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天耀 冯 婧
深化文职人员制度改革,积极构建统一的文职人员制度,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着眼提升备战打仗能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对优化我军人力资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军队院校是我军干部生长的源头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其教学人员队伍建设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育人水平。文职人员是军队人员的生力军,伴随文职人员队伍的逐步壮大,如何高标准抓好军队院校文职教员队伍建设、加快任职能力培育,是摆在军队院校面前需要突出解决的问题。
文职人员入职前,大多是地方高校毕业生或社会人才,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入职后处在立德树人一线,院校要坚持育人者先受教育,以首位首抓的意识加强对文职教员的思想塑造和政治引领。一是在强化理论武装中坚定政治立场。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贯,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工作坊”培训,在学用结合中提升文职人员政治素养。承担新聘文职人员岗前培训的院校要以此为契机,组织开展“铭记光荣历史、弘扬优良传统”等系列政治教育活动,扣好文职人员思想上“第一粒扣子”。二是在认清使命责任中凝聚思想共识。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针对一部分文职人员来部队谋就业的想法,深入开展职能使命教育,举办“报考文职为什么、来到军校干什么”大讨论,廓除迷雾、激浊扬清,强化“军校教员”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引导大家认清文职人员与现役军人岗位同等重要、使命同样光荣,形成为党育人、为军育才的思想自觉。三是在注重精神感召中激发工作热情。组织文职人员参观校(院)史馆、荣誉墙等,学习英模人物事迹,感受单位历史传承,用校风传统培育使命感;举办文职人员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用身边典型强化荣誉感,持续激发文职人员扎根“三尺讲台”建功立业的不竭动力。
文职人员在入职前大多对部队了解不多,对军队院校和培养打仗人才的特点规律更是知之甚少,应当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和履职需要加强文职人员的能力建设。一是把教战研战作为培养履职能力的“指挥棒”。按照习主席“名师必晓于实战”要求,树立教为战、研为战的目标导向,组织文职人员深入研究信息化战争特点规律和新质战斗力生成模式,邀请专家围绕军队战略转型、国际安全形势现状与发展趋势、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等专题进行辅导授课,多渠道组织文职人员到一线作战部队见习锻炼,使文职人员走进部队,使课堂教学贴近战场。二是把练兵比武作为催生履职能力的“孵化器”。常态开展以“精通本职业务、掌握教学方法、提高育人本领”为主要内容的文职人员岗位练兵比武活动,采取以老带新、以军带文等方式,手把手帮带、面对面指导,按照“学习提炼、跟课观摩、集体备课、上台试讲”等步骤,向文职人员讲思路、教方法、传经验,积极推荐优秀骨干参加国家级、军队级比武竞赛。三是把执行任务作为历练履职能力的“磨刀石”。采取岗位实践与任务磨砺、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每年有针对性地安排文职人员参与部队演习演练、技术保障和重点课题研究,使其深度融入部队,在实践中锤炼为战教战的组训施教能力。依托地方高新企业、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等平台,建立军队人才联合培养站,定期安排见习进修,参与科研项目、工程技术攻关,推动人才素质结构转型。
军队院校作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地,必须紧跟我军战建备需求,把握人才工作规律,更新思维理念、创新工作方法,通过体系化梯次化引才育才,不断充盈“人才蓄水池”,使文职人员队伍逐步趋于结构合理、人岗相适。一是坚持精准选拔,把好“入口关”。坚持“公平公开、为用而考、因岗择人、遴优聘用”原则,科学设置文职人员岗位招录条件,除个别军地通用性不强的专业外,绝大部分教研岗位应要求“985”“211”或“双一流”院校毕业,坚持精准按岗择人、严格审核把关,认真组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工作。坚决做到“宁缺毋滥”,真正把军地优秀人才选拔任用到文职人员岗位。二是注重梯次育才,把好“成长关”。遵循人才培养成长规律与能力素质生成规律,统筹考虑文职人员队伍特点,突出有发展潜质人才,定期组织遴选、保持体量规模,制订普惠性育才方案。区分不同层次,按照“人才+平台”“名师+团队”的抓建模式,对文职人员进行针对性梯次化培养,精细计划、精准调控、精确配置各年龄梯段、学历层次、职称类别,及时根据各学科专业文职人员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三是突出人岗相适,把好“使用关”。充分考虑文职人员能力素质优长与岗位履职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确保其自身能力与知识储备得以最大程度发挥运用。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在考核考评基础上大胆提拔使用,切实树立崇尚实干、有为有位、能上庸下的鲜明导向,有效激发文职人员队伍的动力活力,充分彰显教书育人生力军的地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