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顺平
摘 要:“群文阅读”概念在十年前就已经被提出,而笔者真正听说和接触到这个概念不过三年,它在我们偏僻落后的农村学校中仍然是新鲜事物。近年来,新《课标》在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中不断普及,于是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笔者想谈谈在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群文阅读对教师思想的转变,对学生现在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知识面乃至整本书阅读等各方面的价值和影响。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 中学语文 群文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09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却忽视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学生的成绩成了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这种现象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不仅没有发生改变,而且愈演愈烈,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记、一篇一篇地背、一题一题地“刷”,导致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而影响睡眠,影响身心健康成长,更能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极大反感。但是,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任务,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应用、发展、鉴赏和传承能力。因此,此时此刻,笔者觉得“群文阅读教学”的建构和实施是新《课标》背景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必然选择。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学生阅读量少,阅读习惯差
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省份的偏远地区,同时是一个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学学校,在学生生源十分匮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笔者所面对的绝大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家庭经济压力大,教育资源匮乏,学生缺乏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自主性和積极性较差。加之如今农村中学大部分属于寄宿制学校,所以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全部都需要教师来进行处理。
另外,我们所在地区的农村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面临教学任务重,课时太少的问题,而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双重教学任务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样教师就根本无暇兼顾学生阅读和写作习惯的培养。因此,学生阅读量过少、阅读习惯几乎没有,便成为落后山区学校语文教育的一个问题。
2.教师实地培训少,教学思想落后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由于所面对的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主动性,我们的课堂模式只能采取填鸭式教学。从入职工作到今天,笔者已经听了太多的公开课,总觉得这些公开课千篇一律,教师一上课总是从讲作者、讲背景、课题开始,逐段分析课文、分析人物、分析语言和艺术特色,一直到整个课程结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都很低,偶尔会听到学生使用不同方式朗读课文。至于课堂提问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之类的教学方式更是几乎不存在。甚至有时会听到同行们谈论“我的课堂不准学生说话”“谁谁谁话太多”之类的语言。因此,笔者不止一遍,甚至是默默地对自己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出改变了。“群文阅读”是一种以群体为单位开展阅读活动的方式,通过共同阅读、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积累。这种教学方式在城市学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但在农村中学却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
1.“群文阅读”能够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笔者个人认为,农村中学学生的现状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和家长导致的,但更多的责任在于教师的课堂引领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农村教师一般比较安于现状,不会或者很少会去自觉思考和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地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新性地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群文阅读的素材为同一议题的一组课文或者不同议题的一组课文,教师要在提升自身阅读素养的同时,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
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就百草园中的童年生活为话题,引入另外一组课文,如鲁迅的《社戏》《少年闰土》,林徽因的《城南旧事》。这些都是与童年生活有关的课文,“群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关注某一篇课文,而是要涉及多篇相关的文章。这种教学方法迫使教师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只有不断地改变和进步,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群文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广深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同样,没有兴趣使然的被动阅读是伪阅读、浅表阅读和无效阅读。新《课标》也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确实,兴趣是提升学生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唯一方法。近年来,我们的教师采用了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操场走读、站读、转圈读、面对面读、小组互相盯读,甚至教师的眼皮紧盯下阅读、教师突击检查强迫阅读等,但无论怎样采取阅读教学措施,你有你的方法,学生有他们的应对策略,导致阅读教学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没有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群文阅读不是单一篇目阅读,主题丰富,内容众多。在特定的情境下,总有一篇文章或一个议题能进入学生的内心,和学生产生某种共鸣,从而引发他们阅读和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一定会使他们产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
3.“群文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如前文所说,在“群文阅读”中,教师可以选择一篇文本作为主线,然后引入其他多篇文本作为辅助材料。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去思考问题,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比如,学习杜甫的《登高》时,我们可以拓展学习杜甫青年时期表达表达豪言壮志的作品《望岳》《画鹰》,中年时期反映百姓生活现实疾苦的《秦州杂诗》《石豪吏》,晚年时期抒发凄苦生活及壮志未酬愁苦心情的《蜀相》《登岳阳楼》,这样就可以纵向了解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词中的愁苦情绪。当然,我们也可以就《登高》中的“落木”这一意象组织文章,比如谢庄的《月赋》、沈佺期的《古意》、庾信的《哀江南赋》等,通过横向对比阅读,就可以了解晚年时期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独和凄苦。但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水平。从而达到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标。
4.“群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如今的中学课堂,笔者发现孩子们的状态完全不在习中,对语文学习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群文阅读”要求精读、浏览、略读相结合,教师精读指导一篇,学生自己略读、浏览两篇,将自己喜欢的或者与表达主题紧密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必要时可以做旁批,写评语、作比较。所以,“群文阅读”要求学生“采用比较异同、浏览、阅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逐渐培养学生有读必划、有读必作旁批的阅读习惯。
5.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走向整本书阅读
如果“群文阅读”指的是的是同一议题、同一作者,或者对相同类别的作品的探究和阅读,那么整本书的阅读就是对“群文阅读”的再升级,就是“群文阅读”的更高层次。阅读方法更加多样化、方式更加复杂,但群文阅读中所用到的方法是完全可以用的,而且是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各类青年人物的使命和命运为背景。不管是农民企业家孙少安,知识分子孙少平、孙兰香,小商贩代表王满银,还是革委会主任田福軍,他们都被赋予了时代的使命,承担了历史的重任。当然我们还可以以爱情悲剧为主题,解读孙少安与田润叶、田润叶与李向前、田润生与郝红梅、孙少平与田晓霞、孙少安与吕秀莲、孙兰花与王满银等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中既有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现实中的无奈,又有着新时期自由恋爱的美好和浪漫,更有着两情惺惺相惜,不顾阶级、不顾门槛、不顾身份的那种感动和真情。但无论是哪一种,过程都令人感动,结局却令人心酸。
当然,这种构想在高一年级统编教材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已经提了出来,比如统编版教材高中必修上册要求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下册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等等。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群文阅读”是为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奠定基础,也是整本书阅读的过渡阶段,为学生的终生阅读这个终极目标做好铺垫。
6.群文阅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群文阅读对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文献、文学作品、报刊等,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写作素材,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逐渐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学术研究等更深层次的文章。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会、阅读小组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并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文献素材,这不仅能够丰富写作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和水平。
首先,教师要建立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目标。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选用寓言故事、儿童文学、科普读物等书籍,鼓励他们多阅读并记录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拓展阅读范围,阅读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书籍,从而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对于高中生而言,教师可以将群文阅读与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教师可以建立适合不同学科的阅读方案。针对语文科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名著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对于科学科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科普读物、研究论文等,提高其科学素养和科学写作能力;对于社会科学科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新闻、报道、历史文献等,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和人文历史。
最后,教师要建立有效的素材记录与整理方式。群文阅读的素材较多,如何进行有效记录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笔记本、文件夹等工具来进行记录和整理,同时鼓励他们进行分类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和知识体系。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能为其日后的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
7.群文阅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
群文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首先,群文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在阅读不同的文本和媒介时,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的国家、地区、文化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文化,扩大自己的视野。其次,群文阅读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阅读各种文本和媒介,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思想、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内容,提高自己的审美和文化品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此外,群文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价值观和审美能力。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感知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和价值观。
对于学生来说,要积极参与群文阅读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采用以下策略。首先,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籍和阅读材料,如文学、历史、地理、科技等,让自己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学生可以多利用公共图书馆等资源进行阅读,了解社会上的最新信息。此外,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阅读各类专业和非专业的书籍、博客、微博等,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学科等情况,设计适合的群文阅读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其次,教师要建立良好的群文阅读氛围,比如定期组织学生读书分享活动,组建阅读俱乐部等,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阅读体验和感受。再次,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群文阅读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精读和泛读,如何将群文阅读与生活、学习、社会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其更加具有实践意义。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为学生整本书阅读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群文阅读在我校处于探索和建构阶段,也可能会受到部分教师思维和观念的束缚,但笔者坚信:作为新鲜的、有活力的、先进的教学模式,群文阅读教学很快会在陇原大地上“燎原”的。
参考文献:/
陶忠德《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甘肃教育》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