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静
摘 要:德育是小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思想品格,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健康成长。本文对培养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现实需求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影响,从实践层面对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价值观的举措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培养中的相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生 价值观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5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小学教育阶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也能够从侧面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的直接影响,教师想要帮助小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存在一定难度。面对此现状,为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学校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及手段,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初步养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一、对小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培养的现实需求
1.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协同发展
对于小学教育而言,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育人的全面性,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学校及教师不应当只注重输出课本知识,还要借助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有效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被统称为价值教育。因此,在整个小学教育阶段,唯有全面把控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协同发展的主旨,才能够让功利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全面改革与完善。
2.促进价值观教育时效性的提高
小学生的发展自有其特征和规律。在童年阶段,小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依赖顺从的趋向,但随着其接收的外部信息日益增多,在受教育过程中会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状态,希望能够通过自主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因此,童年时期所进行的价值观教育,在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后并不适用。小学教师需要重视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使得这一特点得到进一步凸显,只有如此才能让价值观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年龄发展趋向相符合。
3.促进现实世界情感关怀的增强
小学生不会在真空的环境中成长,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小学生在“三观”尚未稳固的时期,需要经历各种类型价值观的洗礼。但由于小学生本身具有爱模仿的特性,因此会不自觉地将某种价值或行为作为自身的参照和模仿对象。相比较现实世界而言,虚拟世界的人物行为和语言对其有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学生很容易深陷其中,使得其日常的言行举止呈现出网络化的倾向。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影响
1.引领价值导向的作用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因此,这一阶段学生的观察和模仿能力较为突出。而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育人于无声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当前学生的年龄发育特征,适当地将其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际上,在小学语文和数学等不同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均需要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教学目标,这是三维教学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倘若能够有意识地将情感态度教学与国学或历史人物教学元素关联起来,那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意蕴,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思想精神构建的重要内核。从小学阶段开始,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一起,使得自身的日常言行举止更符合社会大众的期待,进而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有效培养。
与此同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繁多,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可以不断提升个人的价值追求,进而培养优秀的精神品质;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价值观的举措
1.“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绝境中站稳脚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求独立,谋发展,是因为中华民族具备独特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能够发挥重大作用。自封建社会始,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以忧国忧民为价值取向。宋代名臣范仲淹在撰写《岳阳楼记》时,更是着重体现出了其价值理念当中的忧患意识。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也收入了许多经典蒙学读物和著名文章,这些经典文章当中也涉及了与忧患意识相关的内容。因此,在日常的小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从忧患意识输出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与忧患意识相关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来帮助学生提升思想,让学生以正确的处世观分析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从侧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安排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神话单元中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其中一篇课文讲述了与女娲补天相关的内容。而女娲补天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生动写照。女娲在补天之前就已经预想到了哀鸿遍野的情景,为了避免这一情境成为现实,女娲需要通过补天这一举动来正面应对可能到来的灾难。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便可深度融合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忧患意识,借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孝悌”思想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提升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架构体系中,孝悌和忠于国家同样重要。不懂孝悌之义的华夏子孙是不容于世的,是会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排斥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体现出,父母不单单给予了子女生命,更给予了子女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照拂,因此,作为子女应当对父母饱含感恩之情。这种情感不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泯灭,孝敬父母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但在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现代社会,许多小学生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和疼爱,但却并未以正确的思想态度和父母进行交流。作为小学教师,需要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孝悌思想,借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尊敬长辈,尊敬父母,在平时以感恩的心态与父母相处。
比如,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与亲情相关的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慈母情深》《父爱之舟》这两篇课文时,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孝悌思想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爱是不求任何回报的,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对亲情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才会改变原有的与父母相处的态度,在不知不觉中规范、约束自身的日常言行,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孝敬父母的意义及价值。
3.“慎独”思想培养学生的处世观念
学生在日常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父母和长辈也会对其出现的错误言行进行必要的劝诫和规范,但学生以何种方式与他人相处,以何种方式处理自身日常學习和生活中遭遇的突发问题和状况,仍然要看学生自己的选择。因此,正确思想观念的建立,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在有外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言行举动,而是为了让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应本心,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慎独思想的体现。所谓慎独思想,指的是学生需要慎重对待自身在独处过程中遭遇的各类问题,通过增强自控能力等方式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监测,以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来规范自己的日常举动,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获得更为优良的口碑,才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大多数小学生在正确思想价值观念树立的过程中,并不具有自觉性,因此,在缺乏必要监督的情况下,难免做出有违正确思想理念的举动。基于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培养自控能力,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抵御外部诱惑,才能在遭遇考验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譬如,教师可在单元测验的过程中,设置无人监考考场,借此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教师宣布:“同学们,接下来的单元测验中,教师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检查同学们日常的学习状况。在单元测验过程中,教师不会进教室查看同学们的做题进度和实际做题情况,换句话说,接下来的单元测验是没人监考的。教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最佳的考试成绩。”由于无人监考,学生唯有正确理解慎独的思想意义,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树立正确的处事观念,才能抵御单元测验过程中作弊的行为,以正确的方式完成考试。
4.“逍遥”境界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困境,如若学生无法以正确的方式理解困境,认知困境,就很容易走入钻牛角尖的误区。这非但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心理发育,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但实际上,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适当地接受挑战,接受挫折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把握学生经受挫折、遭遇挑战的极限,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让学生以更为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不可知的挑战和难题,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逍遥”这一思想理念,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厚重,体会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能够让学生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待现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和遭遇,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广阔,心胸变得更为开阔。
比如,班主任教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发现班级内某一个同学在六一儿童节过后,由原来的活泼开朗变得郁郁寡欢。班主任教师便可通过交流谈心的方式,来了解该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学生说:“教师,我六一儿童节之前看中了一个八音盒,想着如果这次单元测验能够拿到满分,爸爸一定会给我零花钱作为奖励,那么我就可以把八音盒买下来了。我认真学习,认真完成单元测验,不出意外果真拿了满分。爸爸也如我所愿,给了我零花钱。可是等我去那个精品店的时候,那个八音盒已经被别人买走了。我觉得很沮丧,很难过,好像先前做的一切都没有了意义。”针对学生所遭遇的问题,教师可以从“逍遥”的角度出发来开解学生。
教师需要告诉学生:“你做的一切并非没有意义,你认真学习,深入掌握了单元课程知识,这便是有意义的事情。而爸爸给了你零花钱作为奖励,也证明你考了高分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虽然你最喜欢的八音盒没有买成,但你认真想一想,八音盒真的是你生活当中的必需品吗?教师上次发的那个纪录片你还记得吗?在非洲有很多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困儿童,他们吃一顿饱饭都是奢望,对比他们,你是不是幸福多了?所以不要太过沮丧,你应该以更为豁达和开朗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情。说不定你下次逛街时就能够看到更令你喜欢的八音盒。”
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价值观的注意事项
1.重视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
想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引导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首先需要清楚自己在教学活动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主体,学生是否接受了教师所输出的价值观念,是否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才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是否产生了意义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构建日常的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和输出活动,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
2.注重社会热点话题的有效应用
很多学生难以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产生共鸣,并不是因为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厌恶情绪,而是由于传统文化当中的内容与当前时代相去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产生代入感。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输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话题来规划课堂教学活动,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只有如此,学生的价值观念才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3.丰富培养方法
由于传统文化的内容过于抽象,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遭遇困难。基于此,教师需要不断改变与完善传统文化输出和宣传的方式,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抽象化的传统文化知识会以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为了让教学活动得以更加圆满,教师还可以让出一部分课堂主动权,让学生通过自主搜集和整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进行课堂汇报,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具有课堂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及各类活动,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学校及教师应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类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朱培祯、徐岩《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宁夏教育》2020年第10期。
[2] 张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现状及路径研究》,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3] 孙振杰《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17年第21期。
(本文系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生价值观形成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编号:2021LYGJK14-ZX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