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垦利区第二实验中学 杨 名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成绩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尤其对于中考来说,作文分数占据极大比重,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教师需要遵循“双减”政策的指示,在保障教学进度的同时,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优化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让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真正享受写作的快乐。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实施初中作文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减量写作,也就是减轻学生的作文压力和负担。传统的作文教学形式过于单调,如果教师硬性要求学生完成一篇800字的作文,只会让学生打“退堂鼓”。为了消除写作教学传统模式的弊端,教师不妨采用“微写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微写作与传统写作形式不同,它的篇幅只有二三百字,学生很容易完成,能极大地减轻学生的作文压力,落实“双减”要求。鉴于此,教师不妨将微写作和阅读教学相结合,既能促进读写结合,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文章所在单元的写作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组织了如下“微写作”活动:首先,要求全体学生闭上双眼,想想由文中的枯树和落叶联想到了什么?要求学生用几句话将想象联想到的内容描述出来。此时,教师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还可以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联想到的事物。比如,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看到一棵快要枯了的树,树枝上已没有叶子了。一位老人默默凝视着这棵树,用无言的沉默缅怀自己逝去的青春。”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想象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试着在作品中使用修辞手法,增强句子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这样的活动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写作因子,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在阅读课上开展微写作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还能降低作文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
在阅读课堂,教师可组织不同形式的微写作训练,如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写读后感;针对文本中的精彩段落,引导学生改写、仿写。总之,教师可结合文本特点,布置不同形式的微写作,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获得快乐。
传统的作文教学让很多学生提到作文就感觉头疼,将作文课视作“洪水猛兽”,恨不得远远逃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在传统写作训练中融入“微写作”训练。具体来说,可要求学生每天用二三百字记录生活、抒发感想,让写作训练常态化。同时,利用微写作引导学生突破单元写作训练重点,开展多样化的片段练习。在微写作形式的辅助下,学生面对写作任务不再望而生畏,而是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例如,部编教材第三单元的写作目标是“写人要抓住特点”,教师可利用微写作突破本次写作的教学目标:首先,上课伊始,教师设计一个有趣的“猜一猜”活动,向学生展示三组有关人物的文字描述,让学生根据描述猜猜这些文字分别说的是哪个人物。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醒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PPT展示不同文学作品中有关人物的经典描写: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片段、《背影》中父亲的动作描写、《孔乙己》中孔乙己买茴香豆的语言描写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人物描写的手法。接着,教师布置课堂微写作训练,要求学生用150字左右的篇幅描绘班里的某个同学,为他“画”一幅特殊的肖像,最后在班级中展示,看看其他同学能否猜出是谁。这样的微写作训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取得良好的效果。
写作本身是很有趣的,但传统的写作形式过于枯燥,再加上800字的写作任务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鉴于此,教师不妨在写作训练中融入微写作形式的训练,可以化难为易,让学生乐于写作。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写作文,是因为他们缺乏鲜活的写作素材,不知道该写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恶作文。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生活化写作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加强学生的作文体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还能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例如,学习了《苏州园林》一文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观察结束,以“我的校园”为话题作文,要求学生利用课上学到的景物描写手法。有了前面的悉心观察,学生就会贴近生活,文章就不会空洞无物。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懂得抓住事物的核心特点,还要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顺序。除此以外,观察并不局限于用眼睛看,还可以用其他感官,如可以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观察之后,还可以发挥想象力,尽情表达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写出的作文就会更加细致、生动、真实。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无需在课堂中展示过多的范文让学生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应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上,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技巧,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充分享受写作的乐趣。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掌握写作技能的有效路径。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进行生活实践。一方面,参与实践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体验的机会,学生走出“象牙塔”,真正深入现实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烟火气,体验不同的生活。另一方面,有了生活实践,学生在写作时也更容易抒发真情,写出的文字才能有血有肉,触动人心。而且,当学生拥有了生活实践机会,他们就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钻研写作策略,而是在不知不觉间掌握写作技巧,无形中减轻了学生写作的压力。
想要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教师就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生活。如回老家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饮食、街道、建筑等角度观察家乡的变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感受家乡巨变;遇到传统节假日,教师可要求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节日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传统节假日的风俗民情和人文魅力。在平时,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社区志愿者活动,帮助社区工人进行垃圾分类和环保宣传等。学生参加生活实践后,教师可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相关的写作任务。有了真实的体验,学生在写作时就不再是干巴巴的胡编乱造,而是充满真实感受的心里话,这样的文字更容易触动人心。
很多初中生不喜欢写作,不知道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不妨在平时的教学中提供丰富的生活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感受生命的精彩,这样更容易写出真情作文。
“双减”政策的推行,一方面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对传统的作文教学而言,这样的思考尤为紧要。因为大多数初中生不喜欢写作,也写不好作文,教师需要对以往的授课思路及方法进行反思,探究问题根源。多数教师在授课以前没有明确学生的层次水平,更没有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写作目标,导致授课效率低下。因此,想要真正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划分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诉求。
例如,教学“趣味小事二三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层次,并明确告知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目的和要求。具体来说,教师先根据作文主题设计总体教学目标,然后按照学生的能力层次对写作目标进行分层细化。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求他们发掘生活中有趣的小事,并完整描述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不要求语言多么优美。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并能从趣味小事中悟出一些道理。对于作文水平最强的学生,要求他们不止写出趣味小事的经过和结果,描述生动形象,还要体现发散思维,抒发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在趣味小事中获得的深刻启示。有了不同的写作目标,学生可以高效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明确优点和不足,不断修改完善。通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双减”政策的推行不只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还需要教师思考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分层教学恰好可以实现这一双重目标,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在“双减”背景下,作业的设计尤为重要。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很多教师会统一布置课后的写作练笔,没有根据学生的能力个性化设计,导致布置的作文任务要么超出学生的能力范畴,要么无法满足学生能力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学情,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不同难度、形式的作文题,这样既能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还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例如,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练习是“学写读后感”。很多教师不假思索,要求学生统一写作“读____后的感想”,这样的要求大而空洞,应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划分不同的能力层次,提出不同的写作要求。可在总体上要求学生阅读《傅雷家书》并完成读后感的写作。对于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可引导学生关注《傅雷家书》中有关“父子情深”的章节,并围绕“教子之道”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对于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可适当提高作业要求,设计一道半命题作文,如“一次____的教育”,让学生根据阅读体验先完成填空,再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对于作文水平非常好的学生,教师可进一步升级写作难度,可从《傅雷家书》中选择几处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从点到面层层展开,充分体现文章的广度、深度和高度。通过分层设计,体现作文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人文关怀。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大多数教师倾向于课后写作,这样做的弊端显而易见。为了提高作业质量,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可布置差异性作业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