待艾柱燃尽后除去灰烬,起针后按压针眼1 min,使火力不外泄;肩井直剌0.3~0.5 寸,曲池、外关直剌1.0~1.5 寸,手三里直刺0.8~1.2 寸;得气后留针30 min,1 次/d,5 次/周,疗程为4 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患侧肩关节正位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最短距离不足14 mm,肩峰下未触及凹陷。 有效:患侧肩峰与膝骨头之间距离有所减小,但仍超过14 mm,肩峰下凹陷減小。 无效:各方面未见改变。

(2)肩关节半脱位、疼痛程度。 治疗前后,行肩关节正位X 线片检查, 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由患者在标尺上以由轻到重0~10 分标记肩关节疼痛程度, 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痛感越轻。

(3)上肢运动功能。 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上肢功能,总分66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越好。

(4)血清中相关因子。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CK)、C 反应蛋白(CRP)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恢复期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AHI 值、VAS、FMA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HI 值、VAS、FMA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HI 值、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FMA 评分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恢复期肩关节半脱位患者AHI 值、VAS、FMA 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脑卒中恢复期肩关节半脱位患者AHI 值、VAS、FMA 评分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对照组(n=40)治疗组(n=40)t 值P 值组别19.42±1.38 19.63±1.27 0.708 0.481 16.07±1.12a 14.85±0.51a 6.269 0.000 6.20±1.37 6.15±1.28 0.169 0.867 4.81±0.87a 3.45±0.52a 8.486 0.000 32.27±5.40 33.02±4.77 0.658 0.512 40.39±8.26a 51.47±7.23a 6.384 0.000 AHI(mm)治疗前治疗后VAS 评分(分)治疗前治疗后FMA 评分(分)治疗前治疗后

2.3 两组血清中CK、CRP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中CK、CRP 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K、CR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脑卒中恢复期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血清中CK、CRP 水平组间比较(±s)

表4 两组脑卒中恢复期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血清中CK、CRP 水平组间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对照组(n=40)治疗组(n=40)t 值P 值组别311.56±16.74 308.75±17.13 0.742 0.460 153.57±13.24a 78.20±8.36a 30.442 0.000 20.43±5.81 20.37±5.65 0.047 0.963 13.70±3.15a 6.51±1.74a 12.636 0.000 CK(U/L)治疗前治疗后CRP(mg/L)治疗前治疗后

3 讨 论

中医学认为,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属于“中风”后所致“痿痹”的范畴,多因气虚运血无力,经脉瘀滞,局部肌肉、筋脉失之濡养而发,治宜温补气血,施以补法。 本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将温针补法引入到患者的治疗中,大大提高了临床总有效率,且治疗组患者的AHI 值、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说明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相比,加以温针补法在增效方面效果更突出,更利于改善半脱位患者症状,肩周肌群在温针补法治疗下收缩更明显,在减少肩峰和肱骨头的间隙、减轻肩关节疼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等方面更具优势。 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所用针灸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以针刺和艾灸热力共同刺激位于肩关节周围的肩贞、肩髃、肩髎、肩前等穴位,可使局部经脉通畅,增强补益气血、濡养筋脉的效果,不仅利于降低神经兴奋性以改善痉挛,还可促进局部微血管形成,以修复肌肉韧带损伤,改善异常肌张力。 另外,配以肩井、曲池、手三里、外关针刺可增强活络消肿而止痛之功,诸穴合用针刺,可使气足而血络通,气血和而经筋濡,达到痹祛而痛止效果。研究发现,针刺可增强局部血供, 松解经筋所过部位的肌肉粘连,改善微循环,从而可减轻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且施术方便、安全性高,深受患者及家属青睐[5]。 汤周泉等[6]研究发现, 在康复技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能有效恢复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肩关节正常位置,改善功能,降低疼痛,减少神经损伤,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

临床研究发现,CK、CRP 等多种介质参与脑缺血后肌肉损伤、炎症反应的过程。CK 可在骨骼肌损伤后释放入血,是肌肉损伤程度的重要反映;CRP 可反映炎症创伤程度,其在机体出现炎症或创伤时,于血清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机体存在血清中CK、CRP 过量的现象,但加以温补针法协同治疗后, 治疗组血清中CK、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相比,加以温针补法更利于通过减轻肌肉损伤、抑制炎症反应而促进肩关节功能的修复,减轻痛感,这可能是起效的原因之一。考虑这可能与针刺的作用密切相关。张帆等[9]总结发现,针刺可改善机体中枢神经活动, 避免脊髓中枢抑制肌肉,从而促进肌肉张力的提高,改善肢体运动;还可加快炎症渗出的吸收与代谢,以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加以温针补法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相比,在减少肩峰和肱骨头的间隙、减轻肩关节疼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等方面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补法肩峰上肢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冈上肌出口位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肩峰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关节镜下喙肩韧带松解在微创治疗肩峰撞击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