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湾东凌小学 易剑云
发散思维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学者马雅菊、蒙宗宏在《心理学基础》中指出:“发散思维指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并对后继活动产生影响的心理状态。”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都不够丰富,因此先前活动对后继活动产生的影响可能不大。这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受限,形成思维定式。小学写作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消除思维定式,写出思路创新、观点独特的作文,不断提升作文水平。
鉴于很多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写经验都不够丰富,教师要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指导他们积累发散性思维材料。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想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童话式想象作文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经验,让他们在阅读童话的基础上自主创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认识。
《一块奶酪》展现的是蚂蚁世界,但是蚂蚁排列队形、共同劳动的场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关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发散思考,想一下在集体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趣的事,是否能和蚂蚁家族联系起来,编写有趣的童话。如有学生想起在拔河比赛时,众人齐心合力,战胜了高年级学生。该学生将此生活经历与蚂蚁联系起来,编写了黑蚂蚁合力战胜强大白蚂蚁的故事,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横向发散的特点。
在经典童话的引领下,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改编童话,并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融入童话中。
假想式想象作文是想象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的事,但该事将来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这种发散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将不同时空中的事串联在一起,体现了新颖性。
作文题“二十年后的家乡”,要求学生想象家乡未来的变化,属于假想式作文。通过三个环节的想象,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写作素材。在“围绕现实找问题”环节,学生要结合现实生活,指出家乡面临的各种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住房紧张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等。在“发挥想象力解难题”环节,可以融入科学幻想,想象二十年后是否解决了这些问题,那时候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如有学生针对交通拥堵问题,提出了“空中立交桥”的方案,认为未来家乡会建设错综复杂的空中立交桥,并用电脑实现无人化管理,解决此问题。在“发散思考写创意”环节,学生结合此前的构想,具体写作。要多角度思考,解决多种问题,从各个方面展现家乡的变化,立体地呈现场景。
探索式想象作文指以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科学幻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打破僵化的思维框架,从新的方向入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自己在其他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
一名学生写“神奇的探险之旅”,发散思维,想要将探险之旅从地球转移到月亮上。但是由于该学生对月球一无所知,空有创意,没有写作素材。对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搜索资料,了解和月球有关的知识,包括月球是如何形成的、月球上有哪些东西、人类的探月旅行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等。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写作也有了方向。他决定从“准备登月、登月过程、月球探险、回归地球”这几个环节入手,在每个片段中加入科技元素和发散性思考。如在写“登月过程”时,写了火箭发射,同时也想象了当年嫦娥奔月的场景。这样就将想象和科技结合在一起,突破了僵化思维,体现了发散性思考。
发散性思维的方式很多,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比较适合用于写作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运用发散性思维重新组合各种表象,进而形成创意。黏合是文学想象中较为常用的思考方式,体现了发散性思维的组合性特点。在黏合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表象中提取符合写作主题的元素,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
在《海的女儿》中,学生发现小人鱼的形象很有特点,她上半身像人,下半身像鱼。为了变得更像人,她抛弃了尾巴,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故事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讲述了以“爱与奉献”为主题的故事。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人物形象粘粘看”游戏,在卡片上画上人、动物、植物等各种不同的事物,让学生任意抽取两张卡片,试着提取它们的元素,并围绕“爱与奉献”主题,编写一个新的童话故事。如有学生抽到了“女孩”和“猪”,教师启发其想象如果一个可爱的女孩,长了猪身体,她会遭遇世人怎样的眼光?她又会如何自救?
不同的人发散性思考的角度不同,故此黏合的方式、提取的元素也不同。正因为如此,才呈现了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
夸张是文学想象的重要方式,指的是将事物的某种特征用超出常规的强化方式体现出来,因此获得离奇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夸张,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例如,写“变形记”的时候,学生要试将自己想象成另一种事物,写变化后发生的故事。一开始写作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夸张性不足,文章主人公依然保持较多的“人”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发散思考,多呈现变化后的状态,展现新身体、新思想给人带来的离奇变化。如有学生想象一个胖子变成了巨石,可以从“重量”角度夸张,写其体重剧增,所有人都挪不动,因此上学变成了困难的事。后续故事就可以围绕这一点发挥想象力,产生离奇的效果。
在运用夸张修辞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发散性思维中的立体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入手构思,写出了吸引人阅读的作文。
文学想象的另一个方式是典型化,指的是将一类人共同的特征融合在一起,形成典型形象。在发散性思维中有一种多路思维,指的是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典型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多路思维,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聚合某事物的共同特征,写出内容新颖的作文。
例如,写“形形色色的人”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打算写哪一类人,并将写作目标类似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参与头脑风暴的讨论。如有一部分学生以“职业”为切入点,打算写厨师、医生、工人等某个特定职业的人,可以组成一个小组。在“头脑风暴”的讨论中,学生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寻找写作对象的特点,并用典型化的方式,将其聚集在一起。如围绕“某个职业的人”,可以从职业的内容、职业工具、职业习惯、职业病等各种角度入手聚合。学生在讨论中找到了具体方法。如一名学生打算写“医生”,聚合了下列特征:“他爱清洁,甚至有些洁癖;他手指细长灵活;他做事一丝不苟。”这样就凝聚了典型的“医生”形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头脑风暴活动,这种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多路思考,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学生形成了发散性思维,教师还要设计读写活动,让学生提升表达水平,完成创新写作活动。在“品咂句式”活动中,学生先阅读课文,总结写作方法,然后发散思考,看看是否有更新颖的句式结构,试着写下来,并抒发情感。
阅读《少年闰土》时,教师让学生先从文中找出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感叹句等各种不同的句式,然后说说这些句子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如“它不咬人吗”这一句是疑问句,展现了“我”的好奇心,结合上下文,还可以看到“我”和闰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友谊,热情、无顾忌地交流。此后,让学生发散思考,想象同样的句子还可以用于什么场景,能表现哪些情感。如某小区居民不系狗绳就遛狗,“它不咬人吗?”这是反问,展现质疑、愤怒的情感。又如在动物园,兽医照顾生病的动物,“它不咬人吗?”此时这句话能体现对医生关心的情感。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优化自己的作品,看看选择的句式是否合理,是否准确地传达了情感。如果不合适,则要适当调整。
在品咂句式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了句式的结构美、情感美,他们自己也会在写作中试着写出有新意的作品。
在创新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角度仿写修辞句”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总结归纳修辞手法,并在写作中合理运用,提升感染力。
例如,写“我的乐园”,教师引导他们赏析《三月桃花水》,找出作品中的修辞句。如“像一串小铃铛”“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是春天的竖琴”等,都属于比喻句,可围绕其“多角度仿写修辞句”。首先思考这些句子展现的是桃花水哪方面的特点,除了色彩、声音以外,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入手写比喻句。这个活动让学生拓展思考,激活了发散性思维。其次,让学生思考除了用比喻以外,还可以用哪些手法展现桃花水。学生可以发散思考,试着用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写作。最后,回到“我的乐园”的写作中,看看自己是否全方位、多角度描写了“乐园”,运用的修辞是否多样化,并尝试自主修改。如一名学生发现自己只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感染力不强,就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入手,运用修辞手法刻画“乐园”,语言更有感染力。
在“创意变变变”活动中,学生可以全面利用发散性思维,改写课文中的段落,写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展现个性风采。
例如,写“我的动物朋友”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创意改编《母鸡》。在“创意变变变”活动中,不能改变原文的主题思想,但要呈现作者对母鸡从厌恶到尊敬的情感,同时,还要从结构、情节、语言等方面进行调整,写出新意。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呈现不同的创意。一名学生转换叙述视角,用第一人称写“母鸡”,从母鸡的视角写了人类对它的看法逐步改变。还有一名学生将原作改成童话,写了“母鸡”和“我”的交流,用语言将双方的矛盾具体呈现出来。还有一名学生在情节上创新,细化描写了母鸡的勇敢,重点描写其保护小鸡的场景。在创新改写后,学生的思维更有发散性,此时再写“我的动物朋友”,思考角度就更多元了,有助于写出情节丰富、内涵深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