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编辑出版史”的有益探索

2023-12-17 05:53:19伊岚
关键词:近代化

伊岚

摘 要:郝振省主编的《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一书,成功书写了“大编辑出版史”,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已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创新。该书既在宏观上厘清了中国编辑出版近代化的历史环境、发展历程、特征、作用,也在微观上梳理了近代重要编辑出版机构、编辑家、图书、期刊,还将编辑出版近代化置于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使中国近代出版史充实与形象起来,建构了一个清晰且饱满的关于中国近代编辑出版的结构体系。该书在探索“大编辑出版史”中体现出三方面的鲜明特色:以编辑专业化为线索,以人为本,探究编辑出版的近代转型;从“大”视野上下功夫,全方位梳理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主流的大格局,凸显红色出版,探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事业的红色传统。

关键词:“大编辑出版史”;编辑专业化;近代化;红色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23)02-0123-06

“大编辑出版史”指出版史受“大历史”(macro history)方法论的影响,摆脱“史学就是史料学”之窠臼,在大视域与大格局中梳理编辑出版史。它不仅重视微观考察,也注重宏观把握;不仅重视表层观察,也注重深层透视;不仅重视事实描述,也重视意义阐发。中国出版史的研究在史学研究领域一直是热点,且与文献学、版本目录学、传播学、图书馆学等学科交叉,成果丰富、名家辈出,故近来少有新的突破。但《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在出版史研究方面找到了突破口,实现了创新。该书在推进“大编辑出版史”中主要展现了三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一、以编辑专业化为线索

大历史观“注重抓住历史的主题主线、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作为“大编辑出版史”的《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不是杂乱无章的“杂货铺”,而是有着清晰的线索。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以出版史的主要参与者与推动者的专业化为线索,对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进行了梳理。

该书从“编辑”入手,为出版史设定定语,“更侧重对编辑史展开探索和研究——侧重于编辑职业的形成、编辑机构的发展、编辑人物的凸现、编辑成果的梳理、编辑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整本书立足编辑职业化的历程,将“编辑”作为中国近代出版史中一以贯之的线索,并在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语境中探究编辑专业化,在“大出版史”的基础上切实展现“大编辑出版史”。

编辑在近代的专业化表现是进一步的分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编辑专业化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指新式知识分子从传统知识分子中独立,第二个层面指专业编辑从著作编辑中独立。

专业编辑的产生,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与成长密切相关。“中国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如果根据西方的标准,‘士作为一个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自始便在中国史上发挥着‘知识分子的功用”。因此,“士”是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图存救亡成了许多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毕生诉求。”同时,图存救亡也成为新式知识分子脱离传统知识分子的契机。《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选择从新式知识分子为图存救亡而进入编辑出版业的路向切入,并描述了编辑专业化的过程:“最初的中国编辑出版人在教会出版机构里谋求职业……新式教育的发展和科举制度的终结,使得大批新式知识分子进入编辑出版业……成为编辑队伍中最有近代化特征的群体……印制业务的近代化與其发行业务的邮政化,要求编辑环节集约化与职业化(专职化)……编辑业务已经由一种劳动分工转变为社会分工,编辑这个职业已是逐步被社会认可的、体面的职业了。”

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分析了其面临的阻碍——这种阻碍更多地来自“士”的身份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观。该书引用了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的论述:“在儒家眼里,匠人即使借助他的社会功利价值也不能提高真正积极的尊严。因为,‘君子不器,就是说,他在适应世界的独善其身的过程中,始终是终极目标,而不是任何事务性目的的手段,这是至关重要的。儒家伦理的这个核心命题反对专业化,反对近代的专业科层和专业训练,尤其反对为营利而进行的经济训练。”为了图存救亡,新式知识分子摒弃了传统知识分子的这些观念,视编辑出版为当时中国之急务。当时涌现了大量有关亡国史鉴、维新宪政史、革命史、独立与建国史的译作。而科举路绝,摧毁了传统知识分子生存的基础,使新式知识分子开始“视编辑出版为安身立命之所在”,“视编辑出版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业”。可见,新式知识分子的形成与编辑专业化相伴而生、相互依存。

专业编辑与著作编辑相区分,是编辑专业化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中的“编辑”范畴,专指“专业编辑”。该书在界定相关概念时,指出编辑在专业编辑之外还包括著作编辑。著作编辑“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编辑在这里成为一种著述方式。著作编辑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中最为常见,而专业编辑绝不以著述为目的来从事编辑活动。从中国古代出版史向中国近代出版史转型的编辑专业化进程,便是专业编辑从著作编辑中剥离的过程。

专业编辑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进程比新式知识分子的形成还要滞后。因为一开始,以图存救亡为目标的新式知识分子大多是著作编辑;慢慢地,专业编辑逐渐增多,著作编辑逐渐减少。该书指出,近代许多新闻出版机构聘请馆外编辑人员,这些人在馆外进行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的工作,如商务印书馆曾聘请陈独秀、胡明复、杨铨等文化界名流担任馆外编辑。再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民营机构的编译所(编辑所)中,不少专业编辑其实是既编又写的,集编辑、作者角色于一身。“这种情况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有所改变。”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作为“大编辑出版史”,将编辑专业化置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在编辑专业化与近代社会变迁的互动中叙述出版史的发展。该书认为,传统出版中编辑、出版者的角色在近代获得独立的职业身份的关键期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在此期间,报刊出版成为编辑出版活动中异常活跃的部分,书籍出版与新式出版机构、新式学校、新式社团和新知识密切结合,“近代编辑、出版人群体的职业化进程加快,人格自觉和独立编辑意识凸显”。编辑专业化带来了编辑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其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枢纽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专业编辑的力量登上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在启蒙的大潮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中国史学从一开始就着重于国家活动的叙事,现代史学虽然受近代以来西方的社会科学传统的影响,但是基本范式仍以国家作为历史主体。”“大编辑出版史”要求摆脱这种叙史模式,从着眼于国家活动转向更广的社会,进而以社会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即人为线索。因此,《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以编辑的专业化为线索,着力于以小见大、以人为本,基于编辑专业化进行意义阐释,进而总结中国编辑出版近代化的经验与教训,探寻中国近代编辑出版的规律。

二、从“大”视野上下功夫

在史学界中,黄仁宇以“大历史”闻名。但在出版史研究领域,以“大出版史”为内涵的史观出现更早。《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的编者认为,其“大编辑出版史”史观受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中的史观影响。刘国钧曾提出,书史应有对史料的科学分析和系统阐述,在关注形式和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书的作用,并对图书的发展形成整体的认识。该书继承刘国钧的书史观并应用于编辑出版史领域,書写“大编辑出版史”,打破了以往报纸、期刊、图书分类撰史的惯例,不仅关注中国图书编辑出版的近代史,还重视中国报纸和期刊的近代史,实现了对中国近代编辑出版业的整体揭示,尤其聚焦编辑理论、编辑实务、编辑人才职业化等方面的演进轨迹,提炼内在的编辑出版规律。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紧扣中国出版近代化的主题,在“大编辑出版史”的大视野中,既在宏观上厘清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出版近代化的社会背景、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编辑出版近代化的特征及作用,又在微观上全面展示了中国近代的重要编辑出版机构、重要编辑家及重要图书、期刊的编辑出版。

该书将出版近代化置于历史长河之大视野中,从五个方面展现了新式出版与传统出版相分离的历史背景:第一,出版近代化以明代及清代中前期的出版业为基础,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出版业的鼎盛时期,传统出版业的繁荣既使出版近代化拥有了较高的起点,又使出版近代化背负了较为沉重的历史包袱;第二,近代中国面临“外患内忧的双重挑战”,激发了政治出版的热忱,通商口岸成为新式出版业发展的桥头堡,政治变迁使出版业益发繁盛;第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经济的变迁对出版近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近代文化的变迁影响了出版近代化,具体而言,“东西文化的交流”(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对出版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第五,“教育制度的革新”(即近代新式教育)与新式出版相互支持。

具体到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该书将其分为初始期(1840—1894)、发展期(1895—1916)、成熟期(1917—1949)三个阶段。以前的出版史,往往以出版产业化作为梳理近代出版业的线索。但该书作为“大编辑出版史”,是以救亡和启蒙为主线,在大视野中考察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的。该书依据“救亡和启蒙”的主线将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划分成三个阶段,此主线即“编辑为救亡和启蒙而专业化”的全书线索。

该书作为“大编辑出版史”,在对繁复史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挖掘与提炼了中国编辑出版近代化的特征。出版近代化并不是出版在近代的演化,更不是近代出版史料漫无目的的堆砌,“更多的还是寓指近代出版所产生的不同于传统出版的新质”。

该书在“大编辑出版史”的大视野中,还从理念、知识、编辑、社团、读者五个维度入手总结了编辑出版近代化对近代史的影响和作用,认为“编辑出版活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近代编辑实践凝练中国现代出版理念、近代编辑出版推动近代西学广泛传播、近代出版业助力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形成、近代编辑出版对近代社团发展的影响、近代编辑出版引起读者群体的变化五个方面”。这五个维度,与一般分析历史作用的维度很不相同。在“大编辑出版史”史观的指导下,该书对出版近代化作用的分析,从思想层面到知识层面,从编辑圈到读者圈,从知识分子群体到社团,突出了文化发展的长期性及“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实现了“风物长宜放眼量”。

该书践行了“大编辑出版史”史观,既有充实的史料,也有深邃的史论。“大编辑出版史”的出版近代化是全方位的近代化,既包括出版行业的产业化,也包括编辑的专业化,更涵盖编辑部门核心地位的确立、编辑出版流程的优化,还与近代思想思潮史研究、知识分子研究、社团研究结合起来。如此一来,该书便实现了“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将历史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研究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规律”。

三、凸显红色出版的时代主题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最大的成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此对应,植根于中国近代史的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的特色便在于红色出版的发展与壮大。大格局的、注重意义阐发的 “大编辑出版史”,必然要求中国近代出版史在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阐发编辑出版近代化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在“大编辑出版史”的这一要求下,《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一方面以图存救亡为主线,反映仁人志士以编辑出版为武器投入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另一方面在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大格局中梳理红色出版事业,回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事业的重要源头,进而在此大格局中揭示编辑出版近代化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发展之间的关系,展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意义,展现近代红色出版在编辑出版近代化中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該书所展现的出版近代化以编辑专业化为线索,并将编辑专业化与知识分子群体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中国近代史的波澜壮阔,无不与报刊出版关系密切,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那些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大都直接参与了红色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并且借助报刊阵地,直接影响了近代政治与社会。在救亡、启蒙的指引下,编辑与民主、科学的潮流直接相关,与国家兴亡直接相关。另一方面,编辑等新式知识分子努力介绍当时的西方先进文化,努力昌明教育、建设文化、唤醒民众。编辑在这两个方面的实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文化土壤。包括专业编辑在内的新式知识分子与工农的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强调中国近代编辑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强调编辑家站在时代潮头、引导文化走向、牵领时代航船。因此,编辑专业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交织在一起。党的多位早期领导人都做过编辑,如李大钊曾任《晨报》总编辑并与陈独秀一起创办《每周评论》,陈独秀主编过《新青年》,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周恩来编辑过《赤光》杂志,王稼祥、邓小平担任过《红星》报的主编。“这些报刊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起到了时代导航者的作用。”早期共产党人为了革命而从事编辑活动。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诞生后,编辑活动的主要目标便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宣传工作,进而重视编辑活动,出版业的近代化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的诸阶段息息相关。我们党建立起了红色的编辑出版队伍,其编辑出版活动成为我们党从事革命斗争的重要实践。

整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出版事业主要包括三部分,即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苏区、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编辑出版事业,在国统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进步出版事业。那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出版机构或大或小,或隐秘或公开,各出版机构因实际工作情况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以延安为代表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出版事业形成了一定的出版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出版事业。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事业,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国时期出版活动的重要内容,它开启了新中国出版事业的源头,凝聚成一种传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出版事业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不过,近代红色出版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值得在“大编辑出版史”的视域下进一步开拓。

结 语

整体上看,《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在“大编辑出版史”视域中,以编辑专业化为线索,以中国编辑出版近代化为主题,以人为剖析中国近代出版史的尺度,在大视野上下功夫,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出版,描绘了气象万千的中国近代出版史的全貌,关注出版近代化与近代社会变迁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使中国近代出版史深深植根于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中。该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著作,作为一部断代专门史,作为“大编辑出版史”,它实现了对完整性与全面性的兼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除了值得学界关注,该书更应被专业编辑重视,并成为其职业必备书,以增强编辑职业的自信心与凝聚力。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f “Macro History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Comments on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Edited by Hao Zhensheng

YI La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ublishing Group,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he book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edited by Hao Zhensheng has successfully written the “Macro History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and achieved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lready rich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publishing. The book not only clarifies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modern Chines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at the macro level, but also sorts out important editing and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editors, books, and journals at the micro level. Still, it examines the modernization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changes, enriching and visualizing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publishing, thereby constructing a clear and full structural system of modern Chines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In exploring the “Macro History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the book embodies thre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aking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diting as the clue, putting people first, and exploring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comprehensively sorting out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major pattern of the mainstream of the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ary era and highlighting the red publishing to explore the red tradition of publishing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

Key words: “Macro History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diting; modernization; red publishing

猜你喜欢
近代化
庚款留学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研究
柯树勋改革与西双版纳的近代化
文教资料(2016年26期)2017-02-22 19:35:37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50:13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社会科学(2016年8期)2016-11-04 01:49:17
平政院审理庙产纠纷评析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
简析清末新政时期留日热潮的成因及其影响
浅析近代租界的二重作用
论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近代化情理观及其实践