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赵集初级中学 朱栋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要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新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进行调整和改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注重整体规划,提升教学效率。这种教学要求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要积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整合各种方法,搭建学习支架,设计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写作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解决具体问题时要针对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基于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让他们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学习梳理文章的行文结构,并自主创作。
有些学生在创作传记时缺少结构性,没有写出人物的典型特点。对此,教师可以《邓稼先》一文为例,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每个小标题写的是什么内容?用小标题串联起所有内容,这种写作方法好不好?它比较适合用于写哪种文章?你认为要写好人物传记,还可采用怎样的结构?这些问题体现了“阅读了解文章结构、深度探索结构安排、思考作者创意构思、灵活运用写出创意”这一思维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基于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要求。
设置问题情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阅读中梳理行文思路,梳理文章结构,从而优化文章结构,写出更有条理性的文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要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增长新的经验。故此,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并揣摩生活场景,积累写作素材,写出具体生动的细节。
在学习《散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温馨片段,试着写一篇表现亲情的记叙文。教师可用三种方法创设情境:一是“观察生活法”,学生要积极观察家庭生活的各个细节,记录父母的表情、动作、语言,揣摩他们的心理。二是“角色扮演法”,根据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角色将其演绎出来。表演时要完善细节,补充内容。三是“媒体感染法”,让学生上传一些家庭照片或视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出来,让学生观察图片、影像中的细节,还原当时人物在做什么,想什么。
通过创设有意义的任务情境,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探究各种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读写结合的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并积累,在写作中迁移运用,进而完成知识建构。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都是经典的说明文,教师可结合课文设计学习任务: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写一篇说明文,介绍这种传统文化。任务分三个环节展开:“阅读总结”环节,学生品读范文,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小组活动,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积累写作素材;“自主创作”环节,学生结合阅读掌握的写作方法,融入自己的创意,写一篇说明文。这三个任务环环相扣,体现了从知识积累到运用的整个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强硬地从外部灌输知识,而要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生长点,给他们搭建支架,帮助他们逐步完善认知体系,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设计随堂练笔活动,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丰富创作经验。
《春》《济南的冬天》等都是唯美的散文。教师可在教授课文时设计随堂练笔活动。在“感受理解”环节,让学生找出文中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总结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是什么,并模仿创作句子。在“欣赏评价”环节,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围绕作品写评语,谈谈自己的鉴赏体会。在“自主创作”环节,要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写作手法能展现唯美的自然景观,试着以“——的——”为主题写作,要写出特定地点特定季节的典型景物特点。
学生可从模仿句子开始,逐步过渡到模仿段落,自主创写篇章。久而久之,他们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也随之提升,写作技巧和水平才能与日俱增。
教师先提供经典文本,让学生模仿。此后,再撤掉支架,让学生自主运用“借鉴经典文字”的方法进行创作。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文本,并分析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学生可以先找出作品中形容紫藤萝瀑布的词句,然后说说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将描写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此后,学生借鉴这种手法自主创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植物,说说它们的外貌特点是什么,并思考其展现了哪些人类美德。如梅花象征高洁的品德、向日葵象征对光明的追求等。创造完成,教师撤去支架,让学生分析在阅读经典作品时,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哪些写作技法。如《老王》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学生在自主创作中可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提高作品的质量。
通过“找问题、仿经典、自主写”这三个环节,学生以经典文本为支架,逐步掌握创作技巧,试着写出有创意的文字。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架。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他们自主归纳整理,再进行延伸拓展,彰显写作的个性。
课文《消息两则》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新闻的写作手法,并自主创作。初中生比较活泼好动,互动教学法是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自编校园新闻”的主题活动。学生在编创新闻时可能遇到种种问题,如不知道如何设定新闻主题,不知道新闻的结构是什么,不知道新闻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等。教师要引导他们将这些困难转化成读写契机,通过阅读《消息两则》,总结和归纳写作方法,然后加入个性表达,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如有一组学生阅读文本后,认识到新闻写作务必体现真实性,于是灵光一闪,认为可以将新闻稿和生活视频结合在一起。还有学生认为,可以运用小标题的模式,将材料分成若干部分,这样结构特征更明显。
开展建构主义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学情基础上。教师要充分预设,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在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相互补充和修改,共享集体思维成果,从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协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共同探讨名家的作品,看看它们在立意上有什么特点,并思考如何将平凡的主题写出高度。
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藤野先生》阅读研讨会。在会议上,学生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藤野先生》是否只是一篇单纯写人的文章?作者对当时的时代是怎样看的?他如何将观点融入文章中:其二,作者如何展现藤野先生的精神?如何写出这种精神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可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并结合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总结分析,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通过阅读、讨论,学生发现作者不仅写了品格高洁的人物,还展现了爱国主义思想。由此学生可以认识到,在写人时可适当拔高立意高度,将人物命运和时代结合在一起。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写一篇文章,展现新时代的人物,体现时代特色。
开展互评活动是协作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互动,评价彼此作品的优与劣,看看在语言表达、写作手法上有什么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修改或互改,提高作品的质量。
例如,在学习了《济南的冬天》一文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试着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然后组织他们参与互评活动。该评价活动可分为三个环节:环节一为“交流找问题”。学生要相互评价,找出对方作品中不足的地方,然后总结归纳,看看班级同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在总结后可能会发现,同学们在写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写景缺少新意,给人堆砌辞藻的感觉。环节二为“借鉴找方法”。可借鉴同学创作的优秀范文,或者再次阅读《济南的冬天》等经典作品,看看作者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如有一名学生提出:“《济南的冬天》中故意用显得‘小’的词语形容济南,给人一种新奇感,而且能让济南显得小巧可爱,有助于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环节三为“修改再评价”。学生运用领悟的方法修改作品,然后再次互评,看看是否纠正了问题。
在互评活动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比自己的作品和课本中经典作品之间的差异,找到主要问题,分析经典作品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果能结合初中生的学情特点,找到共性问题,那么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就可以大幅提升。
在协作学习中,教师还可设计主题活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写作价值的主题,组织他们参与实践活动,自主筛选素材开展写作。
《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等都是经典的写人作品,都是教学的优质资源。教师可利用教材优势,以母亲节、父亲节为契机,组织学生参与“我的亲人”主题创作活动。他们可以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经典作品,看看作者选择了人物的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体现了人物哪些典型特征。还可指导学生运用“调查采访”法采访家人,了解他们对职业、生活、人生等问题的看法,获取写作素材。还可采用“实践观察”法,记录创作对象的一言一行,并结合此前采访中积累的素材,分析这些言行举止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后,学生已经收集了大量素材,此时写作,就不愁“无米下炊”。
积累素材的方法很多,如阅读经典作品、参与采访调查、融入实践活动等。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创作主题,设计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写作教学丰富多彩,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习其实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优化并创新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支架、构筑协作探究情境等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