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

2023-12-18 15:54朱志辉
幸福家庭 2023年19期
关键词:西瓜生活化数学知识

朱志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学科兼具实用性和基础性的特征,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基于此,笔者分析了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意义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构建生活化课堂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意义

(一)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通过构建生活化课堂,借助具体的生活物品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直观地感受抽象的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减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压力。

(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新课标也强调了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教师通过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知识,并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增强小学数学课堂互动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中,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知识用学生熟悉的方式呈现出来,将生活元素融入知识讲解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部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有助于增加师生、生生互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很多教师意识到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具体来说,有的教师只是简单要求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应用题,但并未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使得学生仍处于被动位置,缺乏必要的思考,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即使尝试将生活案例融入其中,也很难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核心,应是教师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根本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降低知识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但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所选用的生活元素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距甚远,反而在无形之中增大了学习难度。这种生活化课堂的形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課堂实践存在局限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为此,教师要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机会。有的教师尽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视角来分析问题,但并未教会学生相对应的方法,这导致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快速抓住要点。此外,部分教师在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时,不能正确、有效地运用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使得生活化实践教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少。在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成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开展游戏化教学、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由于这类形状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具体而言,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家中的电视屏幕是什么形状?”学生很容易想起家中的电视屏幕是一个长方形。随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电视屏幕在外形上有哪些特征。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描述出电视屏幕有四条边,其中两条长两条短,而且两条长边、两条短边分别相等。这个时候,学生已经能将长方形和电视屏幕联系起来。基于此,教师可以教授这节课的重点知识“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的夹角是一个标准的直角”,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相较于直接将数学知识展示给学生,教师通过提问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理,在之后关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

教师通过构建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展开深入思考,可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借助生活物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构建生活化课堂,联系生活中相应的事物开展教学,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尤其对于那些在生活中较难找到对应事物的数学概念,教师更需要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通过具象的形式将知识呈现给学生。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分数和单位“1”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品来完成概念讲解教学。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水果当教具。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西瓜,并让学生进行描述,学生会很容易说出“1个西瓜”。随后,教师将西瓜分成4份,再让学生进行描述,此时学生会表述“4块西瓜”。其次,教师可以接着让学生思考,“1个西瓜”和“4块西瓜”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得出结论:“4块西瓜”是原来的“1个西瓜”的一部分,4块西瓜拼在一起就是1个西瓜。基于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分数的概念,告诉学生,原来的那一整个西瓜可以被当成单位“1”,它指的不是一个西瓜而是一个整体,当西瓜被切成4块后,每一块西瓜就是原来的四分之一,而这就是分数。最后,教师要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当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5个苹果,让学生分别描述放在一起的苹果和分开放置的苹果,随后让学生根据前面的例子描述“1堆苹果”和“5个苹果”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这两个知识迁移的案例,能够很容易地让学生理解分数和单位“1”的概念,认识到单位“1”并不是一个特指的数字,而是一个被系统性概括的统一整体。当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单位“1”之后,对分数的学习将更加顺利。

由此可见,教师巧妙地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完成对抽象概念的讲解,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三)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尝试组织开展丰富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此外,生活化实践活动能够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带来崭新的学习体验。

例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更是一个高频考点,掌握这一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例题,结合学生生活进行趣味性的改编,将其转化为可以进行实践的数学活动。如教师可将学生带到学校操场中,要求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在100米的跑道上相向而行,男生的步幅是0.5米,女生的步幅是0.4米,由其他学生记录他们的步数和相遇所需的时间,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方法直接计算出结果。学生结合观察的内容进行思考,能够得出“两名学生迈步的长度和两个点之间的总距离相除就是各自要迈出的步数”这一结论,而该结论正是相遇问题的内在计算逻辑。基于此,教师可进行再次延伸,将学生的相向步行的步幅距离改变为每小时的行进速度,将同时出发的条件改变为一名同学先出发一段时间后另一名同学再出发,每一次改变都要求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这样的活动能够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并促使学生进行持续不断地思考,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的思维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结语

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并不是简单地将生活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而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生活化元素,将抽象知识转变为具象内容,加强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作者单位: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平凉市第九中学)

猜你喜欢
西瓜生活化数学知识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大小西瓜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当夏天遇上西瓜
巧切西瓜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报喜不报忧 西瓜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