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区低结构材料投放的实践探索

2023-12-18 13:18钱笑
幸福家庭 2023年19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幼儿

钱笑

低结构材料是指在自然、生活中未经过多次加工的素材,它具有灵活性、包容性、创造性等特点。将低结构材料运用在幼儿教育中,有助于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在幼儿园科学区,教师要投放适当的低结构材料,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游戏,让幼儿自由地探究科学知识。笔者立足于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科学区活动特征,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幼儿园科学区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策略,以供参考。

一、基础性——立足科学特点,投放基本材料

幼儿园科学区活动的开展,旨在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促使幼儿动脑思考,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低结构材料的投放能够打破传统科学区以高结构材料为主的模式,将自然元素纳入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启科学区活动的全新局面。3~6岁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主要依靠感知觉认识事物,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源于对材料及物品形象的直观观察。简而言之,材料的外形、颜色、气味、声音都可以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究的思路。因此,在幼儿园科学区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工作中,教师应确保材料具有基础性这一特点,既要契合科学活动主题,又要充满教育意义,让幼儿能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

以小班幼儿科学区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为例,小班幼儿掌握的科学知识较少,正处于探究意识发展的初期,还停留在感知科学、发现科学的阶段,他们的操作经验、科学实践经历不多,暂时无法使用一些辅助性材料自主开展科学活动。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基于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为他们准备一些基础性的学习材料。如教师可以在科学区投放自然掉落的树叶,让幼儿通过触摸,感受树叶正面与背面的不同纹理;或投放自然脱落的树皮,让幼儿通过观察表面与触摸感知,了解树木的基本特征;或投放红土、黑土、黄土、细沙等材料,让幼儿了解土地资源的多样性等。

除此之外,针对中、大班幼儿,教师也要注重基础性材料的投放。根据中、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教师可细化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工作,运用基础性材料为幼儿科学区活动带来无限可能。例如,教师可以投放很多不同种类的树叶,让幼儿探究柳树叶、杨树叶、枫树叶、榆树叶的不同之处;或带领幼儿走进户外,让他们观察土壤在不同环境中的状态;或投放多种树木脱落的树皮,让幼儿根据树皮区分树木类别等。

二、针对性——关注幼儿需求,按需投放材料

在开展科学区活动时,教师不要干涉幼儿的科学探究方向,而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自主游戏,让幼儿成为科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教师需扮演幼儿学习活动中的观察者与引导者,立足幼儿的需求科学投放材料,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低结构材料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一次户外自主活动中,笔者所在班级的幼儿对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展开了探究,并说出了自己的新发现,如向日葵的叶片背面有小絨毛,枝干上有密密麻麻的小刺,叶片表面有一些粗糙等。基于这一探究活动,笔者发现,班级幼儿的自主探究意识有所发展,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因此,笔者以向日葵为主题,引导幼儿开展了更加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区为幼儿提供了多种低结构材料,如向日葵鲜切花、干枯的向日葵花盘、长满瓜子的向日葵等,从而拓宽幼儿的探究思路,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对向日葵展开探究,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升。

三、层次性——尊重幼儿能力,调整材料难度

教师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出发,及时调整材料的类型和操作难度,以满足不同阶段幼儿的科学探究需求。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能力水平,教师应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让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

第一,年龄在3~4岁的小班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较弱,尚不能参与一些复杂的科学活动,他们的科学学习主要依靠直观感知。因此,针对该阶段幼儿,在投放低结构材料时,教师应将材料的安全性放在首位,选择易于操作的材料,如干枯的树叶、凋零的花瓣、干净的泥土、不同颜色的鹅卵石等,以激发小班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提高科学区活动的质量。

第二,年龄在4~5岁的中班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有所提高,能主动对一些科学现象开展探究,并能针对不同的材料、现象提出问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有所增强。因此,在投放低结构材料时,教师要将材料的可操作性与探究性放在首位,借助具有对比性的低结构材料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如教师可以投放饱满的松塔与干瘪的松塔,让幼儿对松树果实展开探究;或投放月季花与蔷薇花,让幼儿观察、分析两种花朵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等。

第三,年龄在5~6岁的大班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较强,能独立观察科学现象,探究科学问题,做出科学假设,验证科学猜想,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及规划意识较强,对教师、长辈的依赖性越来越弱。因此,在投放低结构材料时,教师要将材料的挑战性与需求性放在首位。具体来说,教师要观察幼儿当前阶段的科学活动,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习难度,支持幼儿深度学习。教师还要关注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实际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合理投放科学材料,增强科学活动的指向性。

四、兴趣性——捕捉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曾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显著。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是促进幼儿科学学习的前提。幼儿对生活中各种现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日常学习中,常常会询问教师“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基于此,教师要捕捉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关注点,并立足幼儿的兴趣,投放相应的探究材料,利用材料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笔者所在班级的幼儿在阅读绘本故事《飞吧,蒲公英》后,对蒲公英产生了较强的探究兴趣,提出了“蒲公英的种子长什么样子?”“它们是怎么飞走的?”“幼儿园中有蒲公英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领幼儿走到户外,同幼儿一起寻找园所中的蒲公英,让幼儿尝试独立收集低结构材料。这种低结构材料的投放方式与传统材料的投放模式有所不同,真正满足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自主收集、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还更全面地了解了蒲公英的特点和成长环境,收获了更多科学探究经验。

五、灵活性——关注材料消耗,改进投放策略

充足的活动材料是确保幼儿科学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互动对象。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要关注材料的使用反馈和消耗情况,分析材料的使用频率、开发深度,并进行灵活调整。具体来说,在开展科学活动前,教师要记录科学区现有材料的数量,做好统计工作。在开展科学活动后,教师要统计幼儿材料使用情况,并将活动前与活动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准确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低结构材料,在后续的科学活动中加强开发。除此之外,低结构材料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教师要随着季节变化更换材料,确保低结构材料的适宜性,以延长幼儿对科学区活动的兴趣。

六、发展性——记录活动过程,适度调整材料

基于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在幼儿现有的学习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幼儿的学习潜能,促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因此,在开展科学区活动时,教师应遵循发展性原则,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调整材料投放策略,增强低结构材料投放的实效性。

以中班幼儿科学区活动为例,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班上的几名幼儿对谷物展开了探究,他们认认真真地观察了绿豆、红豆、芸豆、黑豆等材料,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进行了科学探究記录,得出了以下结论:所有的豆子都有一条黑色的线,不同豆子的大小、颜色不同,绿豆最小、芸豆最大,等等。基于中班幼儿的自主观察活动,不难发现,该阶段幼儿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能通过记录的方式总结自己的发现。因此,笔者为幼儿准备了更多低结构材料,如未成熟的毛豆、晒干的豆荚、未成熟的芸豆等,让幼儿开展全新的科学探究活动,鼓励幼儿探索谷物成熟的过程,以拓展幼儿科学探究的深度。

七、探究性——设置科学问题,自主探究材料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让材料服务于区角活动。为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接着投放相应的材料,促使幼儿主动探究相关知识,保证低结构材料投放的针对性。

例如,教师可向幼儿提出有关植物种子的问题,如“植物是怎样长出来的?”“需要用到哪些种植技巧?”“照料植物有哪些注意事项?”等,布置培育植物的学习任务。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主选择科学区的种子,带领他们选择适宜的种植场地进行播种。最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种子的变化过程,让他们见证植物的生长过程,以达到充分利用低结构材料,增强科学活动的开展效果的目的。

结语

幼儿的能力是在实践、应用中得到发展的,低结构材料的合理投放能够为区域活动打开新局面。材料的投放要有科学性,教师应从整体视角出发,既要保证基础性材料的充足,又要提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让幼儿科学区活动更具趣味性、开放性与探究性。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